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学名石刁柏,属百合科天门冬属,味道清香鲜美,肉质脆嫩可口,营养全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药食兼用高档保健蔬菜,居“世界十大名菜”之首,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 1 选择优良品种当前,南方的芦笋品种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且国内外正在进行新的良种换代,一些芦笋主栽品种将逐步淡出市场,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着眼于世界出口标准,引进了产品性状好、经济效益高、产量高、代表性强的芦笋杂交品种7个,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按照“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优选出适应种植的金冠和翡翠明珠等优良高产品种进行推广示范。翡翠明珠笋茎粗大,一级笋率高,生长势较强,丰产性好,是目前芦笋种植更新的新品种。其品质、丰产性、抗病性品种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优良,株高220cm,适合我国南北方种植。该品种丰产性好,一年即可采收,笋条直,粗大均匀,直径1.3~2.2cm 的一级笋率达95%以上,质地细腻,包头性好,白笋洁白,绿笋翠绿。北方地区丰产期产量可高达1900 kg/667㎡以上。 金冠也是国产优良芦笋杂交品种,株高260cm,叶色浓绿,包头紧,粗细均匀,无空心畸形,平均单支重31g,直径1.3~2.2cm的一级笋率达97%,是白绿兼用新品种。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强,北方每667㎡产量可达1900kg以上,南方每667㎡ 产量可达3700 kg。 2 营养钵培育壮苗2.1 准备营养钵 选用直径7~10cm,高10~12cm的塑料营养钵,每667㎡使用量2000~2200 个。 2.2 浸种催芽 将种子放在毛巾上晒种1~2d,放入清水中搓洗2min,除去漂浮的空粃种子。在55度的热水中浸种 10~15min,或用 1 000 倍除菌净(稳定性二氧化氯)或300倍多菌灵液浸种10h,再用25~32度的水浸种48h,每天用25~30 益的温水淘洗1~2 次并换水一次。选用湿毛巾将种子包好放在 25~28度的条件下催芽,每天用25~30度温水搓洗种子1~2 次。3~5d后有10%的种子露白时播种。 2.3 配制营养土 营养土选用疏松、肥沃土壤(过筛后)8份,腐熟的圈肥2份、磷肥2%混合制成营养土;营养土加入适量的水,以营养土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为宜。营养土装袋勿装过满,一般离袋口1cm左右即可。 2.4 播种造棚 全州县在2~8月播种,以春季4月初播种最适宜,第二年即可采收。先将营养钵浇透水,然后每钵播种一粒,覆盖1~1.5 cm 的细土或育苗土。建造中心高40~60cm、宽1.2m 的拱棚,用以调控温湿度,天气寒冷或炎热时上盖白膜或遮阳网,苗床内盖膜(低温用白膜,高温用遮阳网)保水保湿,约10%的苗出土后辙去地膜或遮阳网。 2.5 苗床管理 做好通风、保温、保湿工作,温度以白天20~25度,夜间15~18度为宜,超过30度时最好覆盖遮阳网,低于5益时覆盖白色地膜 。苗床见干时浇透水,坚持土表见干浇水。齐苗后20d 左右追施 0.3%的尿素,隔 20d 左右追施一次。每隔10~15d,用磷酸二氢钾30g+99%恶霉灵5g 混合15kg 水,喷洒幼苗 2~3 次。 3 深层均匀施肥每667㎡用含氮磷钾等量的通用型复合肥50~60kg、商品有机肥(或生物菌有机肥)500kg以上撒于地表,然后用链轨拖拉机或旋耕机深翻40cm以上并碎土,使生土、熟土、有机肥、化肥充分均匀分布于土壤中。由于芦笋 85%的根系生长在地平面以下15~45cm深的土层中,因此,经过深翻方法种植的芦笋,根系生长快,扎根深,加之土壤疏松且营养丰富,会使地上茎生长茂盛,同时鳞茎盘也迅速扩大。可以实现一年内快速丰产,比传统耕深30cm以下增产20%左右。 4 无公害除草4.1 无公害化学除草 除芦笋幼苗期外的任何生长期,在杂草萌芽前或萌芽后二叶前,每667㎡均可用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 25g+33%二甲戊灵乳油30g兑水15kg,均匀喷布地面,可保40~60d无杂草。如有杂草萌发,每667㎡可使用高效氟比甲禾灵15g(盖草能)或精喹禾灵30g+朴草净50~70g喷施,均能防除绝大多数的禾本科或阔叶杂草,以上药剂具有副作用少、毒性低和无公害的特点,能显著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成本。 4.2 盖膜 在行间覆盖黑地膜(露出芦笋种植行),能够保水保肥、防病和除草。黑地膜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从而减少用于除草的劳动力支出成本和除草剂使用对芦笋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实验,覆盖黑地膜除草效果非常好,当草种萌发后,由于黑色地膜的透光率极低,出土的杂草几乎无法接受太阳光的照射,使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合成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有机物,导致最终死亡 。 5 科学合理留母茎一般第1年栽植的每棵留母茎12支左右,不断把衰老枝去掉,培养抽出的健壮枝,当株高达1.4m,母茎留足12支左右时,开始采收新抽发的嫩茎作商品笋。以后每年春季,采光头笋时间不宜过长,3月底开始陆续留母茎,每株2~3根,茎粗1.2cm左右,太粗太细的嫩茎作商品笋采收。第2次母茎留取数量对产量影响较大,芦笋地未发生茎枯病时,直径0.8cm以下和1.2cm以上的笋可剃光头采收,边采边留,如已发生茎枯病的芦笋地,应在雨季来临之前,选用直径在0.8cm以上无畸形、无病虫害的嫩笋作母茎,并清除不合格的母茎。春母茎留茎数量:二年生芦笋留3~4条,三年生以上留5~6条。株高1.2m时摘尖打顶,并打桩拉线搭架防倒伏。7月下旬清园后,秋母茎一律留6~9条,留足母茎后,新笋无论大小粗细一律割除 。 6 芦笋病虫害防治芦笋难栽,因为芦笋病害较多,要十分留意,在栽培管理上要重点做好茎枯病、炭疽病等主要病害的防治工作。 6.1 茎枯病 6.1.1 农业措施 (1)控制菌源 芦笋栽培后的第一年,每10~15d对芦笋田进行一次消毒,期间每次雨后补喷一次,第二年分别于“立春”前或“立秋”后及时清除旧母茎,进行一次彻底的清园,消灭潜伏于枯枝落叶和土壤中的病菌,彻底清除并烧毁病株残体是减少初侵染菌源、控制发病的重要环节 。彻底清园时,同时全田喷施芦笋专用杀菌剂或者甲环唑+恶霉灵进行土壤消毒,发病严重的地块还要对根部浇施专用杀菌剂,在芦笋生长期要及时检查,发现病株一定要割除病茎带出田外烧毁。入冬后清园,除去盘根以上生长在土层内近5cm 深的枯枝残叶,彻底除去田间及周围病残体并彻底烧毁,防止随风雨再侵染。防止病菌飞溅,进行田间地膜覆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害发生。 (2)避雨季留母茎 尽量把留母茎的嫩茎出土期与雨季错开,6~8月雨季时采笋,避免嫩茎感染,增加菌源。芦笋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一个关键条件是雨水多,所以,要求母茎留养初期有7d以上的晴好天气,这样就使病源菌的发生和传播失去条件,不易侵染发病。 (3)加强管理增加抗病力 在雨季芦笋田要注意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平衡施肥是保证芦笋健壮生长,防御各种病害的重要措施,在施肥上应有机、无机、生物肥三结合,氮、磷、钾与中微量元素配套。多施有机肥,根据芦笋的需肥要求,使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为10:7:9,每年施入有机肥5㎥/667㎡,且注意中耕除草、抗旱排涝。 6.1.2 化学防治 特别要强调在发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许多种植户因用药偏迟(在发病后才用药)而影响效果,在大流行年就更难控制病情发展。通过在全州县主产乡镇反复观察和试验对比,筛选出三种优质高效、低毒、无抗性、成本低且符合生产优质高产芦笋的药剂及组合配方:(1)50%多菌灵200~300倍液+75%百菌清200~300 倍液。(2)10%苯醚甲环唑800~1000倍液,(3)除菌净(稳定性二氧化氯)1000倍液(可直接杀死茎枯病及其疱子,无交互抗性)。防治方法:第一年,晴天期间可10~15d消毒一次,每次雨后天晴加喷一次。第二年以后,留母茎初期,每2d喷施一次,连续喷3~4次,后改为每5~7d喷一次,40d后,每7~10d喷一次,每次雨后天晴加喷一次。 ![]() 6.2 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为害茎,病斑灰色至浅褐色,梭形或不规则形,后期病部长出小黑点。防治方法:收获时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发病期注意雨后排水,严防大水漫灌,浇水应安排在上午,减少夜晚结露,发病初期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隔5~7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d停药。 ![]() 6.3 褐斑病 褐斑病主要为害芦笋的茎、枝和拟叶,但以小枝和拟叶为主。病重时常引起植株提早干枯死亡。防治措施可以选用 75%百菌清、50%多菌灵,将上述药剂分别配成500~800倍液进行喷雾,一般10d左右喷一次,发病盛期可7d左右喷一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