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块配得上故宫的金砖是怎样炼成的 | 古建筑青砖墁地的工艺和修缮

 板桥胡同37号 2020-02-26

从秦砖汉瓦到明清紫禁城中的金砖,再到中国地方的传统民居,砖这种古老的建筑材料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始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低廉的造价和材料,使得砖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得以延续千年,和砖相关的传统工艺也随之传袭至今,本期推送就为大家介绍砖的传统工艺及其维修技术。


传统砖地面的组成

中国传统庭院的铺地习惯是,不铺则已,铺则一铺到底。传统建筑的地面种类主要有:土地面,即用原土夯实的地面;灰土地面,即用黄土与白灰混合铺筑的地面;三合土地面,即用黄土、砂子和百汇混合铺筑的地面;焦渣地面,焦渣和白灰拌合后铺筑的地面;石地面和砖地面。砖地面又由甬路、海墁和边沿的散水组成。

甬路

紫禁城甬路和海墁

一般,方砖甬路和海墁的关系有“竖墁甬路横墁地”之说,即甬路砖的通缝(连贯的缝隙)应与甬路平行(斜墁者除外),而海墁砖的通缝应与雨路互相垂直。排砖从甬路开始,如有“破活”,应安排到院内最不显眼的地方。

室内陆面的砖缝应该和房间进深方向一直,方砖面的趟数习惯上是阳数(单数),中间一趟砖应该安置在正中,并从中间开始排,把不完整的砖挤到两侧和室内。


传统砖的工艺


乾清门前广场砖铺地

“原材料”和“原工艺”是古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这两个原则也会遇到各种问题。以京砖为例,传统京砖大部分产自山东运河沿岸的临清,这里烧成的砖“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原因在于临清的土十分特别,由于黄河的泛滥,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沙和土层层相叠的黏性土壤,当地人称为“莲花土”。

传统贡砖

在那个年代,已经讲究“责任追查到人”了。青砖烧好后,砖上都刻有生产时间、地点,以及窑户的姓名。一旦贡砖出现问题,就能按“名”索骥。

由于传统工艺的限制,烧一窑京砖,要耗时近3个月,一般的砖,也要耗时半个月,仅取土一项就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后面还有制坯、脱坯、阴干、上架、烧窑、洇窑等工序。这些都成了限制传统工艺应用的障碍。


传统砖墁地面和修缮


铺墁地面

砖墙和砖地面的缝隙是常见的老化现象,古人是如何避免和防治这样的现象的呢?过去加工砖,两侧都要砍出斧花,用来含住白灰浆。现在用机器切割的砖非常平,含不住浆。铺好的地,雨水一冲,砖里面的白灰浆就被冲出来了,然后就会形成缝隙。

戳图回顾:九浆十八灰的讲究

古建工程所用灰浆有“九浆十八灰”之说,可见灰浆的种类之多,分为砌墙的、抹面的、勾缝的等种种用处,这些工艺并不是无的放矢,配合砖的砍磨,这都是古人防患于未然,进行“预防性保护”的大智慧。

另外,墙体的返碱现象也非常普遍,即砖墙表面析出了白色的粉末状或者絮状物,这会造成墙体砖材表面的酥粉甚至脱落。也对墙体砖材本身的抗压、抗弯强度也有一定影响。


细墁地面缝隙

糙墁地面缝隙


另外,传统的砖是让土自然冻融,把里面的胶泥块通过冻化、冻胀,让它开裂,可以减少碱性。以及在晾晒过程中,土质里面所含的盐分也能够挥发。


朝天宫的砖石地面

青砖那独有的青蓝色,是通过“洇窑”这一步骤来实现的。由于黏土中含铁,烧制过程中如果完全氧化,就会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现红色。如果在烧制过程中加水冷却,使黏土中的铁不能完全氧化,这时候砖就会呈现青色。烧制这种砖,倒不仅仅是为了追求那种返璞归真的味道,更多是因为足够坚硬,透气性强,吸水性好。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无论下多大的雨,故宫的地面都没有较大的积水?除了排水系统好之外,青砖良好的渗水性也立了大功。吸水性也是检验青砖质量的重要标准。

由于古建筑砖材难以复制的特点,一般维修的方法以挖补为主,而且老砖的表面已经非常耐磨;实在不行的,再用挖补的方法把不好的砖一块一块地挖出来换新砖。挖补这个办法历来就有,现存太和殿地面所使用的苏州陆慕御窑的金砖,历史上就是经过不断挖补的结果。

另外,砖石表面的化学保护技术还有浸渍、封护和涂装。一般封护和涂装不仅会改变表面的颜色,还会改变砖的透气性能,损害砖内包裹的木构件,所以越来越少地应用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中。

砖墙的镂空雕花,不仅是装饰,还是通风孔

砖表面的渗透剂除了传统的桐油之外,在抢救和修缮中还经常用到硅酸乙酯这样的砖石增强剂,既能保留原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还能增强砖石的强度。但是,硅酸乙酯类增强剂不适用于潮湿含盐量高的砖石、非常潮湿的土壤和石灰石等碳酸岩环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