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美手稿·知音难觅·吃饭妙论

 江南姓氏资料馆 2020-02-27
精美手稿·知音难觅·吃饭妙论
上海图书馆藏中国文化名人手稿展上的现当代名家名作手稿  (图源网络)


精美手稿•知音难觅 •吃饭妙论
——随读随记之二十三


知音难觅 

       相传明末清初年间,有一江南女子才貌倾城,后因人事哀怨随即遁入空门。该女子在寺门外的墙上写出一句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并坦言凡能有应对者,便身心相许,重返红尘。当年试对下联才子不在少数,居然无联称佳,可惜姑娘只好孑然一生。
       究其缘由,此上联一色的宝盖头,而语意又流畅贯通,更难的是没有词句配得上“寂寞”二字,故此此联成为了著名的“千古绝对”。百年来,苦对此联者络绎不绝,乐此不疲。如“清澄淡酒满流涟”、“远近达道过逍遥”、“梧桐朽枕枉相栖”等等名对举不胜举,就在当今有人居然在一首流行歌中找到了一个好联:“沙漠泪海渐涨潮”。
       其实,这只是中国独有的语言文字作品——对联的一个典例而已,只不过加上凄美的民间传说故事,使其动人心弦,引人入胜了。对联,俗称对对子,它除了一般的规则外,还有一些特殊规则的要求,如字形、字音、字序以及偏旁部首的特别要求。“寂寞寒窗空守寡”求下联,就是一种要求字的偏旁相对的文字创作。
       陈寅恪先生曾讲过:“对对子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可以测验应试者之国文程度与思想条理。”对联是广大文学爱好者所喜闻乐见的短小精悍的文艺形式,但如果没有上升到诗歌创作的高度, 只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已。
       “寂寞寒窗空守寡”之所以为绝联,直到今天都无人可以很好解对,只是当年江南女子的“寂寞”心情难有人解?!惜哉,遥遥时空,知音难觅,缘分更是难觅。


吃饭妙论

       钱钟书有一段关于吃的表达很有趣:“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他又说:“辩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
       由此可见,吃仰或婚姻,已不仅是生理需要,还是人生之道了。“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老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从“吃饭”的实质变成了“吃菜”,看出其中名实不符现象的本质,得出了“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的哲理性结论。
       钱钟书先生由“吃饭”而引发的议题是广泛的,可以由此联想到生活中一系列名实错位的矛盾现象,也可以联想到对爱钱不爱人的金钱婚姻观的辛辣讽刺,还可以联想到对政客心口不一和以公权谋私利等不良世风的犀利嘲弄。
       钱钟书的文章,常常隽思妙语,见解深刻独到,在针砭社会人情世态诸相的时弊中,闪烁着话泼的思想与智慧的光芒。


精美手稿

       近日,上海图书馆藏中国文化名人手稿展在上海图书馆展出,260件展品吸引了参观者为之驻足品评。上海图书馆具有手稿收藏的传统,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批现当代名家名作的手稿均在此得到了完善的保存,成为流芳百世、惠泽后人的珍贵文献。
       如今,作家们纷纷告别手工操作,进入了天马行空的电脑写作。写作效率无疑地提升了,但作家的手稿出现了断档局面,特别是那些名家手稿,更是成为了稀有资源。尤其对新作家来说,基本就很少有手稿之说。同时,各大媒体、各个出版机构都需要的是电子文档。即使有些出版机构有意保存作家书稿,但苦于条件有限无力支撑。很多书稿,时过境迁,命运各异。
       为此,有很多有识之士担忧,未来的时光,人们将看不到作家的手稿,看到的都是印刷品,那么这文字的魅力还从何而来呢?!这种担忧并非耸人听闻。据说有关机构已经着手进行作家手稿抢救工作,如中国现代文学馆,前些年就大力征集作家的手稿。但是随着手稿的日趋稀少,这方面的问题将益发凸显。
       为此,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在有关部门对作家手稿进行抢救之际,我们的一些作家,是否也有意识地保留一下自己的手稿,也就是有的作品,也可以手写进行,然后再打到电脑上留存。因为手稿是不可再生的文物,留下手稿,也就是留下一个弥足珍贵的创作记忆和文化遗存。


    题图注释
     (左上图)钱锺书《槐聚致辛笛诗》手稿。辛笛于1973年作《寄锺书杨绛学长》诗,很快得到钱锺书的回应,自此,两人在京沪两地开始了较为频繁的旧体诗唱和。此次展出的《槐聚致辛笛诗》四首,即是钱锺书在两人京沪诗歌唱和期间所作。如今辛笛与钱锺书均已故去,但读此稿,诗情宛在,见证两人友谊长存。
    (右上图)夏衍《懒寻旧梦录•自序》手稿。在这篇序言中,夏衍讲述了自己写作此书的缘起与经过。在自序的最后一段,他解释了此书题名的来由,乃是取自李一氓赠予的宋人对联中的下联“从前心事都休,懒寻旧梦”。《懒寻旧梦录》1985年第一版的序言即照此手稿刊布。
    (下图)茅盾《走上岗位》手稿。《走上岗位》是茅盾1943-1944年在重庆创作的小说,作者采用墨色毛笔手书。《走上岗位》创作于灾难深重的战争环境之中,登载的杂志印数极少,以致流传不广、保存不易,解放后也没有收入十卷本《茅盾文集》。1982年,日本友人在纪念茅盾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重印《走上岗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