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名: 也说米脂地名之消长

 二少爷收藏馆 2020-02-27
政地名实体  米脂县人民政府
地名是为你在交往中辨别方位、寻找位置、决定行止的重要标识。
随着,人们的实践范围的逐步扩大,科技发达、事业繁荣、新事物层出不穷,区域地名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行业新生,门类增加,内容是为丰富。地名的命名、更名、地名标志的设置、更新等管理,也逐渐成为县政府行政区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建置、地名变革

米脂是国之命县,是一个具有古老而又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名。米脂因米脂水,“地沃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
石器时代先民们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夏商周为獯鬻、鬼方、猃狁民族活动的舞台。西周为翟国统治的范围内。公元前1050年前后,西伯姬昌(周文王)率领军队攻打翟(狄)人,并占今领翟地,今县境属翟地,是县境内记载最早的战事,是翟人活动生息的场所。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设36郡,斯地属上郡肤施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境土归上郡独乐县。北周保定三年(563年)置银,因设州为名。此后,历朝历代行政区建置、区划多有变革,政区地名也多有变化。直到唐宋以来,米脂这个政区地名,因川、因谷得名米脂川、米脂谷,得以较稳定地使用。为川、为寨,或为城、为谷、为县,江山易主,几经沉浮,政权、名称也随之更迭,然米脂之名基本未有变化。元朝,全国设行省、路、府、州、县。明代,全国设布政司,辖府、州、县。米脂县隶于陕西布政司延安府绥德州。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政权,改名天保县,隶陕西布政司延安府绥德州。清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清军占领天保县复称米脂县,然时间十分短暂。民国二年(1913),属榆林道。二十六年(1937)7月15日,划属陕甘宁边区,属绥德专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4),正式成立米脂县人民政府。1949年,米脂县隶属绥德分区,次年属绥德专区。1955年5月,米脂县人民政府改称米脂县人民委员会。次年9月,划入榆林专区。1970年,榆林专区改称榆林地区。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米脂县属榆林市人民政府管辖。

区域行政地名

上城南门,额嵌刻“观澜”两字石刻,亦为上城南主要排水通道,遇大雨雨水直倾而下,水面辽阔,声势雄壮,犹如听涛观澜,故名。
米脂县是全国唯一有文献准确记载的以谷物命名的县,是国家正式定名的行政区划地名。
米脂县这个古老的政区地名也经历了一个不断稳定消长的过程。
宋代,境域为宋与西夏争夺的地盘,疆域区划随着战事的胜负而不断调整,宋与西夏、与金人及其军队都伺机收复失地。元朝为蒙古人统领,米脂县为陕西行省延安路绥德州管辖,建村社、里甲两级基层政权。(康熙)《米脂县志》记载:“明洪武年(1381)编户13里,”县以下设置为里。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以人逃地荒,禀请归并,只存万丰、泰安、双泉、升平、德政5里,区划地域大致同前。清康熙十七年(1678),绥德卫并入绥德州,“化军为民,军民杂处”。民籍村庄561个。其中泰安里113村,万丰里135村,双泉里82村,升平里116村,德政里115村,五百余村舍皆有名称。雍正八年(1730)将绥德卫西北、西南几个屯田百户所划归米脂县,设分隶卫。光绪三十三年(1907),基层区划仍是5里1卫。”(光绪)《米脂县志》村庄里道考中,未按里、卫记村,而是以儒林河沟、胭脂沟等26条河流沟道或地段分片录载669个村庄地名。
民国年间,米脂县实行保甲制度。(民国)《米脂县志》载:十七年(1928)后正式形成七区治,辖7镇20乡1301村,27个联保。从1942—1944年的数年内将米脂县原五、七两区全部8个乡、451个村庄和原四区新辖的瓜园乡、吴家乡的大部分村庄都划给了子洲县(原西川办事处);并将二区拓卜乡的部分村庄划于绥德县;三区余新乡的大部分村庄划于榆林县;四区雷家乡、李他乡、武家镇乡的大部分村庄划给横山县。
从此,米脂明代全境平面地形图如同“龙首麒麟身”一般,被划分为一片略为偏长的杨树叶,又犹如一支振翅的花蝴蝶。形成今天地域卑小而历史渊源丰厚的史实,经常为它域佐证历史。
1943年,将旧制区、联保改为区、乡。随着,米脂部分区乡划归子洲、横山、绥德县后,将所剩地域范围调整,划分9个区(镇)、60乡、487个行政村。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9区60乡,划设为8区(市)51乡。1958年8月,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与农业合作化日益发展的需要,加强领导和管理,全面推进全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米脂县又对原行政区划作了调整。改设为1个镇、2个直属乡,4个农业区,共辖25个普通乡。1959年3月,又将榆林县镇川、上盐湾、清泉、折家沟4个人民公社和横山县的傅家坪、孙家园子等村共121个生产大队并入米脂,米脂北部、东部县界发生较大变化。1961年,恢复旧县制时,原并入之地全部各归原隶属县管辖,米脂县范围之行政区划随之调整,全县划分为13个人民公社(镇),345个生产大队。1965年10月21日,撤销城关人民公社,改设城关镇人民委员会和城郊人民公社,城关辖4个居委会、6个生产大队,城郊辖56个大队。全县14个人民公社(镇)。1966年“文革”期间,将龙镇、印斗、海会寺、寺滩公社分别改名为红卫、东方红、红旗、东风人民公社。1969年东风公社由寺滩迁至郭兴庄。1970年,将红旗人民公社由海会寺迁李家站。1973年后,红卫、东方红、红旗、东风公社复称龙镇、印斗、李家站、郭兴庄人民公社。至此,全县仍为14个人民公社(镇),395个大队,733个自然村(内有2个自然镇,23个废村),4个居委会。
1984年7月1日,全县实行政社分设,原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建置名称取消,改为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建置。下辖396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736个自然村,直至1990年底乡镇设置未变。1998年9月,设7个镇和8个乡人民政府。2001年12月28日,按照撤乡并镇工作方案予以调整,原有15个乡镇撤并为13个乡镇。2003年2月,设立米脂县银州镇办事处,为银州镇的派出机构。2010年,米脂辖7个镇、6个乡:银州镇、桃镇镇、龙镇镇、杨家沟镇、杜家石沟镇、沙家店镇、印斗镇、姬家岔乡、桥河岔乡、高渠乡、李家站乡、十里铺乡、郭兴庄乡。2011年6月,撤销姬岔乡并入桃镇、撤销高渠乡并入银州镇,撤销李站乡并入沙店镇,撤销郭兴庄乡设立郭兴庄镇。22日,设立银州镇高渠便民服务中心、桃镇姬家岔便民服务中心、沙家店镇李家站便民服务中心。均为正科级建制,仍然行使原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权限及行政职能。8月10日,撤销姬岔乡并入桃镇,撤销高渠乡并入银州镇,撤销李站乡并入沙家店镇,撤销郭兴庄乡设立郭兴庄镇。撤并后,全县辖银州镇、龙镇、桃镇、杨家沟镇、石沟镇、沙家店镇、印斗镇、郭兴庄镇、十里铺乡、桥河岔乡8镇2乡。2012年,全县下辖8镇2乡,10乡镇,1个办事处设4个社区,395个村民委员会,1434个村民小组。每一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即体现出地名的消长。
2015年3月31日,米脂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及名称进行调整规范。6月28日,省民政厅受省政府委托,将全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情况进行公告。调整后,全县辖8个镇1个办事处,5个便民服务中心,206个行政村。城区下辖四个社区,全县总人口22.44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8.48万余人,非农业人口3.97万余人。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许多地名也自然消失。区划的稳定,也有利于地名的沿用。

地名实体的形成演变

城区主要道路及火车站地名
米脂地处黄土高原,沟峁纵横,多山少水,自然条件落后,生存环境相对劣,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地名事业的发展,所以本区域依照自然环境规律和生存居住条件来命名地名,特别多以地势山形而命名一个实体。
米脂位居陕北地区,唐末宋初居民为了防御生息,居高临川,依大鱼山脉,面流金河、文屏山,择寨而居,拥砭成城,故名惠家砭、毕家寨、米脂寨,后改寨为城、为县,具有千年的建置史。据(康熙)《米脂县志》县城周围有:峰峦高耸的凤凰岭,罗列如屏的文屏山,环抱县城的白云山,泉涌出峰顶的冯家山,县北五里的高家山,无定河外十里的柴胡岭,西南二十里的高梁山,县东五里的张家山,城北二十里的九龙山,县城周边的蟠龙山、卧虎山、远志山以及米脂水、无定河等十几个山河地名。宋代,米脂上城建成,保留了惠家砭、红花坪,产生了小城畔、三官洞、东城圪崂、大圐圙、马号圪台、华严寺湾巷、隍庙巷等一大批地名;明嘉靖二十四年正月至次年六月(1545—1546),由推官曾继志督办,修筑下城,产生关城、下城等地名。万历元年形成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草场)、南大街,把原来居住在流金河北岸以及西城外的居民巷道、店铺拓建在城内,形成小巷则、儒学巷、寺口巷、王家圪坨、杨秃子湾等地名,流金河从东向西绕城而过,形成天然护城河,其时米脂上、下两城已独具规模,浑然一体。使米脂城成为陕北南部重要军事基地,小石砭、万佛洞等地名是沟通延绥的咽喉,米脂之名成为陕北重要的标识性地名之一。
清代到民国年间,由于城内人口逐年增加,“户口日繁,渐不能容。”居民逐步向流金河南岸迁徙居住。“建房舍,列市肆,商贸云集,成附日多。形成文屏山下之南寺坡、凉水沟等地名。民国二十四年(1935)县长楼铿声拓建南关新城,又形成南关新城,产生东上巷、西下巷等地名,许多地方富有特色,地方文化浓郁的地名一直使用至今。20世纪50~70年代,县城城楼塌毁,瓮城、城门和城墙逐渐拆除,南段、西段和东段南端渐被新修建筑物取代,新的地名应运而生。到80年代,东门外城渠兴建窑洞、房屋,安置居民,又新增加了一个“城渠新村”地名。同时,公共建筑和居民不断向南北发展,形成北门川、小石砭居民区。1990至1995年为改变城市环境面貌,整治县城三角区脏乱差以及城市个体从商者乱搭乱建铁皮棚等问题,逐步拓展银州北路、银河路、青年路、行宫路、治黄东路,形成新的城市道路与巷道。1996至2000年城区形成公园东路、盘龙路等。1998年,米脂县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后,建设开发一批经济适用房。到2000年,城区“两纵五横”(“两纵”盘龙路、银州路,“五横”治黄路、公园路、青年路、行宫路、银河路)道路基本形成,银州路(西包公路从县城中心穿过),银河路(米佳公路)两条主干道,其他次干道穿插,老城巷道依旧。2010年以来,米脂县对城市环境进行大规模整治,以全面加强城市绿化、美化为重点。城区住宅建设取得较快发展,住宅项目开发建设规模逐渐加大。房地产公司迅速滋生小区化开发成为县城住宅建设发展趋势,逐步形成小区巷道。2012至2015年,米脂县完成银南新区控制性规划暨启动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面积160余公顷。河西片区面积80公顷,班家沟片面积81公顷,青年路片区三个片区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孙家沟片区、猯卧梁片区棚户区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米脂县新城区建设全面启动,县城不断向外延伸,面积逐年增大,巷道与道路随之增加,新的地名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诞生命名。

地域特征与时代进步

摧生着地名的生成

主要党政机关地名及居民点地名牌
地名,伴随着人们的居住生息、劳动生产需求而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进步、人文风俗以及城乡事业的不断发展,又加快地名产生、变化的过程。米脂县居陕北一隅,民风纯朴,地广人稀,农业和社会经济总体而言不太发达,为贫困山区,居住分散,村落稀疏。
米脂地名多为梁峁沟岔,崖畔渠坬,人们选择自然地理环境,背风向阳的山形择址而居,同时,也便于农业生产。山体、河道、溪水成为人们生活出行的必经之地,名称自然而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国家惠民政策的实施,许多人迁徙在平坦的川道,人居环境发生变化,人口稳定,村落增多。农民为便于交流,以物易物,集中形成一个个自己管理自己的集镇地名和交流场所和场地。地名数量增多,内涵日渐丰富。如村落之间路道名、桥梁名、山川名、沟埧名,以商店、铺子、酒馆为通名的工商业实体地名,种养殖业、农业合作社等名称不断出现,逐年增加,不仅丰富了社会经济,而且扩大了地名的范畴。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80年代,米脂县的商业贸易企业,随着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由原来的铺面字号,堂、号、店等通名,统一更名为“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等名称。如,米脂县龙镇私营煤炭业转为公私合营,后成为“国营龙镇煤矿”。城关个体手工业者组织集体企业,形成“米脂县手工业合作社”“米脂县国营食堂”等企业。到70年代,米脂仅有的工业企业地名都以“厂”为通名,如“米脂县农具厂”“米脂县氮肥厂”等以显示企业的性质和特征。时空进入80年代,米脂县工商业、企业地名则以“门市”“公司”等为通名。1985年,米脂县建立待业青年门市30个。1988年,米脂物资局实行政企分设,下设木材公司、金属公司、机电轻化公司。时代跨入90年代,改革步伐加快,社会更加开放,以“超市”“商业街”“大酒店”“广场”“大厦”“小区”“家园”之类为通名的专业地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96年,米脂县开发“公园大厦”。2000年后,米脂县先开拓建治黄西路、银州北路、福乐路、清心路、文化路、团结路、青年西路、步行街、银河西路、人民路、翔凤路、迎宾路、工业大道、工业路等14条主要街道。2003年后,开发建设新世纪购物中心。2008年,投资建设伟华大厦。专业地名的变化,无一不体现出社会前行发展,彰显着时代的特征和地方的特色。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各类不同场所的建立,名称的产生,地名的命名,已成为人们生活和社会贸易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成为该区域职能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制定好实施经济建设规划不可或缺的基本依据之一。
改革开放的和絮春风,给米脂大地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城区建设和经济事业发展步伐较快,社会日新月异。新的行业的诞生,使各类工商企业门类越来越多,经济实体星罗棋布,行业窗口、信息服务行业等遍布城乡。工业、农业以及物流园区和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使各类专业名称和地名,数量不断增加,自身构成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随着米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发展,米脂地名新旧更替,新陈代谢的速度加快。城乡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数倍于过去的道路、桥梁、公交站点等地名。特别是新的城区形成和开发建设、环境意识的增强,更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环境优美宜居的现代住宅小区和公园、绿地等地名。同时,也让一些古老的地名和专用地名逐步消失。其他各类专业地名都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发挥着作用。尽管有些企已不存在了,如米脂县氮肥厂、等,但是,它作为曾经出现在一方的企业地名,至今让人耳熟能详,依然在民间使用着。

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地名

事物的发展此消彼长,地名亦然。社会的进步发展,使许多旧地名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而销声匿迹,逐被人们淡忘。但它是地域历史的见证,是研究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宋代,米脂县得名的大鱼山脉、惠家砭等,今天知之者甚少。明代,形成的万丰、泰安、双泉、升平、德政5里地名,随着,民国时期米脂县实行保甲制度的进程而消失。1962年得名的海会寺、寺滩改名的红卫、东方红、红旗、东风人民公社,也随着“文革”的结束而烟消云散。其他因行政区划调整的乡镇以及村庄所隶属的行政区地名也发生变化,同时也产生一些新的乡镇、村庄地名。
根据不完全统计米脂县主要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地名有:
明洪武十三年(1381)米脂县编户13里,”县以下设置为里,分5里。
万丰一、二里 (大致含今银州镇、桥河岔乡)。
泰安一、二里  无定河东,县境北部为泰安一里(大致含今沙家店镇、印斗镇),南部为泰安二里(大致含今桃镇、杨家沟镇、十里铺乡)。
双泉一、二、三里 无定河西北部(大致含今龙镇、郭兴庄镇和横山东部)。
德政一、二里  中部为(今杜家石沟镇及子洲县的东北部分地域)。
福田一、二里  南部为(今子洲大理河下游两侧),西南为升平一、二里(今子洲马岔乡一带)。
清康熙十七年(1678),米脂县仍然保留泰安里113村,万丰里135村,双泉里82村,升平里116村,德政里115村。民国年间,米脂县实行保甲制度。民国十七年(1928)后,正式形成七区治,“里”被取消,地名自然消失。
银城镇民国年间,米脂第一区,1942—1944年间,更名银城市。1956年,区划调整时改名为城关镇,原名消失。1958年,更名城关人民公社,1965年,撤销,改设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84年人民公社取消,更名米脂镇。1998年,改名城关镇。2001年,撤销城关镇和城郊乡,合并组建银州镇。2015年,撤销米脂县银州镇设立银州街道办事处,原银州镇办事处更名为银州街道办事处城区便民服务中心。至今为银州街道办事处。
桃花峁镇民国年间,米脂第二区,1942—1944年间,更名为桃镇区。1958年,改名桃镇人民公社。1984年改名桃镇镇。2015年改名桃镇,运用至今。
余新乡民国年间,米脂第三区,1942—1944年间,三区余新乡的大部分村庄划于榆林县,余新乡地名随之消失。
吴家乡民国年间,米脂第四区,1942—1944年间,吴家乡的大部分村庄都划给了子洲县(原西川办事处),吴家乡随之消失。
杨家乡民国年间,米脂第五区,1942—1944年间,杨家乡的个别村庄姬家界、贺家畔村划给了子洲县(原西川办事处),杨家乡随着区划调整而消失。
纸房乡民国年间,米脂第六区,1942—1944年间,纸房乡的大部分村庄都划给了横山县,少部分划给子洲县,随着区划调整而消失。
曹家乡民国年间,米脂第七区,1942—1944年间,曹家乡的部分村庄划给了绥德县,大部分划给子洲县,随着区划调整而消失。
1942—1944年,米脂县行政区划调整为9个区(镇)59乡487个行政村。保留银城市,改名桃镇区外,其余乡消失。新建立了何岔区、印斗区、民丰区、民权区、龙镇区、卧羊区、十里铺区7个区。
何岔区  1942—1944年建立,1958年,组建人民公社时撤销。
民丰区  (同上)即今高庙山、吕家硷、冯渠一带。
民权区  (同上)沙家店、张士沟一带。
卧羊区  (同上)善家沟、卧马坪一带。
海会寺公社  1961年设立,管辖22个大队。1966年9月,海会寺改名“红旗公社”。1970年,红旗公社由海会寺迁李家站。 1984年7月1日,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建置取消,改为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建置,海会寺公社被李家站乡所代替。
寺滩公社  1961年设立,管辖25个大队。1966年9月,寺滩公社,改名为“东风公社”,社址由寺滩迁至郭兴庄。 1984年,寺滩公社被郭兴庄乡代替。
高庙山公社  1963年7月设立,址迁至高渠,改称高渠公社,高庙山公社,被取代自然消失。
毕家寨  即米脂寨,至宋改建米脂城后,不再沿用,逐渐被人们淡忘而消失。
惠家砭原为宋代毕家寨的一小部分,随着居民的迁出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而消失。
大圐圙原在红花坪下安巷则,闲置一块公用空地,名大圐圙,南面文庙,东通儒学巷,西住小巷则。20世纪70年代,县教育局在此修建窑洞家属院,此地便成为教育局家属院,大圐圙逐渐消失。
五凤楼原在西大街街口北侧,为城内居民的公用厕所。20世纪80年代,被政府相关部门拆除而消失。
三圣庙  原在西大街北侧水门洞斜对面,明嘉靖年间艾希淳创建,正殿三间,房檐高大,后被集体企业木业社占据。20世纪90年代,因木业社失火而焚毁,地产被卖建私宅而消失。
水门洞  在西大街南侧,明代创建,因米脂县无西门而设下排水洞,后因西大街道路提高,其功能也逐步消失而被人们淡出视线。
惧乐岩在县城南龙山之颠,为民国米脂八景之“仙岩夕阳”。由艾希仁创建,经始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三清洞碑记说:“淡于名利,自费买山凿石,为静修之地也,且自匾其上曰:‘惧乐岩…。“且辞万家之产,不履城郭者数载,仍选石人之能者”。历七载告竣,后经清代、民国两朝增建、补修,逐步形成卧仙岩、惧乐窝、三清洞、八仙洞、先师阁、关帝庙、戏楼、孝子坊、二艾祠等十多处景观。民国时期,因拓展小石砭道路,山角下建筑开始被拆。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取石逐年被毁,20世纪80年代被居民建筑占据,惧乐岩诸多景观名具废。
米脂县汽车站  位于银河东路,建成于民国年间,因功能而得名。21世纪20年代,搬迁至南关新址而废止,现此处已开发建设为居民小区。
米脂县体育场  1958年,在无定河东岸建设。1972年,县体育场迁徙在流金河南岸,银南路10号。2003年,随着米脂县中心城市北移,县政府根据城市规划发展现状,决定新建县体育场而废止,称新体育场。原体育场开发建成人民路,两侧楼房林立。
苗圃原在治黄西路北侧,1953年建立。1956年,扩建为米脂中心苗圃,行政上隶属于县农林水牧局,业务受榆林地区造林局指导,产苗全区统一分配。1968年,并入农林局系统,改为县苗圃。1970年,改为农林牧综合场,1972年恢复苗圃1996年以来,治黄西路进行拓宽改造,苗圃搬迁至党家沟村,命名中心苗圃。
棒棒桥初创于明代,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是建设在河道上的简易木桥。
20世纪90年代渐被石桥取代,棒棒桥因为原始落后,自然消失。
城郊大桥1972年建成通车,位于无定河米脂城郊乡政府东,是沟通城关与城郊的交通纽带,得名城郊大桥。2014年,年久失修,县委、县政府决定对该桥进行加固拓宽改造,为彰显米脂“千年古县”的风韵,决定更名“文昌桥”。城郊大桥名称随之废止。
翔凤大桥民国三年(1914),知事阎廷杰主持建石桥,位于县城南门外,横跨流金河连接下城和南关新城。流金河紧傍米脂城南侧流过,次年桥成。民国十四年,题名“翔凤”,立碑为纪,名翔凤桥。2008年,县政府在位于210国道,县城南部新建一座跨无定河大桥,西与迎宾大道相连。2009年9月29日建成通车。取名翔凤大桥,由于取名上重复,民政局在地名普查时更名银南桥,翔凤大桥之名废止。
东城壕  位于南河北岸,东城墙南的一条环城通道,即今佳米公路米脂南门以东,今命名银河北路,东城壕之名被取代。但是许多老城里人,仍然记得东城壕之名。
南河  古称米脂水,亦名流金河、东沟河、南河源于印斗乡马家铺好泉山下,由东北而向西南,经印斗镇,银州办事处,在县城西注入无定河,全长16千米。因位于东区故名。亦名“米脂水”以地有流金河,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故名得名。流金河也为米脂水的别称。《陕西通志》“米脂水(一名南河),在县东南百步,迳三里楼、宋家硷,又迳县南文屏山下,为流金河,西南流入无定河——《雍胜略》。源出张家山,沃壤宜粟,米汁如脂,故名。”一河之名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米脂历史上一直没有出现过“银河”指一条河之说,米脂无银河,只有无定河,古名奢延河、圁水、朔方水,上古时米脂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银河”指某一条河流之说,河水清澈。唐代,含泥沙量渐大,俗名愰忽都河、黄糊涂河,因溃沙流急,河道摆移不定,得名无定河。所以圁水指无定河而非银水或银河。笔者少年时期,尚不知南河上有上述诸多名称,只知其为东沟河、南河县城逢五集市,初十遇会。南河滩是畜交易市场,每逢集日牲口遍滩,牛、驴、骡,山羊、棉羊站满一滩,农人抓猪娃者甚多。河滩上方便,牲口可饮水,随便排泄大小便,一场山水后便打扫的干干净净。冬季,在河上冰窟窿挑水的居民比比皆是,那时不怕污染,是为童年记忆。
1956年为沟通西包公路,政府投资在县城西侧跨东沟河上建3洞石拱桥,保障西包线不受东沟河洪水影响,桥建成后便命名为银河新桥。有可能是掌权者听说米脂有“圁水”而不分“圁”“银”之别而得名,或者是以米脂为古银州而得名“银河”不得而知。
随着,县城百货商店、影剧院、新华书店等的公共设施的兴建,银河新桥一带成为繁华街区。1989年,经县长周锦明提议,加宽桥身。由城建局主持拖工,拓宽为16米。而今,南河以北道路也取名银河北路,是为来由。

人民政府加强地名的命名与管理

繁、简字体门牌
见证了米脂门牌标志的建立与更换的历史
一个地名命名后,其作用十分重大,就会引起人们的注意、重视和保护,成为社会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人类对地名的命名十分考究,并按照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如,米脂“蟠龙山”的更名为“盘龙山”,虽一字之差,音同字不同,然绝非轻易之举。封建时代的地名命名,无不加上时代的烙印,遵循统治者的意图。一县之令,就有命名重要地名的权利。然而,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地名命名多由老百姓依据自然条件而得名,亲切、形象、实用而又具体,体现出地名的实用性。
所以说地名形成大都是在民间自发产生而后被社会广泛认可而传承沿用的。
米脂地名还具有四方面的语词特征:一是米脂历史悠久,地名具有古老的特征,文化底蕴深厚,故地名形成较为古老;二是地名的形成大多数是按照自然地理特征(梁、峁、沟、坬、畔、岔、塄、台、湾)命名;三是按本土植物、动物、事物命名的村子。如:枣林沟、杏树峁、葫芦旦、榆树梁、豌豆沟、猯卧梁、狮子塄、羊路沟、牛圈塌,百响塌、靴帽圪塔、清水沟等;四是因历史故事得名的。如:三里楼、七里庙、天王塔、天神庙等。其五还有一些则是用陕北特有地形的方言词命名的。如:“塌ta33,阪地(山坡、斜坡)之平者,地名有张家塌(豆家乡)、乔家塌(佘新乡)等”;“圪坨”ɡe(入声)tuo33,地中之大凹(“凹”应是“坨”)店(桃镇)、圪凹宇(“凹”应是“坨”,“宇”应是“苇”yü213,“宇”、“苇”同音,是以物产(苇子)与地形命名)等。本文不作详述。
历史时期米脂县并没有专门地名组织机构。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地名在经济建设、社会治安、交通管理和人们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名管理工作就尤为重要。米脂县地名工作,由县民政局管理。20世纪50年代初县政府在城内东、南、西、北主要街道和巷子设立门牌标志。1980年,民政局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地名普查工作。20世纪90年代,县政府成立地名委员会,实施省政府和榆林地区有关地名管理工作的规定、条例。1995年,县民政局组织刷新地名标志牌。1996年,补立部分地名标志碑。1997年7月,米脂县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组织开展榆米横、子米绥两个三县交会点和米子、米绥、米佳线勘界工作。1999年,全面完成省、地布置的县、乡两级勘界工作任务。2005年,在东街社区居委会试点,完成街道门牌标志工作,边界线进行了年检,逐步建立米脂县地名数据库。2006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完成5个社区居委会门牌标志工作,设立门牌标志。2007年,全面完成城市块门牌标牌换置工作。2014年10月30日,米脂县启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是年,米脂县被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促进会评审为千年古县。2015年4月13日,成立米脂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普查办”),全面普查掌握米脂县地名家底,不断提高地名为人民群众生活和全县社会管理、经济建设的服务水平,完善和加强地名的命名、更名管理。改正让人们产生混乱和错觉重复的地名,全面完成地名普查、补查等各项工作,使地名命名、更名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由此促进全县地名事业的健康发展。

 著作人简介

艾有为  米脂东街人,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共米脂县委史志办公室主任、主编。米脂县第五、六届党代会代表。曾任政协米脂县第五届委员、榆林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名人学会会员,《凯风网》省级撰稿人,陕西省地方志资深工作者。多次荣获省市奖励,被授予世界文化名人荣誉称号。
从事考古、政秘、党史、地方志及陕北文化研究。先后在《陕西地方志通讯》《陕西史志》《陕西日报》《中国文物报》《榆林日报》《榆林史志》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论100多篇。其中《陕北炕围子习俗浅探》(入选《世界学术文库·文化卷》)、《浅谈陕北酒文化习俗》(获榆林地区“酒文化”征文三等奖)。
1992年在《中国文物报》上推介《米脂姜氏庄院》《米脂常平仓》,渐被世人知晓。
1999年主编《米脂艾氏宗谱》1部,在第三届中华家谱展评堲文创产品交流大会上,荣获“中华好家谱”,最佳编修一等奖。
2004年11月编著《陕北艾氏宗族史略》,三秦出版社;2013年10月编著《中国米脂·千年古县》,陕西出版传媒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9年12月著《沃土灵秀——陕北文人历史探索》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著作3部。
2012年主持影印康熙、光绪、民国《米脂县志》3部。
2012年主编《米脂县组织史资料》(第四卷)陕西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荣获陕西省组织史编纂优秀奖,1部。
主编《米脂年鉴》10部。主编《米脂县医院志》《米脂县地名志》2部,《米脂县志》(1990—2015)1部。
主编《中国共产党米脂历史》(一、二卷)、《中国共产党米脂历史大事记》《无定河挽歌》《永远的丰碑——米脂党史人物、事件选介》等党史著作5部。《米脂词条》《米脂红色地标》等其他图书4部。
2016年总校《米脂县志校注》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三秦出版社出版1部。累计编纂图书30余部。

编辑:折洁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