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最优秀的狙击手,宁可暴露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用消音器?

 q1338 2020-02-27

作者:科罗廖夫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ID:keluoliaofucn)。

一直以来,关于狙击手,有些人说狙击手不愿意给狙击步枪装上消音器消音,给出的解释理由是,尽管消音器会在降低狙击步枪射击声音和枪口焰特征,但同时也降低了狙击步枪子弹的初速,进而降低狙击步枪的射程和精度,这对于追求更远、更准的狙击手来说,自然是一个不能忍受的缺点。

为什么最优秀的狙击手,宁可暴露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用消音器?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如果说早期的消音器可能的确存在上述那种缺点,那还可以有一定的认同。但是如果把这种说法照搬到现在,则已经和实际不符了。如今的消音器都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设计制造的,可以在消音消焰的同时不影响枪械原有性能,实现两全其美。特别是先进的消音器设计,在消音和消焰同时,还会降低枪口震动,反倒会使得狙击步枪在连续射击时的精度更高,简直是百利无一害。

为什么最优秀的狙击手,宁可暴露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用消音器?

如果平时留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欧美军队的狙击手在各种训练、比赛中,基本都会给自己的狙击步枪装备上消音器,这已经足以说明消音器的被认可程度了。狙击步枪配备消音器后,射击噪音会明显减少,枪口火焰也会减少,还能大幅度的减少枪口冲击波的扬尘,大幅降低了狙击手暴露的可能性,能够让狙击手安心成为伏地魔。

为什么最优秀的狙击手,宁可暴露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用消音器?

随便举一个例子,以比较著名的SOCOM系列消音器为例,其中的SOCOM50 SPS型消音器据悉可以降低枪械射击时66%的后坐力和90%以上的枪口火焰,消音效果则可以达到“悄无声息”的程度,而且它还可以满足狙击步枪3000码(2743米)距离上精确射击的要求,性能不可谓不强悍。

为什么最优秀的狙击手,宁可暴露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用消音器?

俄罗斯另辟蹊径,研发了亚音速的活塞推动子弹的大口径VSS Vintorez狙击步枪。这种狙击枪的射程不过300多米,优点是子弹基本无火焰,枪声也很小,只相当于人大声说话的声音,在300米距离上射击也不容易被敌人发现。

此外,消音器的消声功能,只在近距离狙击的时候才起作用,超过1000米以上距离的狙击作战,根本没有必要使用消声器。因为,步枪射击发出的枪声,既包括枪口冲击波发出的声音,也包括超音速子弹发出的音爆声。带有消音器的枪支,还不能完全消除枪声,还要配合亚音速子弹才行。但是在1000多米以上的远程狙击时,亚音速子弹的精度就不能保证了。所以,优秀狙击手在进行远距离的狙杀时,没必要使用消音器。

在2009年11月,英国皇家骑兵队一名资深狙击手克雷格·哈里森,在阿富汗南部,使用一支L115A3狙击步枪,在2475米的超远距离上先后狙杀了两名武装分子,创下了当时世界远程狙击的新纪录。英国狙击手能够取得这次惊人战绩,除了当天天气晴朗,能见度良好;无风、气温适中等天然优势以外,得益于狙击步枪本身的先进强大性能。这种超远距离狙杀,主要是配备高精度狙击枪,特选子弹,激光测距,小型气象仪,将系统误差降至最低。当天英国陆军的这名狙击手并没有做到首发命中,而是通过后续射击,反复的修正弹着点,才成功击毙了两个目标,而这两个目标在中弹之前,根本不知道有狙击手的存在。这说明,在超远距离狙杀时,目标根本不可能通过枪声来找到狙击手的位置。

为什么最优秀的狙击手,宁可暴露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用消音器?

当然了,加装消音器并非没有任何缺点。

它会明显增加枪械的总长度,增加枪口重量,影响射手的正常战术动作;其次,连续射击时消音器因为热量快速积累等问题,会变得非常烫甚至是过热报废。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熟悉正常狙击作战的军迷都已经不难理解,上述缺点对于狙击手来说并不是什么重要麻烦,这些缺点对突击步枪射手来说才是最麻烦的。可能有人看完上述解释后,又会发出疑问,既然消音器那么好,为什么消音器在非欧美军队狙击手以外比较难看到呢?这就要谈到消音器的另外一个缺点,也堪称是消音器的最大缺点——成本太高。

为什么最优秀的狙击手,宁可暴露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用消音器?

消音器属于一种精密枪械附件,它的采购成本并不算低。在美国,一款性能比较中等的消音器,其价格都在600~800美元左右,性能最好的消音器价格都在1000美元以上。对于很多国家的军队来说,连为枪械大量配合瞄准镜都没有做到呢,装备消音器这种并不非常急缺的配件自然还要继续靠边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