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服制度”,《国语》中的理想政区,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

 昵称散步收藏 2020-02-26

直到今天,人们在论及亲属关系,尤其是在举办丧葬时,仍然常常提到“五服”。

“出了五服了”,意思是关系远了,算不上亲戚了,自然也不用为死者披麻戴孝了。一般来说,“五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这五代。

实际上,中国的家族观念,大都源于周朝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

“五服制度”,《国语》中的理想政区,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

“五服”也是这样。它最初是指以周天子的封地为中心,以五百里为划分标准,分成五个不同等级的政区。

《国语》记载: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帮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

其中“宾服”又叫“绥服”。这五服有什么含义?如何划分?怎么管理?且听我细细道来。

“五服制度”,《国语》中的理想政区,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

甸服

邦内甸服。邦内,并不是指天子的都城之内,而是指国都外方圆五百里的城郊之内。这一片地方称为“甸服”。

“甸”是什么意思呢?跟田地有关。生活在甸服的百姓,主要任务是耕作田地,为周天子提供直接的粮食和祭祀品。

《国语》说:甸服者祭。平民百姓是不参与王室的祭祀活动的,这是对诸侯的要求。“祭”有什么含义呢?

实际上,祭奠天子的父亲、祖父,叫“祭”,祭是每天都要进行的,称“日祭”

如果甸服内的诸侯没有参与这项祭祀,会怎么样呢?《国语》说:刑不祭。就是说,要用刑法惩治这些人。

侯服

邦外侯服。甸服以外方圆五百里的地方,称为侯服。

“侯”,也就是诸侯国,一般都是天子的直系亲属。注意,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在最开始,只有侯服内的国家才有资格叫诸侯国。

《国语》说:侯服者祀。

祭奠天子的高祖、曾祖称为“祀”。“祀”是每月一次,又叫“月祀”。也就是说,侯服的诸侯王,每月都要进行一次“祀”。

如果没有参与,会怎么样呢?《国语》说:伐不祀。周王室就要派出军队去讨伐这些人了。

“五服制度”,《国语》中的理想政区,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

宾服

侯卫宾服。“侯卫”也就是诸侯国的外卫,同样是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作“宾服”。

“宾”就是宾客。前文也说过,侯服以外的地方不叫诸侯国,这些国家相当于诸侯的“宾客”。

《国语》说:宾服者享。

祭祀“天子始祖,称为“享”。“享”是每个季度一次的,又叫“时享”。也就是说,宾服内要每个季度进行一次“享”。

如果没有做到,有什么惩罚呢?《国语》说:征不享。征,不是周天子出兵,而是诸侯出兵。

宾服实际上是诸侯国的外卫,如果他们不按时祭祀,就要命令诸侯出兵去讨伐。

要服

夷蛮要服。宾服之外方圆五百里,属于蛮夷之地,主要是一些边远民族,称为“要服”。

“要”通“邀”,有“约定、盟约”之意。要服的国家,距离国都非常遥远,所以通常以“立约结盟”的方式,向周天子称臣。

国语说:要服者贡。

“贡”,就是上贡,为天子的远祖或天地之神提供贡品。“贡”每年一次,又叫“岁贡”。

从祭祀活动就可以看出来,这些“蛮夷”,实际上跟周王室仍然有较近的关系。至少是有同样的信仰:信天地之神;又或者,他们和周王室有共同的远祖。

如果要服不上贡,周王室要怎么对待他们呢?《国语》说:让不贡。让,就是责备。

对待不贡的人,周天子会派使者去责备他们。可见,要服之地,周天子已经不能直接管辖了,只能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去震慑。

并且,周王室是不提倡出兵攻打少数民族的。一方面是劳师动众,另一方面是难以征服和教化。

“五服制度”,《国语》中的理想政区,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

荒服

戎翟荒服。再往外五百里,就是荒服了。荒服里的,主要是戎翟这些游牧民族。他们生活的地方,一般是荒野草原,所以称为“荒服”

戎翟这些民族,基本上跟中原民族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他们有自己的祖先。因此,他们不用参与周王室祭祀。

《国语》说:荒服者王。

王,就是说戎翟这些部落,承认周朝的正统地位,定期朝见周天子。这种朝见,一生只要一次就够了,又叫“终王”。

如果这些人不来朝见,周王室连使者也不派遣了。《国语》说:告不王。就是写一篇告辞,通告天下,表示我周王室不再罩着你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五服制度”,《国语》中的理想政区,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

总结

从以上的五服制度,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两点经验,对于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第一:慎用兵。

《国语》记载: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

这是在告诫君王,如果各个地区出现了不守规定的现象,天子首先要反省自身。看看自己各方面,从行为到言论,有没有不恰当的地方。

反省之后,如果认为自己没有问题,才可以对五服施加惩罚。

惩罚措施的规定也非常细致。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动用刑法就可以了;稍远一点的,就出兵讨伐;再远一点,就让诸侯出兵,自己不动;更远的地方,甚至连兵都不出了。

能不打仗就不打仗,即使要打仗,也不劳师远征。不要妄想征服所有的地方,要抓大放小,管好自己的核心地区。

历史上多少帝王,都是因为劳师远征,而丢掉了自己的江山呢?商纣王、隋炀帝,都是如此。

《国语》的这篇文章叫做《祭公谏征犬戎》,描写的就是祭公劝周穆王不要出兵攻打犬戎的故事。周穆王不听,劳师动众,后来只擒获了几只狼和几只鹿,一点便宜也没得到。

第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最早就可以追溯到周朝的“五服制度”。

对待蛮夷和戎翟,只需要他们上贡、朝见,承认中央政府的地位就可以了。周王室从来没有想过征服他们,更没有想过统一他们的文化。

事实上,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汉化,基本都是他们主动学习汉文化,很少有汉人强迫他们。

这种尊重多民族、多文化的包容心,早在周朝时期,就在中国人心中扎下了跟。由此成就了我们今天一个海纳百川的泱泱大国。

“五服制度”,《国语》中的理想政区,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