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乐圣”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在这个人类再次共同与命运抗争的时刻,纪念这位敢于“扼住命运咽喉”的伟大音乐家,显得尤为意义深刻。  贝多芬在世的57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音乐财富,其中,他的九部交响曲更是古典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聆听贝多芬初到维也纳,逐渐走向成熟期时创作的前三部交响曲。有研究认为,早在贝多芬不到二十岁时,他在故乡波恩就曾尝试创作交响曲,但贝多芬《第一交响曲》最终首演于1800年,这也是贝多芬来到维也纳的第八个年头,此时他已快要步入“而立之年”。 《第一交响曲》明显有着模仿前辈的痕迹,虽然在音乐中明显能找到海顿、莫扎特等先贤留下的影子,但贝多芬用奏鸣曲式创作的终曲里,诙谐活泼的旋律还是对传统有所突破。 ———————————————罗曼·罗兰评价这部作品是:“一部年轻人对着自己梦境微笑的诗篇,它是欢快、懒散的,人们能从中听到对快乐的希冀和渴望。”而其实在创作《第一交响曲》之前,贝多芬已经开始出现听力退化的症状,他即将直面自己的命运。创作《第二交响曲》时,贝多芬立下遗嘱 1802年,身体每况愈下的贝多芬来到维也纳郊外的海利根施塔特小镇疗养,时年32岁的贝多芬已完全听不见声音,并受到了来自社会和音乐界的一些偏见,身心俱疲的贝多芬近乎崩溃,给自己的兄弟写下了遗嘱,表达自己内心的绝望,但他也写道:“差一点我就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是艺术,只是也是艺术留住了我,在我没有完成使命之前,我觉得我还不能离开这个世界。” 

《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同年,也就是在立下《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的那间屋子里,贝多芬继续创作他的《第二交响曲》,并在第二年首演。这部作品是贝多芬走出死亡阴影,对生活重拾信心的赞歌,音乐中充满了坚强和信念。 除了改名,《第三交响曲》还有这些故事 1804年,贝多芬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委约,将自己的《第三交响曲》题献给拿破仑,在这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中,出于对拿破仑恢复帝制的愤怒,贝多芬将这部交响曲改名为“英雄”,并题注“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贝多芬修改后的《第三交响曲》首页 《第三交响曲》不仅在篇幅上超越了贝多芬前两部交响曲,其音乐的戏剧性和先锋性在当时都是重大突破。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的主题经过多次变化,充满美感与情感张力。———————————————罗曼·罗兰称这一乐章是“全人类抬着英雄的棺柩”;第四乐章以前作《普罗米修斯的造物》为主题,结合了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并在调性发展上更加自由,为此后音乐家的创作铺开一条崭新的道路 贝多芬身后的伟大音乐家们,比如勃拉姆斯、马勒、柏辽兹、理查·施特劳斯的很多作品中,都有着贝多芬《第三交响曲》难以磨灭的印迹。 《第三交响曲》的完成也被认为是贝多芬进入创作成熟期的重要标志,后面,剧小院还会继续和大家一起聆赏贝多芬的全套九部交响曲,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