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博的严峻考验 1、短暂的春天 依托明星和网红,微博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 不过这春天貌似有点短,而微博的财报也不是好看到无法fu吸。 如果将观察的时间拉长,我们会发现,虽然从2012年开始,微博的MAU是一直在增长的,单季度从未下滑过,但MAU增速从2017年一季度开始,就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下滑趋势,截至2019年三季度,微博MAU增速只有2%,几乎已经停滞不前了。 微博的DAU增速也在2016年一季度形成拐点,开始掉头向下,截至2019年三季度,DAU增速只有2%。再一次凸显了微博面临的困境:用户增长几近停滞。 反映用户粘性的DAU/MAU值也不太令人满意,从2014年开始就呈下降趋势。 一方面,微博赚的钱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微博的用户数据并不好看。 财务指标和用户指标表现不一致,很有可能说明:微博的营收扩大是建立在对存量流量进行变现的基础上,而非基于新增流量的变现上。 可以佐证上述结论的是ARPU(单用户价值),微博的ARPU在2012年只有0.01美元,也即一美分,到了2019年三季度就已达到0.83美元。在用户规模不怎么增加的情况下,能够扩大营收的直接办法就是提高单用户价值。 如此看来,微博的商业化之路没有想象中那么平坦。 事实上,微博正面临着来自各种层面的严峻挑战。 2、11.38亿,6小时:逐渐清晰的天花板 由于微博90%以上的MAU是来自移动端,因此,对微博而言,移动互联网红利的消失是当前最大的结构性威胁。 2019年7月23日,聚焦移动APP数据及移动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的研究机构QuestMobile,发布了《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半年大报告》。 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MAU从2019年2月份,就不再继续增长,甚至在2019年二季度,首次负增长近200万,也就是说,中国移动互联网月度活跃设备规模,阶段性触定11.38亿。 同时,用户平均每天花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已经达到358分钟,差不多有6个小时,这已经逼近人的生理极限,人总不可能一天到晚盯着手机看。 11.38亿,6小时,增量市场的边界逐渐明晰。 移动互联网已然步入枯水期,“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共赢时代变成了“相互伤害”的存量博弈时代。 因市场饱和或竞争加剧而导致的用户增速放缓,肯定不只微博一家。 腾讯财报显示,微信(含国际版)的MAU增速从2018年三季度开始,就一直维持在2%以下,就像大家感受的那样,微信已经变得非常成熟了,未来的增长空间十分有限。 而QQ的MAU早在2016年二季度就已经达到8.99亿的高点(是不是最高点不好说),此后便呈下降趋势,到2019年三季度仅为7.31亿,和峰值相比下降了19%。 陌生人社交领域的带头大哥陌陌,自打进入2019年其MAU就基本没什么增长了,增速连1%都不到。 总之,红利分食完毕,不要说社交行业,短视频、信息流、电商、搜索、O2O等所有的互联网细分领域,都会遭受考验,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二、短视频的异军突起 要说近几年谁是移动互联网最大的黑马和增量,那无疑是短视频了。 短视频是指视频长度显著短于传统视频,主要通过智能手机实现播放、拍摄、编辑,可实时分享和互动的新型视频形式。 短视频可以简单分为工具类短视频,如快剪辑、小影等短视频剪辑APP。 还有资讯类短视频,如梨视频等。 以及社区类短视频,如抖音、快手等。 与工具类和资讯类短视频相比,社区类短视频因为社交互动的属性,理论上拥有更强的用户粘性和更大的用户吸引力。 根据艾媒咨询的报告,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从2013年的0.38亿人暴增至2018年的5.01亿人,在绝对值增加的同时,增速也在上升,期间CAGR高达68%,整个赛道呈加速度、爆发式增长。 除了用户规模的增长,“魔性”短视频正在从其他对手那里抢夺用户注意力,持续吞噬用户的使用时长。 根据QuestMobile的报告,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移动互联网二级细分热门领域中,短视频的使用时长占比增长幅度最大,从2.0%增加至8.8%。而用户使用时间最长的即时通讯,其占比则从36%下滑至31.5%。 至于其他领域,使用时长不是在下降就是略微增长。可以说,短视频是存量时代难得的流量金矿。 有意思的是,短视频主要挤占的不是别人,而是即时通讯的使用时间。 中国最大的两款即时通讯产品,微信和QQ,都是腾讯旗下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头条系(抖音的拥有者)和腾讯之间搞得这么剑拔弩张的原因。 《QuestMobile2019年短视频行业半年度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短视频的风头依旧,尤其是在泛娱乐领域更是一枝独秀。短视频的月活已突破8个亿,同比增速达到32.3%。在线视频总体月活为9.64亿,同比增速只有2.4%。 照这种速度,短视频超过在线视频指日可待。 短视频月人均时长超过22小时,同比上涨8.6%,至于在线视频、在线阅读、手机游戏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他泛娱乐行业的时长,进一步被短视频侵蚀。 当前的短视频市场格局是“两超多强”:头条系和快手稳居第一梯队。 三、头条系与快手 具体来看,用户规模超过1亿的,只有快手(3.35亿)、抖音(5.05亿)、西瓜视频(1.69亿)、火山小视频(1.48亿)这四款APP。 而抖音、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均属头条系,三者的规模合计达到8.22亿。 在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方面,头条系和快手也是大幅领先同行。 短视频之所以能快速流行起来,盖因其具备三个特点。 首先是创作门槛低,小白用户不需要很专业的拍摄技巧和设备,也能够参与短视频的内容制作。 其次是互动性强,视频互动比图文互动更具视觉冲击力,感官刺激更强。 最后是碎片化,短视频的时长一般在5分钟以内,便于用户在碎片化时间进行消费、传播和分享视频内容。 业内目前流行一种看法,说一款短视频APP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另一款短视频APP,还包括长视频、游戏、直播、社交等,因为所有这些泛娱乐形式,都是在争夺用户时长(注意力),因此Ta们之间是互为竞争关系的。 也就是说,用户刷抖音、快手的时间多一点,玩王者荣耀的时间就会少一点;刷B站的时间多一点,刷朋友圈的时间就会少一点。 如果这种说法是成立的,那短视频的崛起必然会削弱微博的吸引力,直接冲击微博的营收支柱:广告业务。 按照QuestMobile的说法,短视频广告的增长率已经超过信息流广告的整体增长率,成为信息流广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头条系和快手,都还没有上市,尚不清楚Ta们的营收结构,但据一些券商估计,2019年抖音的广告收入至少在400亿人民币以上,快手的广告收入在100亿人民币以上。 而微博在2019年前三个季度的广告收入也才11.2亿美元(约77亿人民币)。 其实,对于短视频这种新兴媒介,微博早有布局。 四、微博的“挣扎”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风云君之前做过伏笔:2013、2014年,微博投资了一家公司,名叫一下科技,这家公司正是做短视频和直播的。 入股之后,微博便联合一下科技,推出短视频APP秒拍、直播APP一直播等。 由于微博强大的明星、网红资源和内容分发优势,这些产品起初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4年,得益于众多明星参与的“冰桶挑战”活动,秒拍迅速获得广泛使用。 2016年,微博联合秒拍,掀起全民“假人挑战”热潮,邓紫琪、江疏影等几十位明星纷纷参与,秒拍又一次赚足了眼球。 真正让秒拍成为爆款应用的,则是短视频网红的出现。2016年,一个自称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Papi酱,靠着神态夸张、语速超快的“上海话+英文”视频,在微博迅速蹿红,一时间圈粉无数。 接着,《男性生存法则》、《春节家里的亲戚》、《性别歧视》,Papi酱仿佛开了挂一样精准地踏着每一个节点顺风而起,直上云霄,不足半年,微博粉丝就破千万。 Papi酱在抖音上的人气也很高,但她却被人称为微博网红,原因就是她最早一直是在微博上的秒拍,更新自己的作品,并成功走红的。Papi酱火起来,主要依托的载体就是秒拍。 Papi酱的微博主页上,至今仍写着“微博原创视频博主”。 在看到各路素人,纷纷借助短视频工具疯狂吸粉,年轻人的娱乐方式也向视频观看聚拢,微博果断决定,进一步加码对短视频的投入。 2016年末,微博对一下科技又投资了1.2亿美元,加上之前已有的投资,前后累计达到1.9亿美元。 企查查的资料显示,微博从B轮开始,就不断参与对一下科技的投资。 2018年,微博更是以5千万美元,直接收购了一下科技旗下的一直播。 其中,绝大部分的钱,变成了无形资产和商誉。 《2017年第3季度中国短视频市场季度盘点分析》显示,秒拍以56.26%的用户渗透率排名行业第一,这是2017年以来,秒拍第三次全网用户渗透率季度盘点排名行业第一。 在MAU这个数据维度上,QuestMobile发布的《移动互联网2017春季报告》、《移动互联网夏季报告》、《移动互联网2017秋季大报告》三份报告中,秒拍也连续三次取得短视频行业第一的突出成绩。 那段时间,秒拍是短视频当之无愧的“行业之王”。不过,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微博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仅仅过了一年,形势就发生了巨变,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用户规模,主流视野中更多是头条系和快手。 《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作为曾经的老大,秒拍在2018年已经跌落到行业第三梯队,而第一、第二梯队已被头条系和快手霸占。 秒拍的用户渗透率也滑落至18%,远低于第一梯队的54.2%。 之前还名不见经传的抖音,其MAU在2018年末已超过4亿,稳居行业的头把交椅,而秒拍连前10名都没有进。 对于秒拍的快速衰落,风云君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不可否认,明星的推波助澜,使秒拍具备了爆款优势和冷启动能力,但微博一直强调自己是集文字、图片、短视频和直播等多种内容形式于一身的全媒体化平台。微博始终认为,“短视频只是图文内容的一种补充”。 从业务和营收角度看,微博入局短视频是为了丰富内容形式,增加点击量和广告库存。这和抖音、快手这种从源头上就把短视频当成主要的社区产品,有很大的差别:短视频是抖音、快手最主要的内容形式,而非图片和文字。 2018年3月,秒拍的流量有近6成是来自微博,自己的APP只贡献了6%的流量,这足以说明,秒拍的任务是辅佐微博,而不是发展独立的内容生态。 2018年7月,短视频行业遭遇“下架风波”,突如其来的整改,波及到了秒拍,却没有波及到抖音和快手。 QuestMobile的报告显示,下架期间绝大部分秒拍的用户流向了头条系和快手,这个事件无疑是秒拍失去领跑优势的重要外部因素。 自身定位也好,竞争对手也罢,亦或是外部的监管,总之,微博抓住了短视频风口,但还没飞多久,就摔了下来。 免责声明: 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
|
来自: 鹏城豫人 > 《独立评级与独立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