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说名作·国画|熟稔潇湘那片云 墨戏奇观有真趣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赏析

 昵称40044036 2020-02-27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19.8cm×289.5cm 茧纸水墨 南宋 故宫博物院藏


米友仁(1086-1165),字元晖,一字平仁,小名寅哥、螯儿、虎儿,自称懒拙老人,米芾长子,世称“小米”。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工书善画,承其父法稍加己意,画江上云山以湿笔勾皴点染,常自题“墨戏”。

熟稔潇湘那片云  墨戏奇观有真趣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赏析



此画原名《海岳庵图》,用淋漓墨笔写江上云山的雾气变幻,山峰、江水、树木等景物全部虚写。手卷自右向左展开,即可看到浓云翻卷,坡脚和远山只隐约可见。随着云气变化,重重叠叠的远山逐渐显露,云气缭绕下的峰峦也逐渐清晰,黑色主峰高耸。再展卷向左,疏林村舍次第显现,远山虚淡,山色有无中……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局部)

显然,此画有实地写生经验,展现了云雾缭绕、灵动奇异的江南湖光山色,有弥漫在苍茫雨雾中的特殊韵致。用笔甚少勾勒,而是信笔横点成山,藏锋其内与墨色浑然结合,用没骨法取代了隋唐北宋以来的双钩法,画树也是草草横点为之,给人无根之树的形象。米友仁善用泼墨、积墨、破墨等法,也讲究笔法,以遒劲的大笔触笔法泼染,墨随笔走,在大笔涂染块面中,多有纵点、横点、落茄点和不规则的破笔点,亦见连勾带擦的线条。自然界的色彩斑斓,在其笔下成为单纯的水墨氤氲,时隐时显,忽明忽晦,别有一番滋润和沉郁的韵致。米友仁的这类“墨戏”获得高宗赵构赏识,被封高官渐成显贵,连亲朋旧友求其墨宝也变得困难。邓椿《画继》载:“方其未遇时,士大夫往往可得其笔;既贵,甚自秘重,虽亲旧间亦无缘得之。众嘲曰:‘解作无根树,能描濛(氵董)云;如今供御也,不肯与闲人。’”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局部)

米友仁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处于重大变革的时期,数百年来汉文化及士族南迁,为米友仁整合人文与自然资源,发展文人画提供了可能。其父米芾是“米氏云山”创始人,为米友仁以潇湘、湖湘甚至江南地区的山川景物入画,进行“潇湘图像”的创制提供了可能。该画未必是潇湘山水的自然再现,只是借之抒情,有着南宋半壁江山的家国情怀,也有着自己宦海浮沉的感伤。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局部)

欣赏中国画最重气韵,但是气不好把握,也似乎难以言说。于是,通过形式之韵来表达,也不失一种好方法,即通过大小、长短、方向、高低、枯湿、浓淡等对立统一的形式,形成某种如音乐的节奏、轻重等韵律感,这样势必导致绘画跳出客观,寻求“有意味的形式”的物象符号组合与趣味表达,文人画开始自觉,绘画艺术的别样魅力顿生。尤其在宋代程朱理学盛行的背景下,绘画讲“格物致知”“常理”“常形”而谨严写实的时代。《潇湘奇观图》是米氏云山技法的创新,选用了渗墨的宣纸,绘画的思想和趣味开始变化。画家的拖尾长题,表现了这种转型:
先公居镇江四十年,作庵於城之东,圃冈上以海岳命名……此卷乃庵上所见,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层,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知此。余生平熟潇湘奇观,每於登临佳处,辄复写其真趣成长卷以悦目,不俟驱使为之,此岂悦他人物者乎?此纸渗墨,本不可运笔,仲谋勤请不容辞,故为戏作。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局部)

绍兴乙卯孟春建康官舍,友仁题。羊毫作字,正如此纸作画耳。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局部)

乙卯为绍兴五年(1135),画家时年五十岁,乃知天命之时。他追求艺术“真趣”“不俟驱使为之”,愉悦自己即可,而非他人。这与王廙教导侄儿王羲之“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如出一辙。自此,这种思想深入人心,众多文人墨客乐在其中,画面甚至和现实开始有距离。倪瓒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自娱”的艺术观,迎合了文人追求清高的理想,使文人画与工匠画开始剥离,这恐怕也是后世文人不再以绘画为耻的原因吧。(文本作者系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局部)

 
 实习编辑  | 凌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