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回忆,叫老广丰

 唯我英才 2020-02-26

“我出生的地方叫广丰县,城里和乡镇都很和谐。鸟林街的路边有很多奶茶店,00后的同学也会说方言。广丰区代替了广丰县,浓浓的乡情总是不会变……”
听着00后小年轻们自编的《广丰后生仔》,作为一个老派的“广丰侬”,我也为年轻人们这种家乡自豪感而欣慰。
改革开放以来,广丰人民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不小的经济奇迹。因此,喜欢戴着尖顶斗笠,走南闯北做生意的广丰人被誉为“江西的犹太人”。当然,广丰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0后的小年轻们总是问我上世纪的老广丰是怎么样的?我也赶时髦地回一句:有图有真相。
这些照片绝大部分是原广丰电影院经理余建华拍摄。老照片的解读得到了丰溪采风网友的帮助,在此致以谢忱。

1942年的广丰县城街道,被广丰军民营救的美国杜立特行动14号机组成员与中国军民走在街道上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这照片背后的山是养村山,背景中那栋飞檐翘角的建筑应该是当时的文庙。这条街,现在叫府前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在水南浮桥上清扫积雪
(余建华摄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上世纪七十年代,下了一场瑞雪,大地一片银装素裹。瑞雪兆丰年,预示着国家的新气象,人们自发地在水南浮桥上清扫积雪。走过水南浮桥,就到了中洲公园。后来,因为修建了水南大桥,水南浮桥就移到别处去了。

早期的城区水南大桥

(余建华摄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水南大桥修建起来后,交通更加便利。如今,中洲公园还是叫中洲公园。水南大桥也经历过了多次整修。

上世纪七十年代,广丰五都鸬鹚捕鱼
(余建华摄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鸬鹚捕鱼的情景,如今已经不多见了,就算有,也已经变成了供游客参观的项目。五都是广丰重要集镇,商贸繁荣,五都伞闻名省内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繁荣时,五都又成了广丰新兴的小工业区。

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丰人民修筑河堤

(余建华摄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居民还有做“义务工”的制度,参加村庄公共建设,需要村民不计报酬地义务投工投劳。改革开放了,城乡居民的日子过得好了,大家干得更加热火朝天。

古老的水车

(余建华摄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丰城乡还有很多这样的水车,用来舂米或加工其他粮食。水车转动时发出的“依呀”声,曾经是多少人童年的歌谣。如今,水车成为了秀美乡村建设中的景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五峰山水泥厂

(余建华摄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当时,五峰山水泥厂是广丰最红火的企业之一,进五峰山水泥厂当工人吃商品粮是很多广丰人的梦想。如今,这家厂子早已改制,很多工人重新“下海”创业,获得了新的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丰街头舞龙灯
(余建华摄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灯彩焕春”,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那时候,没有移动网络,没有抖音,舞龙灯都能引起万人空巷地围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任何时代都没有改变过。

八十年代初的地摊

(余建华摄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改革开放后,市场放开,很多怀揣梦想的广丰人,通过摆地摊开启淘金之旅,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梦想。相信很多广丰大老板都有过在这里摆地摊的创业历程。

八十年代初的广丰县城布摊

(余建华摄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露天的布摊,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气息,见证了商贸流通的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丰中学门口的牛市。

(余建华摄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广丰的“铁蹄”良种黄牛很受市场欢迎,很多广丰老板从牛贩子起家,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丰县乡村农家养蚕
(余建华摄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广丰养蚕业起于元代县尹王祯的推荐,长期以来是广丰农家的重要副业。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开始规模养殖,八十年代处于鼎盛时期,因为养蚕上了规模,广丰县甚至还办起了丝绸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广丰汽车站
(余建华摄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候车厅前挂出了“开张吉利,万事如意”的标语。广丰汽车站原来建在西关口,2019年大部分被拆除,目前还剩下候车楼。

旧鸟林街

(余建华摄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鸟林街,是一条充满生活气息和烟火味道的老街。九十年代以前,鸟林街没有奶茶店,主要是售卖日用品。因为鸟林街周边历来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所以叫鸟林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广丰县裕丰大市场开业

(余建华摄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裕丰大市场开业时人头攒动,如今裕丰大市场还在,2019年又进行了改造。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广丰县城(局部)

(余建华摄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这张照片应该是在竹笐山拍的,那个大烟囱应该是广丰卷烟厂的烟囱。当年广丰卷烟厂的“一支烟”在江西名声很响。“月兔牌”香烟中的《水浒传》一百零八将卡片,是很多八零后小朋友童年时梦寐以求集齐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设中的永丰大道
(余建华摄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永丰大道到现在还是广丰城区重要的交通干道,现在的永丰大道比当年更加地热闹。

九十年代初,建成通车的永丰大桥
(余建华摄 广丰区档案馆供图)
永丰大桥那两道彩虹状建筑结构,让很多人后叫它“彩虹桥”。那时候,桥显得很宽,桥上的车也不多。如今,桥上的车很多,交通显得更加繁忙了。
——时间,过得真快。老广丰永远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