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性味组合方法

 寒江读舟 2020-02-27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唐等《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五味子分为南、北二种。古医书称它荎蕏、玄及、会及,最早列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中药,能滋补强壮之力,药用价值极高,有强身健体之效,与琼珍灵芝合用治疗失眠。

                                      五味子

药物各具性味,有的还兼具多种味(如五味子)。对于具体药物的性味,历代诸家的意见可能还小有分歧,如更将性与味相组合,其情况将是十分复杂繁琐的。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中医方剂名。为补益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临床常用于治疗内脏下垂、慢性胃肠炎、慢性菌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脸下垂、麻痹性斜视等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李东垣认为:“凡同气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若用其味,必明其气之可否;若用其气,必明其味之所宜”,是研究有得之论。由于李东垣对药物的性味有深入的研究,故能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甘温除大热”的理论。所创补中益气汤即由甘温药物为主组成,可治脾气虚弱、气血虚损所生之大热。关于《本草经》性味组合情况,分类统计如表4。

药物的性与味虽各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当两者组合应用时,在配伍上了有一定的规律,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从病证推论,也可以看出性味组合配伍的临床意义。例如:热证的治疗,自当应用清热药。目前,一般讲义中的清热药,多分为清热泻火、凉血、燥湿、解毒、解暑等几类。但亦可按其性味而分为辛寒、甘寒、苦寒、咸寒等几类。如症见表已解而里热盛的身热、烦躁、汗出、苔黄等,可用辛寒药(如石膏)期其清中有透达之意,亦可用甘寒药(如芦根),清热中兼有生津之功。由于暑必耗津,所以甘寒药多可解暑;又因甘为补益之味,甘寒药又可治病后余邪或虚热。如症见下痢、黄疸或疮毒等化脓性疾患,均当应用苦寒药(如黄连)以期达到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如症见血热妄行,各种出血;热极生风,强直抽搐;阴虚内热,潮热盗汗等,均可应用咸寒药(如水牛角)。如系里实热证,又当兼用苦寒与咸寒的泻下药,即所谓“釜底抽薪”法也,如大黄与芒硝。

据严永清对459个中草药性味的统计:温性药中以辛温为最多,占62.1%;寒性药中以苦寒为最多,占53.3%。也可以这么讲,在所有的性味组合中,也以这两者最为重要。具有辛温、苦寒两类药性的中草药数量较多,其功效是多方面的,临床应用相当广泛,并具有分类上的特征。

以辛温药论,主要与以下8类药有关:

辛温解表  辛散,温能祛寒,是以发散风寒为其主要作用。质地多轻扬,能升浮、向上向外,以解除风寒表证为主。有的对兼有表证的咳喘,水肿,以及风湿痹痛等也可应用。

芳香化湿药  多具辛散温燥之性,气芳香;故具有化湿健脾,理气宽中之功。以治湿浊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失职,脘腹痞满,呕吐泛酸,便溏,体倦,苔白腻等。对于湿痰壅滞、湿温、暑湿等,通过配伍亦可使用。

祛风湿药  性多属辛苦温,因辛能散寒祛风,苦能燥湿,温能温通经脉。故适用于由风寒湿所引致的风湿痹痛,肢体酸痛,麻木不仁,关节不利等。

温化寒痰药  药性温燥,具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作用。适用于寒痰、湿痰所致的咳嗽气喘、痰多清稀等症。亦可治阴疽流注,肢节酸痛等。

活血祛瘀药  部分药物性属辛温,有辛散温通血脉,行气止痛之功。多用于寒滞血瘀,所引起的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内痈以及跌打损伤瘀肿等。

行气药  多辛温芳香,辛能行气,温能散寒通畅气机,故有行气宽中,疏肝解郁,降气平喘等功用。分别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闷、痞满疼痛等;肝气郁滞,胁肋胀痛、乳胀、月经不调等;以及肺气壅滞之胸闷疼痛,咳嗽、气喘等。

温里药  药性属温热香燥,有回阳救逆,温中祛寒,燥湿健脾等作用。用于里寒证,包括脾阳衰微,脘腹冷痛;心肾阳虚,四肢厥逆的亡阳证。还可疗寒疝腹痛,寒湿痹痛等。

助阳药  药性多温燥,主入肾经,有温煦生化,温补肾阳作用。部分药物兼有益精髓、健筋骨之功。故宜用于肾阳虚所致的神疲肢冷,腰膝痰软,尿频遗尿,阳痿遗精等。

以苦寒药论,主要与以下7类药有关;

泻下药  性味大多苦寒,苦能泄下,寒能清热泻火,故有攻下泄热、荡涤肠胃的宿食燥屎之功。用于实热内结,火热上炎,腹胀痛等。峻下逐水药,苦寒且有毒性,作用猛烈,能引起剧烈腹泻。适用于水肿、胸腹积水及痰饮结聚、喘满壅实等。

驱虫药  药性多苦寒,少数具有毒性,有驱虫消积、或兼有健脾、缓泻之力。适用于驱肠内寄生虫,每见虫积腹痛,体形消瘦,善饥多食,嗜食异物等。

清热燥湿药  药性均属苦寒,苦燥、寒清,故适用于湿热引起诸证如湿热黄疸,泻痢,白带。兼有解毒作用,又用于治湿疮,丹毒、疮疡肿痛等。

清热利咽喉药  以苦寒之性而有清热消肿止痛之功效,用治热毒所致的咽喉肿痛等。

清热解毒药  具有较强解毒泻火、消肿止痛的作用。适于热毒证,如痈疮、斑疹、毒痢、肺痈、肠痈、乳痈等。

利尿通淋药  苦寒之性,善清膀胱湿热,小便淋沥涩痛,尿血砂淋等。

止血药  以苦降、寒凉清热达到凉血止血目的。用于血热妄行所引致的衄血、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

大多数中草药无毒性,只有少数中草药是有毒性的。凡是具有强烈副性作用,可能引起某些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及具有毒理作用,可能导致中毒的药物,都属于有毒性的。相反,作用平和,或不致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都属于无毒性的。兽医中草药学对于有毒性的药物,常根据毒性的强弱程度,标明有毒(天南星、甘遂等),或小毒(如蟅虫、吴茱萸等),具有明显毒性作用的药物,常标明以大毒(如巴豆、川乌头等)。无毒性的药物,不另行标明。

中草药的毒性是药性的一部分。故对于有毒性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必须加以注意,要根据病猪的虚实和病情的轻重,适当选用和确定用量。选用有大毒的药物时,要特别慎重,严格控制剂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