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的治疗思路

 凡心未眠 2020-02-26
糖 定义 :糖尿病是一种(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临床分型主要有:胰岛素依赖型(I型)、非胰岛素依赖型(II型)和特殊型(妊娠糖尿病等);在此,只针对II型糖尿病。
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
2.不典型症状: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仅有头昏、乏力等,甚至无症状。有的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发病前阶段,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症状。
3.急性并发症的表现:在应激等情况下病情加重。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多尿加重,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呼吸困难、昏迷等。
4.慢性并发症的主要表现:
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无视力下降以及下降的程度和时间;是否检查过眼底或眼底荧光造影;是否接受过视网膜光凝治疗。
②糖尿病性肾病:有无浮肿,尿中泡沫增多或者蛋白尿。
③糖尿病神经病变:四肢皮肤感觉异常,麻木、针刺、蚁走感。足底踩棉花感,腹泻和便秘交替,尿潴留,半身出汗或时有大汗,性功能障碍。
④反复的感染:例如反复的皮肤感染,如疖、痈,经久不愈的小腿和足部溃疡。反复发生的泌尿系感染,发展迅速的肺结核。女性外阴瘙痒。
⑤糖尿病足
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检测和控制几个方面。
在此只针对药物治疗的一些思路:
一、口服降糖药
1.双胍类——此类药物能减少肝糖生成,促进肌肉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加速糖的无氧酵解,减少糖在肠道中的吸收。有降脂和减少尿酸作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尤其肥胖者应为首选药物。目前最为常用的是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副作用是诱发乳酸酸中毒。二甲双胍引起者极少,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5mg/dL,女性>1.4mg/dL或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在作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胃肠道症状见于10%病人,可有腹部不适、厌食、恶心、腹泻,偶有口干或金属味。
2.磺脲类:此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胰岛B细胞表面的磺脲类受体,促进胰岛素分泌。适用于胰岛B细胞尚有功能,而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
磺脲类药物有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磺脲类药物还有一些缓释和控释剂型,例如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等。
3. 苯甲酸衍生物类促泌剂:包括瑞格列奈及那格列奈。本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可降低HbA1c 0.3%-1.5%。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可单独使用或与其它降糖药物联合应用(磺脲类除外)。格列奈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发生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4.α-糖苷酶抑制剂:能选择性作用于小肠粘膜刷状缘上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多糖及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减少葡萄糖吸收。能改善餐后血糖的高峰。主要包括①阿卡波糖②伏格列波糖等。α-糖苷酶抑制剂可使HbAlc下降0.5%-0.8%,α-糖苷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5.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激活核受体PPARγ,增强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如增加脂肪组织葡萄糖的吸收和转运,抑制血浆FFA释放,抑制肝糖释放,加强骨骼肌合成葡萄糖等来减轻胰岛素抵抗。适应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肥胖2型糖尿病。临床试验显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使HbA1c下降1.0%-1.5%。主要包括①罗格列酮;②吡格列酮。体重增加和水肿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使用还与骨折和心衰风险增加相关。
备注:关于罗格列酮的使用:
罗格列酮的安全性问题尚存在争议,其使用在我国受到了较严格的限制。对于未使用过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糖尿病患者,只能在无法使用其他降糖药或使用其他降糖药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情况下,才可考虑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对于已经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患者,应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在权衡用药利弊后,方可继续用药。
6. 二基肽酶-VI(DPP-VI)抑制剂:DPP-IV抑制剂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IV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增加GLP-1在体内的水平。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在包括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在内的临床试验显示西格列汀可降低HbA1c 1.0%。目前国内上市的DPP-IV抑制剂为西格列汀和沙格列汀。
二、胰岛素
1.胰岛素的种类
按来源分类,有动物胰岛素(猪、牛)和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人胰岛素的制剂免疫反应较较轻,不易产生抗体。
按起效时间分成不同类型制剂。
①短效胰岛素起效快,而作用时间短。常规属于短效胰岛素。制剂透明。
②中效胰岛素,起效时间,峰值和作用时间皆较短效胰岛长。最常用的是NPH。
③预混胰岛素:50R:50%NPH胰岛素和50%常规胰岛素的混合液; 30R:70%NPH胰岛素和30%正规胰岛素的混合液
④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合成的胰岛素类似物,餐时注射,作用时间短。有赖脯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两种。
⑤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合成的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长,作为基础量胰岛素的补充。如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
⑥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合成的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更长,例如德谷胰岛素。
2.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1 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
2 型糖尿病患者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HbA1c 仍大于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新发病并与1 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把胰岛素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在糖尿病病程中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初诊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围手术期,感染,妊娠
3.胰岛素的用法:
短效胰岛素可用于静脉滴注治疗酮症酸中毒等重症糖尿病。1型糖尿病一经诊断,目前仍需终身皮下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可用胰岛素补充治疗或替代治疗。有下述几步方案。
①对于口服降糖药失效或部分失效患者,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并于睡前皮下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1~0.2U/kg,监测血糖,3日后调整剂量,每次调整量在2U-4U。
②每日早晚两次注射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 0.4-0.6 单位/公斤体重/日,按1:1 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优点是方便,减少午餐前注射的不便利,但午餐血糖波动大,不易控制。
③在上述胰岛素起始治疗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剂量调整,如患者的血糖水平仍未达标或出现反复的低血糖,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可以采用餐时+基础胰岛素: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和三餐前的胰岛素用量。
④胰岛素泵治疗。主要适用人群有:1型糖尿病患者;计划受孕和已孕的糖尿病妇女;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4.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反应。
折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或激动剂
此类药物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糖作用,并有显著降低体重作用。GLP-1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和通过中枢性的抑制食欲而减少进食量。可单独使用或与其它口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在包括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在内的临床试验显示艾塞那肽可以使HbA1c降低0.5%-1.0%。目前国内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为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均需皮下注射。GLP-1受体激动剂的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主要见于刚开始治疗时,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少。
糖尿病的手术治疗
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通过腹腔镜操作减肥手术iii,手术方式主要有2种:(1)可调节胃束带术。(2)胃旁路术。手术适应症主要是肥胖症伴2型糖尿病并符合下列条件者:(1)BMI≥35kg/m2,伴2型糖尿病;(2)BMI 32-34.9kg/m2,伴2型糖尿病,经过口服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6个月以上HbA1c≥7%;(3)年龄在18-60岁之间;(4) 2型糖尿病病程≤5年;(5) 胰岛自身免疫抗体测定阴性,C肽水平不低于0.3mg/L;(6) 无其他腹部手术的禁忌症。
折叠食疗
清三高花茶源于江浙一带民间针特殊人群食养的牛蒡根、葛根等食材加工而配伍一种草本茶,又名:防三高花茶。其非药品、也非保健品,是一种民间汉方食养茶饮,通过日常的饮食来达到自然调理的作用,长食无药物副作用。[3]
折叠血糖监测
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是评价长期控制血糖的金指标,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标准的HbA1c 检测方法的正常值范围为4%-6%,在治疗之初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3-6个月检查一次。对于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可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
2. 自我血糖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开展的血糖检测,用以了解血糖的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
自我血糖监测的方案如下:
①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②仅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糖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的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来调整饮食和运动。
③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的一周内连续监测三天,每天监测7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④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
1)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并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
2)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并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和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
3) 使用餐时胰岛素者应监测餐后血糖或餐前血糖,并根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的胰岛素剂量。
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监测和控制
2型糖尿病的治疗除了降糖之外,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也至关重要。
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检查一次血脂(包括LDL-C、TC 、TG及HDL-C。用调脂药物者还应在用药后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血压在患者每次就诊时均应测量。心血管危险因子控制流程如下图所示:
折叠控制目标
目标值
血糖(mmol/L)* 空腹3.9–7.2 mmol/l (70–130 mg/dl)
非空腹≤10.0 mmol/l (180 mg/dl)
HbA1c(%)<7.0
血压(mmHg)<130/80
HDL-C(mmol/l)男性>1.0(40mg/dl)
女性>1.3(50mg/dl)
TG(mmol/l)<1.7(150mg/dl)
LDL-C(mmol/l)未合并冠心病<2.6 (100mg/dl)
合并冠心病<1.8(70mg/dl)
体重指数(BMI,kg/m2)<24
尿白蛋白/肌酐比(mg/mmol) 男性女性尿白蛋白排泄率<2.5(或22mg/g)<3.5(或31mg/g)<20μg/min(30mg/d)
主动有氧活动(分钟/周)≥150
折叠疾病预防
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的目标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在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减少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一级预防的策略包括:
1. 识别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因素可改变因素
年龄IGT或合并IFG(极高危)
家族史或遗传倾向代谢综合征或合并IFG(高危人群)
种群超重肥胖与体力活动减少
妊娠糖尿病(GDM)史或巨大胎儿生产史饮食因素与抑郁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可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的药物
宫内发育迟缓或早产致肥胖或糖尿病的社会环境
2.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
3.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具体目标是:①使肥胖或超重者BMI达到或接近24 kg/m2,或体重至少减少5%-10%;②至少减少每日饮食总热量400-500大卡(kcal);③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④体力活动增加到250-300分钟/周。
4.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不推荐。
折叠编辑本段病理病因
折叠型糖尿病遗传因素(15%):
Ⅰ型或Ⅱ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Ⅰ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
折叠型糖尿病遗传因素(35%):
在Ⅱ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折叠型糖尿病环境因素(20%):
Ⅰ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折叠型糖尿病环境因素(30%):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Ⅱ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折叠疾病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1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折叠检查方法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糖化血清蛋白
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7.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折叠编辑本段并发症
病程较长、控制较差的糖尿病人常伴有各种并发症或伴随症。多种感染显然属并发症,酮症酸中毒等可能为本病恶化的严重表现,微血管病变基础上所致的病理如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等为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但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心、脑、肾等的病变和高血压等与糖尿病关系虽密切,也可见于非糖尿病者,则是否为并发症,尚需具体分析。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昏迷
二、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三、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四、感染常见的有下列几组:
1.皮肤感染:如体癣、指甲癣、足癣及疖痈等化脓性感染很常见,有时可酿成败血症。
2.结核:特别是肺结核,一旦得病,扩展迅速,蔓延广泛,病灶多系渗出性二酪样肺炎,易成空洞,发病率比常人高3~5倍。随肺结核等控制情况而波动。
3.泌尿系感染:其中以肾盂肾炎、膀胱炎为多见,有时伴真菌性阴道炎,感染不易控制,须与严格控制糖尿病同时进行,方可获得较好疗效。国内坏死性肾乳头炎少见。
4.胆囊、胆管炎、胆石症、牙周炎、牙龈溢脓及鼻窦炎等。
三、以下是个人对糖尿病病人处理的一些思路:
例:男,77岁,因口干多饮多尿乏力一周来诊,既往4-5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偏高(血糖11),当时没有“三多一少”等不适,自服用“松叶”茶,未其他处理。近一周来发病来诊。
来诊时诉,近一周来尿多次数多,几乎每半小时一次,不分昼夜,口干渴,味觉减退,明显消瘦。急查随机血糖:33.3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5%,尿糖(++++)。诊断糖尿病毋庸置疑。收住院。
胰岛素静脉注射6U+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一小时左右滴完,复查血糖26mmol/L,再用一组后血糖降至19mmol/L,改用皮下注射10u,血糖降至9mmol/L;思路:新入院病人血糖高,有些血糖高于33.3mmol/L时甚至血糖仪显示HI,原则上处理要在短时间内将血糖降至或接近正常值水平,一般血糖在13.9mmol/L以下,不再主张使用静脉滴注胰岛素,应改用皮下注射;避免出现低血糖反应。此方法类似于胰岛素强化治疗。
关于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波动于正常值上下时,三餐前的胰岛素和随机血糖偏高情况下如何使用:根据病人的病情综合考虑,比如本例病人,病史比较长(4-5年),来诊时初次血糖值很高,体重51kg,按常规正常人日需胰岛素量为:0.5-1u/kg。本例病人按50kg计,因病史长,血糖高,取高值计算,每日需胰岛素量为50u;则按基础胰岛素需要量与三餐前胰岛素需要量1:1分,基础量为25u/日,三餐前总量为25u,则三餐可分为:早餐10u.中餐6u.晚餐8u。因无胰岛素泵等治疗设备,基础胰岛素无法时刻注射,改用随机校正剂量使用。
随机校正剂量:即按三餐前、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监测血糖的数值进行判断,如果血糖高于目标血糖值,均应进行临时性加用胰岛素给予校正。
校正剂量的计算:(实测血糖值-目标血糖值)/胰岛素敏感系数
胰岛素敏感系数=100/日需胰岛素总量
100:作为人胰岛素的参考数值,动物胰岛素则为1800/150.
根据上述方法,本例病人的校正剂量的敏感系数暂定为100/50=2
则每次监测血糖后偏高的即可套用公式进行校正,计算出来的数值可就近取整数。如遇餐前偏高的则将原计划餐前用量加上校正剂量同时注射。
本例病人入院后经胰岛素治疗并口服阿卡波糖,辅以中医针灸双侧下肢脾经穴位治疗两天后,患者诉症状明显好转。口干味觉明显好转,尤其是小便次数及间隔时间明显改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