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红玫瑰鹦鹉

 gudian386 2020-02-26

深红玫瑰鹦鹉

深红玫瑰鹦鹉(学名:Platycercus elegans)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色十分美丽鲜艳,鸟体为红色;脸颊为蓝紫色;颈部、背部和次要飞行羽的部份为黑色,并带有很宽的红色滚边。晚成雏。栖息于森林、棕榈树林、开阔的平原以及林地、农耕区等。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是花朵、花蜜、草类与树木的种子等,通常4-6只成群活动,繁殖期多在9-1月间。分布于澳大利亚和诺福克岛

中文学名深红玫瑰鹦鹉

拉丁学名Platycercus elegans

别称红玫瑰鹦鹉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鹦形目

鹦鹉科

纽澳鹦鹉族

玫瑰鹦鹉属

深红玫瑰鹦鹉

亚种3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Gmelin, 1788

英文名称Crimson Rosella

更多

    外形特征

    深红玫瑰鹦鹉
    深红玫瑰鹦鹉体长32-36厘米,体重115-170克。这种鹦鹉鸟体为红色;脸颊为蓝紫色;颈部、背部和次要飞行羽的部份为黑色,并带有很宽的红色滚边;翅膀内侧中央覆羽为黑色,翅膀弯曲的地方、外侧中间的覆羽和次要飞行羽覆羽为蓝色;外侧次要飞行羽、主要飞行羽的底色和翅膀内侧覆羽为蓝色;尾羽上方中央为黑底深蓝,尾羽外侧深蓝并带有很浅的滚边和羽尖;尾羽内侧为浅蓝色;鸟喙灰白色,虹膜深棕。

    雌鸟体型略小,尾巴上方中间的羽毛带有些绿色,鸟喙比较细窄短小。幼鸟的鸟体为橄榄绿和橄榄黄仅有少部分为红色;前额、头顶为红色、脸颊蓝色,其他除了喉咙、胸部上方部分羽毛、大腿、翅膀内侧覆羽等都为橄榄绿色。尾巴内侧浅蓝,翅膀内侧带有浅色的条纹,需要16个月才能长成成鸟般体色。

    深红玫瑰鹦鹉羽色十分美丽鲜艳,幼鸟时期的羽色与成鸟差异甚大,幼鸟的羽色为橄榄绿与灰绿色,随着时间会慢慢改变,之后羽色会呈红绿蓝参杂,到了15个月大时才会完全蜕变为成鸟的颜色,雄鸟的头部较大较平,喙部也较大,若要分辨幼鸟性别,头部及喙部是较明显的分辨部位。[1][2]

    深红玫瑰鹦鹉图册与概述图(图片来源:flickriver)[3]

    栖息环境

    深红玫瑰鹦鹉主要栖息于1500米左右,潮湿到半潮湿的森林;有时候栖息的高度会达到1900米;经常可在年雨量超过500毫米的森林中发现它们的踪迹,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族群喜爱栖息在海拔600-1500米的丘陵林地中,但海拔450-1900米皆可发现其族群,南部地区的族群则活动于各种高度的区域。幼鸟也会群聚于热带草原和农耕区以及小面积的林区;有时候也会在雨林区、果园、公园和花园等地活动。[1]

    生活习性

    平时大多成对或是组成4到6只的小群体活动;幼鸟在繁殖季后会聚集成一大群,到了9月则会分道扬镳;个性并不十分怕生,通常都可以在近距离内接近;通常4-6只成群活动,有时候会和同属中其他种类的玫瑰鹦鹉一起集结,例如东部玫瑰鹦鹉等;它们经常在地面觅食,通常会待在一个地方很久;幼鸟则有群聚性迁移的习性,而成鸟仅会在严寒的冬季才迁移到其他高度的地区;平时他们经常在灌木丛活动,翅膀拍动的相当急速,飞行成波浪状,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尖锐刺耳的鸣叫,通常比东部玫瑰鹦鹉的声音更低沉。

    深红玫瑰鹦鹉约在1873年首次引进入欧洲,1874年首次在欧洲繁殖成功,之后这些美丽的澳洲鹦鹉才逐渐普遍;它们与其它的澳洲鹦鹉一样,常至农作物区觅食,造成严重的农作物损失,野外的深红玫瑰鹦鹉并不怕人,有人接近时不会惊慌地逃开,常至公园、花园或住家后院让人喂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类与树木的种子、植被、植物嫩芽、浆果、水果、花朵、昆虫以及其幼虫等。由于时常前往农耕区觅食,因此被当地农民视为害鸟[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