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看宋朝是如何资助寒门学子求学的

 一盏书灯 2020-02-27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

宋朝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上承秦汉,下启明清,因此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宋朝的文化业十分繁荣,因此读书人比较多,但家境贫寒者更是数不胜数。宋朝政府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便通过各种渠道来筹措经费,来对这一部分群体提供适当的照顾与救济。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看宋朝是如何资助寒门学子求学的

这种助学制度作为宋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宋朝当时的教育业以及中国古代教育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一)减学费、助学金、差旅补助全方位照顾

据《全唐文》记载:“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礼于师。”

后唐天成“五年正月五日,国子监奏,当监旧例,初补监生有束修钱二千,及第后光学钱一千。”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唐朝官方学校就收取学费束修。且官学的学费束修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比较昂贵的,很多人无力承担。为此,政府采取一系列的助学措施,来保证学生安心修学。

宋朝继承了唐朝的制度,使得就读于各级官学的学生均有公费负担,除免交学杂书抄等费外,膳宿等费用也有国家负担。并且在一些节日时,朝廷还会有一些特别的赏赐,以此来解决学子们求学路上的后顾之忧。

同时,朝廷也设置了助学钱,所谓助学钱,就是由朝廷或地方行政部门直接拨给学校,资助形式有钱、粮两项,按人头分配的财物。中央和地方对在读各级官办学校学生的资助,地方官学的助学支出要比中央官学差一些,尽管如此,两宋地方官学所提供给学生的津贴,也能基本上保证学生的生活需要。陆雍在熙宁间入州学学习时,甚至还将给自己的补助带回家奉养母亲。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看宋朝是如何资助寒门学子求学的

宋廷实行的科举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省试、殿试要到省府、都城参加考试。一些边远地区的乡村考生因与科考场地或太学较远,参加科考或入太学学习的费用成为一笔不小的负担。一些贫寒学生需要多方筹措学费,甚至告贷方能启程参加科考。有些因为缺乏旅资,甚至不能成行。

关于贫寒学生士子参加科考的艰辛,真德秀回忆说:

“忆余初贡于乡,家甚贫,辛苦经营,财得钱万……疾走不敢停,至都则己惫矣。……吾乡去都,十日事尔,其难若是。”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看宋朝是如何资助寒门学子求学的

可想去都十日,己经很难了,若在十日以上,贫苦学生应举更难。鉴于这种情况,太祖开宝二年年十月,“诏西川、山南、荆湖等道所荐举并给来往公券,令枢密院定例实行”。其间,自启程以至返乡的往返费用皆由公家负责。如是而挟商旅、干关节,绳之以法,彼以何辞今不复闻举此法矣。”是国家制定的资助远方寒士赴考旅费的政策,可惜只实行了一段时间便告废了。

同时,宋朝各地也自行设置了相应的机构,以资助本地寒士赴考。除了学田之外,自南宋中期以来,地方官府为补助士人赴考旅费所设的贡士庄,也常隶属于学校,由学校来管理田产,发放旅费。


(二)学田制、义田制并行确保办学经费供应

所谓学田制是朝廷通过赐予学校一些田产和校产,以此充办学经费的制度。

据史料记载仁宗时乾兴元年“赐充州学田”顷,“诸州给学田始此”。以后,“诸旁郡多原立学者,诏悉可之,稍增赐之田如充州”。

这就是最早的赐学田,熙宁四年年中央令地方政府从官田中为所属学校拨出学田顷,令诸路设置学官,州给田十顷,以充学粮和经费。从而成为定制。熙宁十年年,政府把光州固始县绝户田赐与国子监作为赡学经费。到大观三年年,各地学田总数多达顷。学田制的实行保障了学校的经费来源,以便学校有能力来养士,给贫困学生以资助。学田制是官学办学经费主要且最稳定的来源,对于地方各级学校来说尤其如此。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看宋朝是如何资助寒门学子求学的

宋朝学生多且穷者众,尽管各地学校均有学田,且多有食宿之助,但许多家境贫困的学生还是生活困难。为此,一些地方专门设立了用于资助贫困学子的生活或应付贫困学子的突发事件的一种庄田。

如庆元年间奉化县的义凛庄岁入“谷六百八石九斗八升五合,麦五石三斗七升,租钱七十六贯七百四十文”以供学子不时之需。

即义庄(义田),义庄资助范围较广,不仅包括州县的贫困学生,而且包括士子,甚至资助对象还扩大到士族后人,所资助的项目也扩大到婚丧嫁娶之类花费较高的事项,因此,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宋朝贫困学子的经济困难状况。


(三)设立广文馆,保障临时救助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看宋朝是如何资助寒门学子求学的

宋朝一共实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建立了大量的学校,为广大学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其实也是政府广义助学活动的表现之一。

《宋史》曾概括介绍北宋州县学的繁荣情况“自仁宗命郡县建学,而熙宁以来,其法浸备,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

宋政府还为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设立蕃学,为宋朝全境内的各族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特别是广文馆的设立。宋政府还为远路赴京应试的士子及己试而落第的举子们,以便学习、应考建立了临时的学校一一广文馆。同时,宋廷不但赐予学校学田,对于“学宇卑陋,食饮疏薄,未足以称肤教养待士之意”的学校,还差官巡视纠察“有不令者,按罪以闻”,显见政府对学校建设的重视,对在校学生的关怀。


(四)民间力量捐书、捐物,以保障寒门学习顺利求学

宋朝学生多,穷困者过半,需要救济的人数多,除了政府之外,宋朝还有大量的民间力量也对当时的贫困学生进行救助。这对帮助宋朝贫困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抗击灾难、渡过难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宋政府救济的失位、缺位之处,有利于宋朝社会的稳定和人才的培养。

这些人往往都是捐献一些学习用具,比如书籍等。宋朝虽然印刷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贫寒之家依然很少有书,因此那些爱读之人便不辞劳苦,四处借书读。这个时候有一些富户便喜欢存一些书给读书人浏览,如嘉兴老儒闻人茂德:“多蓄书,喜借人”。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看宋朝是如何资助寒门学子求学的

同时,一些规模较大的书院除供给学生书籍外,也会供给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具。如东佳学堂规定:“本族儿童入学者,笔墨纸砚皆有宅库提供。”另外,还有一些善人向学校或书院或途经当地应考的士子举人传授知识、捐赠书籍、笔墨、纸张、衣食等。不过善人的这种资助是率性而为,因此具有偶然性,随意性,临时性等特点。史料记载相对较少。

除了在书籍方面的捐赠外,宋朝民间善人也多向学校、寒士以及士人家属、后人赠送衣物生活用品,向处于困境中的在读学生施以援助。如建康府明道书院长期收到程氏家族的捐赠“祖母曾氏送五百贯十七界为衣被之用,掌祠程幼学送五百贯十七界置衣服,生父程子材送一千贯,土绢四匹。”在宋朝民间慈善事业较为发达,一些民间善人对处于贫困之中读书人的家属有时也提供一些资助。祖徕先生石守道去世后,妻子流落寒饿,魏公分捧买田以给之。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看宋朝是如何资助寒门学子求学的

宋朝时期,民间助学事例多,助学面广。一些著名的官吏、乡绅、士人多有助学善举。如范仲淹长期作地方官,每到一地,便十分关注兴学育才。据说他曾得到一块风水宝地,本用来建宅居住,后决定把它捐献出兴建学校。“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得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于是他把这块宝地捐献出来,兴建一所州学,并延聘名师胡媛等前来任教,这便是今日苏州中学的前身。


(五)宋代助学制度的特点:助学活动相对普及,大贫困子弟得以成才

宋朝以科举取士,应考资格没有太多的限制,加上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书籍取得相对容易,这使得宋朝民间对教育需求大大增加。为了满足社会的这一需求,政府、民间都纷纷兴办学校。受教育者需要一定经济力量的支持,才能专心致志治学。

富家在这一方面比较占优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来培育子弟读书、应考。可是宋朝科举考试制度相对公平的特性,也吸引了许多家境较差的人也参与竞争,以争取出人头地。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看宋朝是如何资助寒门学子求学的

贫寒的学生如果有心读书,难免为了购买书籍、延请教师而有家庭经济的困挠,甚至得忍受饥寒之苦。不过当时政府、社会对于各级各类学生都有一定资助的措施,宋朝资助贫困学生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既有政府及政府官员、士人、乡绅、富民等社会上层人士,也有贩夫走卒,一般平民大众。这就使得广大学生即使并非富裕,但在读书应考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也能有所减轻。这样各级各类学校的在读学生得以安心读书,维持了庞大的在学人群团体,有利于社会稳定。

再者,政府与民间提供给学生的资助是多方面的,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既有衣服、食宿等生活方面的用品,也有书籍、笔墨等学习用品,还有资助赶考旅费考试费用,甚至延伸到婚丧嫁娶等用钱较多重大事项等其他方面的资助。宋朝官、私助学活动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教育向社会下层的普及,使更多的贫寒子弟有了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贫困之人天资再好,假如没有社会或政府的救助,也可能沦为凡人,甚至可能危害社会。

同时,宋代这场助学活动普及范围十分广泛,使得国家教育延伸到下面基层民间,更多的寒门学子有机会接触到教育,并且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处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有利于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


(六)宋代助学制度产生的影响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看宋朝是如何资助寒门学子求学的

首先,宋朝助学活动事业的完善、发展促进了宋朝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

特别是“义学”、“书院”的兴办,使一些家贫的读书人在官办学校之外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其中一些聪颖勤奋的学子能够得以成才,解决了贫困学生生活方面的窘境,促进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稳定与发展。另一方面,助学事业的完善、发展,对贫困士子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稳定社会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其次,宋朝时期,无论官方助学活动还是民间助学活动,都有许多首创性,为后世所效法。

如学田制,五代时期就有关于学田的记载,但学田制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实始于宋朝。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其经费的主要来源。学田是官学办学经费的主要也是最稳定的来源,对于地方各级学校来说尤其如此。并且这一制度为后来的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另外宋朝的一些其他助学活动善举。如义学等也为后世所继承、发扬。

最后,宋朝助学活动的多样性,相对完善性在我国古代救助史、慈善史占有重要地位,使那些处于穷困的广大学生摆脱绝境和饥寒的威胁,能够安心读书,力争在科举上一博,给以希望和寄托。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看宋朝是如何资助寒门学子求学的

更重要的是它对倡导善举、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也有一些存在的问题,由于贪官侵占学田或民间资助人数减少等原因,会导致经费短缺,从而影响了助学活动的发展。


写在最后的话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看宋朝是如何资助寒门学子求学的

无论何时,教育都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对于教育的重视,就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视。

宋朝的助学活动是我国古代助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宋朝助学活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许多政府、民间人士深受宋朝助学活动影响,对处于贫困的学生也多解囊相助,乐善好施,后世一些富家大户多有济士、兴学的善举。最难能可贵的是清代平民教育家武训,行乞建起三所义学。武训行乞兴学的义举广为流传。时至今日,其壮举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广受赞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