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巨匪白狼”,与20万北洋军对抗3年,结局如何?

 图说历史 2020-02-27

说起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绝大多数人都知道,那就是陈胜吴广起义;可要问最后一次农民起义是什么时候,很多人就要挠头了,因为历史书上压根没有啊。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一说这段历史——白朗起义。


“巨匪白狼”

清朝末年,在河南宝丰县有个叫白朗的年轻人,其人高瘦、腿长行快,因其名得绰号“白狼”。他年轻的时候在巡防营当过兵,枪法极好,虽然没啥文化,可是颇有胆识。后来在巡防营犯事,为了躲避惩罚潜逃回了家乡,聚拢一批绿林好汉,当起了山大王。

白朗为人仗义,性格豪爽,而且善于驭人,不少人投奔在他的麾下。但是,由于缺少枪支武器,他们一直未能干成大事。白朗也胆大,竟然带人将县长的儿子绑架了,勒索到手10杆快枪,从此以母猪峡为基地,四处“劫富济贫”。


民国初年,河南天灾不断,张镇芳又巧取豪夺,搞得河南饥民成群、哀鸿遍野。白朗四处活动,鼓励穷人造反,一时间乞丐、饥民、士兵纷纷归附于他,其他绿林部也主动合并,愿意听从他的指挥调遣。

1913年春,白朗麾下人马已有近3千人,他们聚则成军,散则成民,地方派兵多次围剿都以失败告终。相反,白朗的队伍神出鬼没,消息灵通,时不时地反咬地方团练一口。不过,此时的白朗军还是以经济斗争为主,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投身革命

二次革命爆发前,黄兴主动联系白朗,希望他能率配合革命党,一起讨伐袁世凯。白朗被革命精神所鼓舞,遂决定率军发动武装起义,配合革命军的讨袁战争。起义军所向披靡,连续攻克唐河、禹县等地,队伍也渐渐壮大。1913年冬,起义军已有上万人马。

二次革命爆发后,白朗率军南下势如破竹,连续攻占40余座城池。袁世凯惊慌失措,让段祺瑞指挥北洋军进行“围剿”,英国、俄国等国武官也出谋划策,企图消灭起义军。经过3年苦战,起义军在20余万北洋军的围剿下,最终起义失败。(下图:白朗兵败被杀,头颅悬挂于城墙之上的木笼之中)


失败原因

白朗起义军最终失败,客观原因是袁世凯的势力过于强大,但主观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缺少反封建纲领

辛亥革命在此之前爆发,但这次起义并未意识到反封建的重要性,打的一直是“劫富济贫”的口号,虽然能满足农民的微小利益,却未能夺取地主豪绅的土地,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这既影响了队伍的扩大,也无法在群众中扎根。

第二,战略上的失策

北洋政府加大兵力“围剿”后,起义军放弃了群众基础较好的豫、鄂、皖地区,作出了西进陕甘地区的战略决策。诚然,袁世凯加大“围剿”力度,确实给起义军带来了困难,但是豫、鄂、皖的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反袁力量,是陕甘地区不具有的。而陕甘地区本来就地瘠民贫,更加大了起义军的作战困难。从此,起义军由盛转衰。


第三,长期流动作战,没有根据地

起义军在豫、鄂、皖地区活动时,是具备建立革命根据地条件的,特别是大别山、伏牛山等地,都是易守难攻的好地方,而且当地民众十分拥护起义军。但是,白朗等领袖未意识到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总是带领队伍不断机动作战,既得不到休整和补给的机会,也没有安稳的后方基地,最终重蹈农民起义覆辙。


第四,重视攻城取物,忽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面对围追堵截,只有不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改变战略上的被动地位。白朗起义军虽然作战勇敢,却未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据统计,起义军共攻占城池40余座,以及无数乡镇、关隘,但歼敌百人以上的战斗只有十余次。敌人的有生力量一直没被消灭,被围追堵截的被动地位自然无法改变。

第五,部队缺乏战斗力

白朗虽然一直强调纪律,不要侵害百姓的利益,但队伍内部却缺乏组织纪律。队伍长期作战,却一直未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没有向正规军转化。同时,农民那种目光短浅的政治眼光、宗派观念、自由散漫,都是白朗无力改变的。


小结

白朗起义军既讨袁也反帝,反映了贫苦大众的要求,又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因此得到广泛的拥护。在作战过程中,起义军也是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同时,根据敌众我寡的特点,灵活地进行机动作战,使敌人的围追堵截一再落空,并疲于奔命。可是,跟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军一样,白朗起义军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导致自动解体,落得个被敌人消灭的惨痛结局,实在是令人遗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