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无风雨也无晴——品读苏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milano1895 2020-02-27

也无风雨也无晴——品读苏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某年的三月七日,一群人在沙湖道中行走,忽然下起雨来,大家都在雨中狼狈奔跑,只有一位老人,对这突然而来的变故,似乎没有感觉,吹着口哨,慢慢地前行。不久,雨过天晴,夕阳迎面照过来。这位老人依然故我。事后,还潇洒地作了一首叫《定风波》的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苏东坡。时间则是他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也无风雨也无晴——品读苏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面对自然界突如其来的风雨,苏东坡表现出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淡定。在苏东坡看来,自然界的狂风骤雨不足萦怀,照常舒展缓慢地走着自己的路,并且悠然地吹着口哨,淡定中透着俏皮。这与狼狈奔跑的同行者恰成对比。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还有一种轻松自在胜过骑马的自我感受,真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地步。这正传达出苏东坡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个“任”字,突出了苏东坡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大自然也是个喜怒无常的家伙,一会儿雨过天晴,斜照相迎。这时,苏东坡依然一派从容淡定,不因太阳照耀而得意忘形,手舞足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晴雨无别、醒醉两忘、无喜无悲。“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该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也无风雨也无晴——品读苏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那么,面对社会和人生的风雨,苏东坡表现怎样呢?

苏东坡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作家,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宋神宗元丰二年,苏东坡在密州为官,因与司马光、王洗、张安道、范缜、黄庭坚、米芾等四十多人有吟诗唱和往来,被当朝政客诬陷为“讪谤圣上,扰乱朝政”,差一点因此丢掉性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后来,因多方营救,苏东坡才从牢房里放出,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参与政事。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东坡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在黄州近五年的谪居生活中,他的精神世界中尽管交织着悲苦和旷达、出世和入世、消沉和豪迈的种种复杂情绪和态度,但是依然淡定从容,超脱旷达,“不以物喜,不以己忧”,保持乐观的处世态度,保持着对美的执著追求。也就是在这期间,他的诗、词、赋大丰收,形成了他的创作高峰,其中《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满庭芳·归去来兮》、《安国寺记》、《方山子传》等众多名篇,生动的描述了黄州赤壁的壮丽景色和鄂东的人情风物。

面对的不论是自然的风雨,还是社会人生的风雨,苏东坡总是保持着哲人的淡定。

也无风雨也无晴——品读苏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淡定,是一种豁达开朗、悠然自在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对人对事对自己淡然自若的心态,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为己忧的精神境界。

淡定的人,宠辱不惊,得失不计,临危不惧,处忙不乱,泰然自若。

淡定不是天生的,它是后天修为的成果。这是看清以后的看淡,看淡以后的镇定,是内在修炼到一定程度后所呈现出来的那种从容、优雅的姿态。

#诗歌写作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