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教中国|唐寅老师说话之道:话在精不在多

 古韵新风 2020-02-26
马尚田读解唐寅 From 老马价值观之尚书房 00:00 06:35
 唐寅老师教你说话之道
   文/马尚田(教育咨询顾问)

01 
每天一首诗,滋养精气神儿。欢迎来到白马诗教园。
这里,我们每天接受诗歌的滋养,童声的疗愈。

好,今天我们学习唐寅的这首诗叫《画鸡》。这首诗是新收录小学教材的,可能很多人不会。不妨一起多读几遍,背下来。

《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

这只大公鸡,头顶红冠,浑身雪白,雄纠纠气昂昂地向你走来。它平常不敢轻易鸣叫,一旦开叫,千家万户的门都会打开。

这首诗描写的大公鸡非常漂亮,这种颜色的运用,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对,骆宾王《咏鹅》的时候也一样,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颜色的运用会让我们的表达特别出彩,借鉴一下。

中国人画画至少有两种方法:工笔和写意。工笔,工整细致,崇尚写实,求形似;写意画,寥寥几笔,就把事物的特征勾勒出来,神气活现,求神似。

唐寅诗书画俱佳,擅长工笔和水墨写意,这首诗用的也是写意画法,抓住主要特征,短短14个字就把一只大公鸡活脱脱地勾勒出来,帅气且有气质。

你看,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炼的,浓缩的都是精华。要想学习语言的话,务必学习诗歌。

02

这首诗的含义也非常深刻,它隐藏着高超的说话之道。仔细揣摩“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里有演讲的重要技巧。

说起来要上溯到墨子。墨子原名墨翟,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在诸子百家中,墨家属名家大派,崇尚“兼爱”、“非攻”,令人景仰。你看电影《墨攻》,两家打仗,墨家只要派一个子弟刘德华去就可以把城池守住,并非夸张。

墨家的教学也很有特点。墨子和弟子之间曾有一番对话。有一次,子禽问墨子:“老师,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

墨子回答说:“话要是说得太多,还有什么好处!你看池塘里的青蛙,整日整夜地叫个没完,弄得舌干口燥,却从来也没有人去注意它。但是,鸡棚里的雄鸡,只在天亮时啼两三次,大家知道鸡啼要天亮,都很留意。所以,说话要说得有用处。”

墨子的点拨给我们什么启示?话不精不在多,关键在切合时机。

从正反两方面考量,如果不切合时机,公鸡的鸣叫,会引起这么多人的注意吗?如果不分时机不分场合乱叫,公鸡的鸣叫也不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甚至也会让人无感或反感。

反之,如果注意时机场合,青蛙的叫声是否也可以一鸣惊人呢?

03

知道这个典故的人,可能对于青蛙都有负面的印象,以为青蛙就是非常聒噪的,但,青蛙是否也能掌握说话之道呢?

毛泽东主席曾经写过一首诗,《咏蛙》,把青蛙聒噪的形象一下子颠覆了。

《七古·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独坐池塘如虎踞”,这样一只青蛙往树底下一坐,跟小老虎似的,霸气吧?“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我不说话谁敢先说话,这么霸气的青蛙非常罕见。

我们平时演讲的时候也涉及这个问题,这叫气场,要压得住台,还没说话,就已经把全场控制住了。有的人的确天生气场强大,凡是见到他的人,都自觉被吸引。

当然,人的气场可以训练,少说话就有气势了,讳莫如深啊。因为言多必失,话多了反而露怯。不说则已,一说就要言之有物,一鸣惊人。

今天我说到两首诗,两种动物,印证的是同一个道理,话在精不在多,最好的表达,要切合时机、场合,要掷地有声。

白马少年诗教园,以中国诗教传统,滋养精神,化育人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