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主节俭是美德,不过并不能保证不成为亡国之君(31)

 邓超越梦想 2020-02-27

《中国上古史》

第2册(帝尧时代)9. 身服节俭

帝尧除了个人形象加分之外,他的个人私德也让他作为一个君主人格魅力备增。

君主之个人私德,最为民众注目的则是节俭。

《淮南子》一书上是这样称美帝尧的节俭:

帝尧拥有天下,不是为着贪求万民百姓的财富,利用君位来享受安乐的,而是为百姓改变连年征伐战争、以强凌弱、以多欺少的混乱局面的。

是以,帝尧亲自带头实行节俭、向民众昭示仁爱之心、让人们和睦相处。

他的住房也仅仅是茅草盖顶、不加修剪,柞木为梁、不加砍削;

他所乘坐的车子不加绘画,蒲草席垫不镶花边;

他祭祀所用的食物不调五味,吃的主食不舂捣细;

他巡视狩猎只为推行教化,辛劳地奔波于三山五岳。

这些难道是他所应得的奉养还不足以使他享乐而为此辛劳奔波?

非也非也。

这完全是因为帝尧一心为的是国泰民安、天下社稷,他在这当中并未获得任何利益好处。

而到了他年老衰弱、精力不济的时候,他便将整个天下传给帝舜,毫不犹豫的就犹如倒退而行去脱下鞋子一样简单随意。[1]

而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的老爸司马谈在总结先秦诸子的理论成就,提到墨家崇尚帝尧的最大理由,也是节俭——

墨家也崇尚帝尧帝舜施政之道,谈论他们的品德行为说:

他们所居住的公堂的台阶仅有三尺高,堂下土阶只有三层。

他们用茅草搭盖屋顶而不加修剪,用栎木做椽子而不经刮削。

他们用陶簋吃饭,用陶铏喝汤,吃的是糙米粗饭和藜藿做的野菜羹。

他们夏天穿葛布衣,冬天穿鹿皮裘”。[2]

任何一国之君主即便自身有钱,太过奢侈,也会被民众厌恶,大失民望。

那么古今中外的老百姓为什么特别注重君主的节俭呢?

因为按照逻辑来说,节俭必然清廉,清廉则不会盘剥百姓,有了这样的君主,上行下效,老百姓就能攒点属于自己的钱。

说白了,老百姓的天性正是自己最爱钱,才最在意君主节不节俭。而君主的节俭,如果是出自他本人之天性,那就更加妙不可言了。

老百姓的这种思维惯性,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也是不可能被颠覆反转的。

但是节俭是不是真的对君主治国有放大效应呢,不见得。

这里举个例子,中国第一次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的例子——

梁武帝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梁朝散骑常侍贺琛向梁武帝上书,指出梁帝国目前的重重乱象:

一是如今北方(北魏)臣服,正该休养生息积聚力量,而人民却不能安居乐业,户口减少,这皆因州郡牧守不得其人。

二是官吏贪污成风,少有廉洁者,奢侈浪费的社会风气是其温床,应提倡节俭朴素风气,纠正奢侈浮华之风。

三是官吏奏事,多为讨好皇上,求得封赏。对下则作威作福,陷害好人。

四是朝廷大兴土木,百姓服役不停,以致国弊民疲,困苦不堪。

梁武帝看到这封上书,气得浑身发抖,继而勃然大怒。

为什么他会有这样强烈的反应呢?

对于梁武帝之个人私德,史书上这样记载的——

梁武帝为人很守孝道,待人慈善,彬彬有礼,生活又节俭。

他博学多才,善写文章,对阴阳、卜筮、骑射、声律、草隶、围棋无所不精。

他对国家事务很勤勉。冬天,四更一过,他就起来工作。由于天气严寒,握笔的手都粗糙得裂了口子。

特别是他自从信奉了佛教之后,长期斋戒吃素,不再吃鱼肉。每天只吃一顿饭,也只不过是些菜羹粗饭罢了。

有时候遇到事务繁多,太阳移过了头顶,梁武帝就漱一漱口算是吃过了饭。

他身穿布衣,用的是木棉织的黑色的帐子。一顶帽子戴三年,被子盖二年才换一床。后宫里贵妃以下,不穿拖地的衣裙。

他生性不喝酒,如果不是在宗庙搞祭祀活动,或是办大宴席以及进行拜佛活动,就不奏乐。

尽管他居住在幽暗的房子中,却一直衣冠楚楚,坐在宫中便座上,或在酷暑的日子里,也没有袒胸露怀。对待宫中太监小臣,象对待宾客一样。

可以说,梁武帝个人私德是很完美的,堪称楷模。

但是呢,在治国之术上,梁武帝不惟无方,竟可说是非常的昏庸了。

他太过于宽待高级官吏,牧守大多渔猎百姓,皇帝的使臣又干扰郡县。而他本人又爱亲近任用奸佞小人,很失于苛刻严暴。

他个人很节俭,但是崇信佛教,大兴土木兴建了许多塔和庙,使得公私皆困,财政频临破产。

梁武帝对刑法的态度是疏远忽视,因此公卿大臣们也都不重视审判刑案,奸佞之官便擅权弄法,受贿赂的东西多得就象市场上的商品一样,冤狱的事情很多。

但是每当他裁决了重大犯罪,就一天不高兴,因为处决人犯有违所谓的“我佛慈悲”。

长久下来,他统治下的整个梁帝国就像是即将爆炸的火药桶了,他却视而不见。

君主节俭是美德,不过并不能保证不成为亡国之君(31)

10、皇帝的新装

梁武帝的臣下贺琛上书的这封奏章揭开了“皇帝的新装”,怎么能不让他怒发欲狂。

于是梁武帝把主书召到面前,口授敕书指责贺琛,说:

“我有江山已四十多年,每天都耳闻目睹许多从公车机构中转来的臣民直言不讳的上书。

……

你为什么不分别清楚,直截了当的指明:

某位刺史横征暴敛,某位太守贪婪残暴,某位尚书、兰台奸诈虚滑;

渔猎百姓的皇差姓什么叫什么?从谁那里夺取?给了谁?

如果你能明白地指出这些,我就能杀掉、罢免他们,再选拔好的人才。

还有,官吏百姓的饮食豪华过度,如果加以严格禁止,房屋密集曲折,你又怎么知道呢?

倘若挨家挨户搜查,恐怕更增加了对老百姓的骚扰。

如果你指的是朝廷中生活奢侈,我是没有这种情况的。以前饲养的祭祀用的牲畜,很久没有宰杀了。

朝廷召开会议,也只是吃一些蔬菜罢了、如果再削减这些蔬菜,一定会被讥讽为是《诗经·蟋蟀》所调整讽刺的晋僖公那样的人。

如果你认为供佛事佛奢侈的话就错了,都是园了里的东西,把一种瓜改为几十个品种, 把一种菜做成几十个味道只因为变着花样做才有了许多菜肴,对事物又有什么损害呢?

我如果不是公宴,从不吃国家的酒食,已经有很多年了。甚至宫中的人也不吃国家的粮食。

凡是营造的建筑,都与材官和国匠无关,都是用钱雇人来完成的。

官员们有勇敢的,也有胆怯的,有贪婪的,也有廉正的,也不是朝廷为他们增添了羽翼。你认为朝廷是有错误的就自以为是。你应该想一想导致朝廷犯错误的原因!

你说:应该以节俭引导百姓,我已经三十多年没有了房事,至于居住,不过只有能放下一张床的地方,宫中没有雕梁画柱;

我平生不爱饮酒,不喜好声色。因此,朝廷中设宴不曾演奏过乐曲,这些都是诸位贤臣们看到的。

我三更便起,治理国家大事,处理政务的时间依据国家事务的多少而定,事务不多时,中午之前就能把它们处理完。

事务繁忙时太阳偏西才能吃饭,常常每天只吃一顿饭。既象白天,又象在过黑夜。

往日,我的腰和腹超过了十围,现在瘦得才只有二尺多点,我以前围的腰带还保存着,不是乱说。

这是为了谁工作?是为了拯救万民的缘故。

你又说:官员们没有不凡事都向您禀奏的,一些人用尽伎俩想升官发财。

现在不让外人奏报事情,那么谁来担负这个责任呢?委托管理国事的专人,怎么能够得到呢?

……

你说:‘吹毛求疵’,又是指谁?‘擘肌分理’,又是指的哪件事?

官府、衙门、官邸、市肆等等,哪个应该革除,哪些应该削减?

哪些地方兴建的工程不急?哪些征收的赋税可以迟缓?

你要分别举出具体事实,详细启奏给我听!

用什么办法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应该如何让百姓休养生息,减除劳役,这些都该具体地列出,如果不具体地一一列出,那就是蒙蔽朝廷。

朕正在准备侧耳细听你按上述要求重新奏报,届时自当认真拜读,并把你的高见批转给尚书省,正式向全国颁布,只希望除旧布新的善政美德,能因此而出现在今世。 ”[3]

贺琛接到梁武帝这样的答复,还能说什么呢?

他唯有向梁武帝谢罪而退,再也不敢提意见了。

君主节俭是美德,不过并不能保证不成为亡国之君(31)

11、亡国之君

梁武帝的结局如何呢?

也就是在贺琛上书的四年之后,从北魏帝国叛逃至梁帝国的侯景,起兵叛乱,攻入梁帝国国都建康,将梁武帝软禁,最终他以八十六岁的高龄,被活活饿死在台城。

撰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是很少发议论,他写到这里呢?忍不住发作了很长的一段“臣光曰”——

梁武帝不得善终,是应该的。

国君之所以在听取意见、接纳进谏方面出现过失,就是因为只注意了琐碎细小的事情而没有雄才大略。

大臣进谏时所犯的毛病,也在于烦琐。因此开明的君主要抓住最主要的问题以驾驭万事之本。

忠心耿耿的大臣要陈述大的方针政策来劝阻君主想得不对的地方,所以作为君主不需亲自动手操劳,就能取得大的功效,作为大臣说得简明扼要便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纵观贺琛的进谏,可以说还未达到直言极谏的地步,而梁武帝却已要勃然大怒,袒护自己的短处,夸耀自己的长处。

他质问贺琛贪婪暴虐的官吏的名字,追问徭役过重及费用铺张的具体项目,用难以回答的问题来困扰他,胁迫他写成无法对答的奏章。

梁武帝自认为每顿饭的节俭作风是极大的美德,忙到太阳偏西才吃饭这种勤勉的工作态度是最好的治国办法,为君之道他已具备,再没有什么需要增加的了。

因而对于诸位大臣的规劝,认为全不值得去听。

象这样一来,那么其余比贺琛的进谏更恳切、直率、激烈的话,谁还敢去对皇帝说呢!

也因此,奸佞小人在眼前也视而不见,重大决策颠倒错误也不知道。声名遭受辱没,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国家被颠覆,祭祀被停止,被千古人怜悯讥笑,难道不很悲哀吗? [4]

为什么要全文引用梁武帝这么长的答复呢?

在这里呢?要和大家谈一谈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亡国之君是最无可药救的。

一种亡国之君属于隋炀帝式样的——

这种亡国之君之所以亡国,不是因为愚蠢,而是太过于聪明,他们最大的特点呢?当然是自炫聪明。

司马迁在《史记》上总结商纣王之所以亡国的原因,是这么说的。

商纣王的聪明足以让他拒绝臣子对他的一切进谏,而他的口才足以找到种种借口掩饰自己的过错。

在臣下面前炫耀自己才能,宣扬自己比任何人都还要聪明,认为每个人都比不上自己英明神武、光芒四射。[5]

对于这样的君主,再忠心的臣子给他提意见,也是白搭。群臣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君主像坐过山车一样向亡国之路狂奔而去。

而另一种亡国之君就属于梁武帝式样的——

这种亡国之君之所以亡国,不是因为品德败坏,恰恰相反,他们是完美主义者,身上的美德闪闪发光,自以为自己的人格魅力可以感召所有人。

这种美德完美主义者,是最听不得别人提意见的。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非常非常之完美了,无可指摘。

一旦有人提出意见,恼羞成怒,怒发欲狂都成了条件发射。

所以这样的君主一旦亡国,他们的哀叹往往是——

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6]

殊不如,在一次次的拒谏之中,这种美德完美主义者,实际上选择的就是亡国之路。

因此上,我们在看待帝尧节俭这一个人私德上,不宜评价过高。

做过一个君主,最高价值应该体现在治国之术上,而不是当道德模范。

如果帝尧也像梁武帝一样,以自身节俭之美德,拒绝臣下的劝谏,那么绝对是不可能成为中国人心目中圣王贤君的。

一个君主是有着莫大的权柄,就像手上举着一支巨大的火把,火焰越是明亮,越是能够鼓舞人民信心。

然而,举着火把的人,若然一不小心,这火焰恐怕又会反过来吞噬了自己。

该如何运用好手中的权柄呢?

每个君主都有各自的答案。

帝尧是这样勉励自己的——

战战栗栗,

如履薄冰。

人啊,往往不会在大山上翻倒,

而是跌倒在小土堆上。[7]

君主节俭是美德,不过并不能保证不成为亡国之君(31)

未完待续


[1] 尧之有天下也,非贪万民之富而安人主之位也,以为百姓力征,强凌弱,众暴寡,于是尧乃身服节俭之行,而明相爱之仁,以和辑之。

是故茅茨不翦,采椽不断,大路不画,越席不缘,大羹不和,粢食不毇,巡狩行教,勤劳天下,周流五岳。岂其奉养不足乐哉?

举天下而以为社稷,非有利焉。年衰志悯,举天下而传之舜,犹却行而脱蹝也。——《淮南子·主术训》

[2]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3]“朕有天下四十馀年,公车谠言,日关听览,所陈之事,与卿不异,……何不分别显言:某刺史横暴,某太守贪残,尚书、兰台某人奸猾,使者渔猎,并何姓名?取与者谁?明言其事,得以诛黜,更择材良。

又,士民饮食过差,若加严禁,密房曲屋,云何可知?倘家家搜检,恐益增苛扰。

若指朝廷,我无此事。昔之牲牢,久不宰杀,朝中会同,菜蔬而已;若复减此,必有《蟋蟀》之讥。若以为功德事者,皆是园中之物,变一瓜为数十种,治一菜为数十味;以变故多,何损于事!

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所;乃至宫人,亦不食国家之食。凡所营造,不关材官及以国匠,皆资雇借以成其事。勇怯不同,贪廉各用,亦非朝廷为之傅翼。卿以朝廷为悖,乃自甘之,当思致悖所以!卿云‘宜导之以节俭’,朕绝房室三十馀年,至于居处不过一床之地,雕饰之物不入于宫;受生不饮酒,不好音声,所以朝中曲宴,未尝奏乐,此群贤之所见也。朕三更出治事,随事多少,事少午前得竟,事多日昃方食,日常一食,若昼若夜;昔要腹过于十围,今之瘦削裁二尺馀,旧带犹存,非为妄说。为谁为之?救物故也。”

卿又曰‘百司莫不奏事,诡竞求进’,今不使外人呈事,谁尸其任!专委之人,云何可得?……卿云‘吹毛求疵’,复是何人?‘擘肌分理’,复是何事?治、署、邸、肆等,何者宜除?何者宜减?何处兴造非急?何处征求可缓?各出其事,具以奏闻!富国强兵之术,息民省役之宜,并宜具列!若不具列,则是欺罔朝廷。伫闻重奏,当复省览,付之尚书,班下海内,庶惟新之美,复见今日。”————《资治通鉴·梁纪》

[4]臣光曰:梁高祖之不终也,宜哉!夫人主听纳之失,在于丛脞;人臣献替之病,在于烦碎。是以明主守要道以御万机之本,忠臣陈大体以格君心之非。故身不劳而收功远,言至约而为益大也。观夫贺琛之谏亦未至于切直,而高祖已赫然震怒,护其所短,矜其所长;诘贪暴之主名,问劳费之条目,困以难对之状,责以必穷之辞。

自以蔬食之俭为盛德,日昃之勤为至治,君道已备,无复可加,群臣箴规,举不足听。如此,则自馀切直之言过于琛者,谁敢进哉!由是奸佞居前而不见,大谋颠错而不知,名辱身危,覆邦绝祀,为千古所闵笑,岂不哀哉!——《资治通鉴·梁纪》

[5]纣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智足以距谏,辩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人皆出己之下。——《列女传·孽嬖传》

[6]相传明末崇祯帝的遗嘱内容是: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意思是:我亡国,固然是因为我德行不足,上天的作对,但也是这些大臣也害了我。实际上就是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意思。

说起来,崇祯帝也是异常节俭的一个皇帝。

[7]战战栗栗,如履薄冰。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古诗源·尧戒》。

相传为帝尧所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