分享

战争年代的手枪旅:听起来奇葩,但却是实打实的精锐部队

 饮膳道人 2020-02-26

抗日战争中的大刀队在网络上的知名度很高,其实不光是现在,就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也是有极高宣传意义的。

在当时,大刀这种武器无论是精锐的中央军,还是装备较差的八路军中都有装备。如南口战役时,89师就装备了1017把大刀,这还是所谓的“德械师”部队;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之战时,有的老红军战士也使用了鬼头大刀。

不过,在当时用大刀更多的则是原西北军部队,无论是在喜峰口,还是在卢沟桥,或是在台儿庄,西北军的大刀队都让日军吃了很大的亏。

战争年代的手枪旅:听起来奇葩,但却是实打实的精锐部队

不过,大刀队其实并非一个正式的编制。因为大刀这种冷兵器在西北军中可以说是普及性装备,而在当年的突袭作战中,也并非只有普通部队参与,还有西北军中的精锐——手枪队或手枪营、手枪连。

当然这种部队的叫法也不一样,有的也称为是特务营/连或警卫营/连,再早点则称为卫队。

西北军鼎盛时期,曾经有手枪旅的编制。中原大战后整编后的部队中,规模最大的也有手枪旅,规模最小的则有手枪连、手枪队,而在军师级单位则以手枪营居多。

所谓的手枪部队,其实是当时西北军中的精锐部队,既充当主要军官的警卫职责,同时也担当着关键时刻的突击或偷袭任务(但通常也不单独行动,而是加强到步兵突击队)。

战争年代的手枪旅:听起来奇葩,但却是实打实的精锐部队

这样的部队通常装备着驳壳枪,故而有着手枪旅/营/连的说法。

当然,除了驳壳枪之外,这些部队中还大量装备着花机关(包括原装和仿品),近战火力凶猛。

除了驳壳枪和冲锋枪,手枪旅/营/连的战士们还标配一把大刀和几枚手榴弹。

现在很多人以为大刀队就是一些刀术比较好的战士组成的突击队,其实人家手里可不光是大刀。

这种在今天看来很奇怪的部队编制,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战争年代的手枪旅:听起来奇葩,但却是实打实的精锐部队

1920年代,中国的军阀混战继续进行,全国各地的军队总计不下200万之众。由于当时西方部分国家武器禁运及国内各路军阀大规模扩军的缘故,使得当时国内战争的火力密度和杀伤力严重不足。

在这种大背景下,可以轻松买到并且仿制的驳壳枪因为近战威力巨大的缘故而得到了中国军队的青睐,同时花机关也可以大量仿制。

由于当时各路军队轻重机枪的装备数量少,而步枪质量和兵员素质也较为低劣,两军对阵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压制火力。

而这些手枪部队装备有可连发的近战武器,其往往通过夜袭递近到驳壳枪、冲锋枪的有效射程内,以威猛的近战火力大量杀伤对方。

战争年代的手枪旅:听起来奇葩,但却是实打实的精锐部队

因此,在军阀混战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手枪部队突袭的手的成功战例。

当然了,这样的部队打造不易。

除了武器装备的配置外,其实兵员也都是选拔而来的,优先选择身材高大、有武艺的,或者是从伤兵痊愈后的战士选出来的。

如张宗昌的卫队旅号称是“大个子旅”;而张自忠将军特务营的第4连全部是选自临沂战役时伤愈归队的老兵。

这些人往往单兵作战能力强,同时忠诚度也很高。

战争年代的手枪旅:听起来奇葩,但却是实打实的精锐部队

在军阀混战年代,下属的部队经常会发生叛变,但是充当警卫兼突击部队的手枪营连却相对较少出现这种情况。

这些部队既是防守时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进攻时的一把尖刀。

如西北军起家的韩复渠,其在投靠蒋介石后,先后拿到了5个师、1个旅的番号。其5个师分别为20师、22师、29师、74师、81师,1个旅就是手枪旅。

再如西北军改编的26路军,其74旅就是冯玉祥手枪旅改编的,值得一提的是该部后来参加了宁都起义,成为了红五军团的一部分。

西北军分支之一的庞炳勋,虽然实际实力只有1个39师,但也有一个手枪营。

战争年代的手枪旅:听起来奇葩,但却是实打实的精锐部队

西北军余脉中最有名的29军中,师旅级部队均有手枪营连。如1933年喜峰口之战时,作战命令中即有“第217团附手枪第一、第二连及王昆山营,于本晚(3月11日)23时由潘家口出发,……袭击蔡家峪、白台子敌炮兵阵地”等。

刘汝明部在防守罗文峪时,手枪队在关键时刻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长城抗战后,29军扩编到10万之众,各主力师中皆有相当规模的手枪队。七七事变后,29军一分为三,扩编为了3个军,张自忠将军所部为59军。

此后张将军先后任27军团长、33集团军司令、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等职,其随身的警卫部队就是一个手枪营,当时也称特务营或警卫营。

该部装备有驳壳枪和冲锋枪,由于张将军经常亲赴前线,因此特务营也常被加强到前线作战。

U2FsdGVkX1-M7PVdYoO7S3nK0X-7OPZ-UhfNpDXcMuuQNOUTdhPE767mY2LRW0XYocu4G6WvYqm_JCYgGDFKZrW43qdT0_uhMSJFd_vRwpw.jpg

1940年枣宜会战期间,张自忠亲带着个特务营和74师(原韩复渠的部队)渡河作战。

虽然名义上是1个师(2个团)加1个营,实际上却只有3000余人。而且74师战力较差,部队伤亡很大,张自忠将特务营大部加强到了前线,身旁仅带少数卫士。

5月16日,日军231联队第3大队包围了张自忠将军的司令部。张将军的警卫多为驳壳枪,无远射能力,被日军野战部队压制后很快伤亡殆尽。

据日军战报称,当其尖兵冲至近前时,仅剩张自忠将军在内的军官3人。张将军向着日军一等兵藤冈卓郎大吼一声,这名士兵竟然被喝退几步愣在当地,直到日军军曹堂野在后方向张将军头部开枪后,这位一等兵回过神后将刺刀刺入了将军的左胸。

战争年代的手枪旅:听起来奇葩,但却是实打实的精锐部队

就这样,张自忠将军战死沙场,成为抗战时中国军队牺牲的最高职务的将领。而随着张将军一同殉国的还有其贴身特务营的大部分官兵。

其实,从1920年代到枣宜会战的1940年,军事装备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初还很罕见的轻重机枪,到当时已经较为普遍了。

精锐的手枪队在远战中常被野战部队压制,而且随着原西北军部队大量伤亡在了抗日战场上,较大规模的手枪队便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战争年代的手枪旅:听起来奇葩,但却是实打实的精锐部队

当然了,编制上的变化不代表驳壳枪这种武器也从战场上销声匿迹。在敌后战场上,容易隐藏且威力巨大的驳壳枪成了八路军武装工作队的标配,警卫兼突击性质的手枪队虽然过时了,但神出鬼没的武工队却依然成为打击日军的精悍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