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馆藏乾隆年制粉彩碗赏析(高清大图)

 博搜艺术 2020-02-26

  图片来源博古藏友所有,盗图必究!

 1、只要是片面的观点,是特珠性之下的个性当作普遍性,相对性当作绝 对性;不是具体情况,具体鉴定,而是搞一刀切,把某一环境下的个性皮壳,包浆,老光作为衡量该年代古瓷的标准,不符合就不是。

 2、文物鉴别无政治无国界,但它的内涵却饱含人文与承续,振兴与发展。在博大精深的收藏鉴赏系列,古瓷鉴别相对难度较大。这种状况就孕育着挑战与机会;机会就是机遇,机遇是对社会无知程度的一种度量。机遇抱荆山之玉,机遇握灵蛇之珠;它的诱惑力就在于普遍之中寄寓神奇,平凡之内暗藏玄机;它随人的悟性展示不同风采,随人的造诣体现不同价值。鉴赏目的在于认可在于发现,在于把机遇同认知能力有机结合,使未解标的转变为价值实体,造诣深浅不一,感受千差万别,这正是鉴赏的魅力所在。

 3、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都有各自的特色,以明清两代的青花为例,永乐、宣德青花用的是进口的青料,色泽浓翠,自然晕散而有黑疵铁斑。成化青料主要采用江西乐平的“平等青”,成色典雅素静。嘉靖、万历青料几乎都采用回青料,成色浓艳,蓝中略泛紫色。清代康熙青料基本上使用浙江料,成色鲜蓝青翠,明艳净丽,层次分明,甚至在一笔中分出深浅浓淡的笔韵,因此有“青花五彩”之誉。而雍正的青花以仿永、宣浓翠晕散为主,由于采用国产青料,青花的晕散和黑斑只能用笔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

 4、瓷器中工艺精良的应该算暗刻、暗划、暗藏色,倒流壶、灌不满的杯、碗、壶,保温防烫的双层的碗盘、熏炉,能滴很长时间的滴水观音、转心瓶、吐烟的龙熏,不怕风吹的油灯,节油的灯,温酒不凉的壶,各种人物动物加叠造型器,都很有工艺水平,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也有科技水平。

 5、我国古陶瓷鉴定虽然宋明就兴盛,但只有少数文人学者业余爱好此道。鉴定成就也十分有限,几平无专著刊行,多见于文人笔记小说中。真正兴起鉴定之业,是明末清初之时。因古玩行业兴盛,大批古董要买进卖出,鉴定器物之真伪关系到古玩行中人的荣誉,乃至生家性命。(如1936年,72岁的老古玩商人沈古甫,因花10万元买了几件假乾隆官窑瓷而破产;1930年,北京老古玩商刘东轩因将一块真黄田石看成假的,既丢了面子又少赚钱而气死。)所以古玩行人都极其认真钻研鉴定方法,苦练鉴定基本功。他们长期实践,师徒相授,日积月累,形成了一套鉴定古代书画、陶瓷、玉器等的经验,有些人成了此行专家,不少人著书立说,如广州许之衡,北京孙瀛洲等,给人们留下一份宝贵财富。同时,在百余年的古玩鉴定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业用语,历代沿用,约定俗成,成为常用术语。

 6、看底足露胎之处的火石红。各个时期瓷器的火石红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瓷底足处火石红特别浓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显得轻浮不定,有的颜色偏黄。

 7、古瓷的银化现象(亦称反铅、反银)既属次生结晶,星、斑、片膜、全化者皆有,多有呈芥籽、米粒状斑点者;银化层同水锈一样,湿水既失,显出釉面本色,而钙化者却不能。汉绿釉、唐三彩古陶常有银化者,五代疑似柴窑古瓷中亦见银斑及片状银化现象;宋代以后古瓷未见有此状态,由此可推荐古瓷银化须千年以上;银化真品湿水后原釉色显现清晰,伪者无此现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