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低水平的经方用法:单纯方证对应,单纯抓主证

 精华集999 2020-02-26

(1)用单纯的八纲辨证或方证相对的方法治病


由于在校时只是学了一些简单的八纲辨证、症候群相对的方法,只会一些低层次的简单辨证,又从简单化辨证演变成了方与证相对应,套症候群来看病的思想方法。比如说,学习了《伤寒论》只知道麻黄汤是治疗太阳表实证的,桂枝汤是治疗太阳表虚证的,麻黄汤有哪些证,桂枝汤有哪些证等,这些经方的学习方法,应该是中医的最低的层次。

中医大学生在入校前即初高中阶段基本上都没有学习过中医学,上来大学以后也是刚开始接触中医,所以大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中医,在中医的认识水平上实际上都是小学生;而且大学生们在出了校门之后,都会在中医临床思维方面走很长时期的弯路,其中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走弯路,这样的人很多,仍然没有爬出中医低层次辨证的泥潭,原因就在于这些低水平的理论以及临床辨证方法长期以来成为了中医界的学术主流、成了主导思想,充满大学的课堂。

虽然在教材中,中医的辨证方法有很多,除了八纲辨证以外,又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经络辨证、气血辨证等等,书本上的辨证方法能说很多很多,但是为什么在校生学习之后,几乎是百分之百都千篇一律地去套书本上的症候群看病呢?

这个问题极其严重的,中医的教育水平长期以来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中医界会出现后继乏人、后继乏术,关键的原因是学生们只会一些低水平的理论及辨证方法,套书本上的症候群、分证型去看病。而在大学期间,学生们并没有学到更加深刻的理论和辨证思想,所以,只能用低水平的辨证方法来看病。

这个原因在于,教材中所讲的辨证方法,不论是八纲辨证、还是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经络辨证等等,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这就是"分","分"就是分别、分开、分离。学生们只知道分别、分开,分阴分阳、分表分里、分寒分热、分虚分实、分太阳、分阳明;分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五脏、分六腑。我讲到这里,一定有很多人会认为,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这不是很正确吗?不分的话?该怎么看病啊?

但是这里要讲的是,分是要分的,但是分来分去,把自己的辨证思维分傻了、分呆了,分的机械了、分的凝固了,成了只会分型看病,只知道方与证相对应的书呆子,走到了低层次的泥潭里边爬不出来。我这里说的低层次,并不是把低层次否定了,为什么呢?

因为必须要有低层次才能到高层次,一开始背些方剂,套一些证型,从一开始有这么几个过程,但是你不能长期一辈子就停留在这个基础上,就停留在单纯抓症候的方法上,你的意识必须要提高,否则你还一直处在低层次,有低层次,肯定是要有,因为你没接触过中医,你得有个熟悉的过程,所以说我这里所讲的,并不是针对刚刚开始学习中医学的人的思想,而是有了一些中医基础,需要达到高层次的人,来启发他们的思想,要知道我并不是把低层次全盘否定了,没有低层次,怎么到高层那?


我在大学毕业以后,也走过这么一个过程,这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拿这来说一说。我一开始也是用分型分证的方法去看病,你学的书本上的东西,就按书本上的症候群去看病。在病房里看病人,把病人的症状与书本上学过的症候群去对,但有时侯能对上,有的时侯却对不上,但是,书本上又没有告诉你在临床中对不上号该怎么办,往往在这个时候会感到辨证认识上存在着很多困惑。我有时候在病人床边一呆就是两个小时,把病人的症状都详细地记录下来,一看四不像,太乱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辨证,那时非常苦恼,但在病人面前你没法说你开不了方,你只能去开方,这样开的方子叫胡乱开方,于是这样就把病人打发了,但这样效果并不好。

(2)处于低层次的抓主证的方法


临床中的证候错综复杂,有时侯一个病人身上可以有好几种病,有痼疾,也有新感等等,我在临床治疗时也要分析病情的标本先后、应该先治那些病证,后治那些病证。在病证中也会有主证和次证的区别,所以,采用抓主证的方法来看病,本不应该有不同的意见。因为当你的临床经验或者理论认识方面达到较高水平时,你就会要求自己,不论病人身上出现了多少个病证,都要能尽量达到认识清楚全部症状,分析明白其中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这样,在你的心中自然就有了主证和次证的区别了。

不是说一大堆症状,我那主观的去抓哪些症状,哪些就是主证,不是那样的,你必须把所有的症状分析清楚以后,然后得出主要的病机,主要症状,次要症状,这样才能清楚。而我现在这个认识是说避免单纯的,就是主观的去抓主证,这个思想是起源于我的老师,起源于张斌老师,张斌老师他不主张人们去主观的抓症状,一定要把所有的症状分析认识清楚,理清思路。

无论在病人身上出现多少个症状,尽量的要达到认识全部症状,分析其中的相互关系,因果联系,这样在你的心里头自然就有了主证、次证的区别了,又由于证是表面化的,证的背后所藏的是病的实质,是病理、病机,所以,所谓抓主证,实质上是抓主要的病理、病机。有的病理,病机,要优先治疗,又有些病机要放在后面来治疗。比如病人有肾炎,新近又有外感,就要优先治疗外感。又比如病人气郁胸闷胀满,又有四肢疼痛等风湿病证,一般要先解除气郁胸闷,然后再治疗风湿,因为胸中之气不能通畅,则治疗风湿的药物就不容易顺利走表、走四肢。

一定要升华自己的辨证思维,达到能看懂病人身上出现的所有的症状水平,这是从理论的角度、临床的角度提出来的要求。但是,对于刚出学校的学生来说,并不能把病人身上出现的复杂症状都理解清楚、认识清楚,所以如果你在这种低水平的层次上去抓主症,虽然有一过程,但如果你已经在临床上工作五六年,甚至十来年了,你还是这种水平,那你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病人不负责。因为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去抓主证,是因为看不懂病人身上出现的很多又很乱的复杂的症状,实在没有办法,才去舍弃一些所谓的次要症状,去抓一些自己认为的主要症状。这就是主观的了,那么在主观的情况下,你就会陷入了一种盲目的状态,这种舍弃一些次要症状的做法,对于处于下工水平的初学者来说,往往是主观随意的行为。被舍弃的次要症状也可能反而是主证。

更重要的是,不论是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只要是病人的客观表现,都不应该主观人为地舍弃,舍弃了就不能明察秋毫。比如说公安人员办案,一定要明察秋毫,而粗心的公安人员不能明察秋毫,就会对案件作出错误判断。那么同样的道理,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如果你处于低水平,即使知道了病人的全部症状,但你却没有深刻的中医学术修养,不能明察秋毫,在这种不得已而无法分析清楚复杂症候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情况下,你去主观地抓主证,而造成了的错误判断,不能明察秋毫,那么这就是你一生中医水平提高不了,也是你一生的最大悲哀。

低水平的人抓主证,本于主证去用方用药,那么你就会在次要症状上去加加减减,所以很多人到了七八十岁仍然没有学通学懂《伤寒论》等经方的深刻含义,这是中医界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原因所在。另外中医的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学会更深刻的中医辨证方法,只学会一些低水平的辨证方法,中医是非常高深的,不是简单的学术,出了学校以后,还需要靠自己去摸去闯,去领悟更深刻的辨证思想。

(3)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剂合方来机械地对号治病


由于病人的症状比较复杂,所以,很多人就用两个或三个方剂来治疗病证。实际上这种方法,也是由于已经陷入这个层次,你在想办法改进,但总的来说,这种机械地合方,是一种复合型的方证相对、对号入座。它仍然是属于一种低层次的水平。

本文来自:韩世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