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守银 | 简论两汉隶书的发展演变及其艺术影响

 朝歌淇水悠悠 2020-02-27

汉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承启秦帝国而建,汉帝国在文治武功上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政治领域汉武帝借助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思想文化并没有被限制住,没有被僵化的儒术所局限。

相反,为摆脱这一精神上的桎梏,在思想、文化、艺术等领域,都有大变革、大创新、大发展,尤其是汉代的文学艺术可谓“波澜壮阔,群星璀璨”,无论是太史公的史传文学和汉代大赋,还是茂陵石刻、汉画石刻、简书帛画、汉碑汉印,甚至汉代草书,都可以说承前启后,独步千载。

而汉代隶书,就是汉代艺术王国里的一颗明珠,影响深远而流长。本文试从汉隶的渊源与流变等方面对汉隶之书法艺术特点作初步的探讨。


一、汉隶的发展渊源

隶书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第二大书体,源远流长,自古一直延续到今世, 纵贯了先秦、秦、汉、魏晋六朝,自汉代隶书盛行后,就逐渐取代了篆书。从字体演进史看,它是从篆书变体而来,而后又演变出楷书更为规整的书体,隶书这一书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字形体和书法演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隶书笔法上方笔和圆笔并用,同时还有逆锋、藏锋和回锋,行笔上则是兼有中锋、偏锋,隶书最典型、特色的笔法,就是有波势和挑法,所以常说隶书是“蚕头雁尾”。

关于隶书起源的时间,长期以来说法较多,历史上先后有以下观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认为:“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解释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事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佐书,曰隶字。”又云:“隶书者,篆之捷也。”《唐六典》云:“五曰隶书,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唐代张怀瓘《书断》提出:“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 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此外,宋刻《大观帖》中还收录有程邈书作《秦御史程邈书》,也备一说。


从考古实物论证角度看,考察近十多年来不断出土的简、牍,足可以说明隶书绝不可能为个人所创。如1980年四川省出土的青川木牍,牍上三行墨书定为公元前309年(战国后期秦武王二年)的手迹。《青川木牍》的书写时间比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早88年,它被视为年代最早的古隶标本。《青川木牍》上的书体,与以前及当时钟鼎上所铸金文相比较,有许多差别。其特点是:减少盘曲,化繁为简,圆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而 为正方或扁形;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是竹简书写章法形式的发展。

用笔的动势和笔迹清晰地表现出起止时回锋和出锋的变化,向右方向的末笔已显露波挑之势,横势强烈。作为大篆快写趋向隶书的过渡期作品,青川木牍还夹杂着许多篆体字,显示了与其隶变母体(同时代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续性。木牍简率的用笔意识和参差不齐的天然美感与金文所具有的严整、匀衡对称、凝重等美感已大相径庭,展示了与金文审美系统完全不同的书法语言和审美模式。

可以推断,该书体应当属于初起的隶书,这种书体,虽然结构上还是篆书,但已经含有较多的隶书笔意,且笔画带草。再如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始皇时期竹简上的“秦隶”(又叫“古隶”),该简上的字体与四川青川木牍上的字迹也很近似。另外,从湖北云梦睡虎地、湖南长沙马王堆等地的秦汉简帛书和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简书也有篆书(草篆)到隶书这一过程的痕迹。


实际上隶书是在篆书的母体中逐渐发育成长起来的,这一从篆而隶的过程就是隶变,它是一个很长时期的过程,可以判断基本上是发端于秦以前,而直至东汉才完成。在这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形态的书法艺术,如《里耶秦简》就是秦始皇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持续十多年的文书档案,它就是隶变书法的杰出成果。

因此,隶书应该源于先秦战国时期,从大篆字体的母体中逐渐发展变化而出。至秦代,大篆逐渐演变为小篆,在这一期间,也对战国时初创的隶书(古隶)作进一步整理,从而发展成了“秦隶”,也即是如青川木牍上书体。

隶书的产生至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绝不可能于旦夕间而生成。上推至商代,从殷墟甲骨文、金文一直发展到小篆,那一时期还是以篆书为主体,也就是说,殷、周、秦三代,还是属于篆书的时代。而自秦末至汉代,隶书则逐渐成为汉代流行的标准字体。


二、汉隶对后世书法的艺术影响

隶书被书家称为今体之祖,隶书之后,草书、行书、楷书均源自隶书而出。潘伯鹰先生认为,草书和楷书在形体上由隶书衍进,技法上更是隶书的各种变化。大致上看,是隶书将篆书的圆笔变为方笔,将篆书的曲线变为直线,将其长形结构变为扁形结构,同时,化繁复的笔画为简洁的笔画,从而构建了以横势为主、兼具纵势,空间布局开合响应,并以此生发出的笔墨意趣而成为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一脉相承至今。这是汉代隶书对后世书法的艺术影响之关键所在。

胡小石先生在《书艺略论》中说:“隶书既成,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则为八分。”这句话既解释了八分,又概括了汉隶的主要特点,左舒右展,分张外拓。汉隶的艺术特色是什么,一般书论家都是用模糊的词语来描述。但实际上,汉隶确实是无法用某几个固定的概念性词语来形容的。

每一汉碑,自具神韵,风格异趣。如《史晨》工整精细,《曹全》飘逸秀美,《张迁》苍劲高古,《石门》雄奇恣肆,《好大王》拙而意趣,而参照之今世出土的和汉代简牍,更是另有一种自然浑厚的笔墨之美。

隶书的典型特征,是字形以扁为主、笔势左挑右拨、体势左右背分,这种字法规范的隶书也就是八分书体。隶书被广泛刻于碑碣、石阙、石经以及摩崖等载体之上,从而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汉隶艺术宝库。准确把握每一种隶书的艺术特色,对我们今人来讲,才能在学习汉隶上找到诀窍。


书法是线的艺术,因此,从线条这一最基本的艺术载体来看,正因为汉隶极大地丰富了多种笔法,进而扩充了线的艺术语汇,才会对后世的气象万千的书法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禁经》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瑗)、张(芝)、锺(繇)、王(羲之)传授为用,该于万字而为墨道之最。”

隶书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概而言之有三,一是丰富的笔法。二是深厚的气象气势,清人姚孟起在《字学忆参》中论书写隶书要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的气象。三是书墨意趣。唐代张旭的草书是狂草,他实际上是借古开今,引先秦两汉篆隶书的用笔入草,这样,张旭的草书与王羲之的面貌就不同了。颜真卿学张旭,于是又引篆入行,再引篆隶入楷,就有了他的楷书,它跟“二王”时期的楷书又完全不一样了。


三、汉隶出现在书法艺术史上重要意义

书法史上的隶书出现、发展及定型,即隶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性转折,汉隶书体在书法史实际上就是一个关键支点,它是从书法艺术的不自觉到自觉的一次质的飞跃。

其一,它由篆书转向了隶书,使文字状物描摹的再现阶段完全结束。由形而下迈向形而上,并为魏晋真书出现奠定了基础,汉字书体演变的形式已基本完成。

其二,汉代隶书的形态丰富,变化万端。汉代隶书似应包括滥觞于西汉的石刻、简牍、帛书,东汉的碑刻、砖瓦镜铭,不同的功能呼唤着书家主体控制下的不同书体,除了汉碑及砖瓦镜铭的大部分隶书直承周秦金文以外,多数汉简隶书似乎在稳定的书体上稍作停留,便开始向真书和草书迈进。故而从汉隶中也可看出,汉人的美学追求,既博大雄强,又多彩纷呈。


其三,无论是灿若群星的汉代书迹,还是留存至今的汉代文献,随着书体流变已基本完成。书法在其文字的交际功能以外,作为艺术的书法,已经完全成熟,或者说书法已形成自身的美学体系,这在蔡邕、扬雄、杜度、崔瑗及赵壹等人的著述中已经非常清楚,这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书法线条自身通过疾徐、浓淡、方圆、干湿、欹正等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二是书法点线同自然万物的关系;三是书法线条同书家主体的关系,即“书为心画”,这正如前文所云,其审美也从再现上升为表现,汉后论书者,不过为之稍作阐释而已矣。
友情提醒
疫情未期间请大家勿去人多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空闲的时候就宅在家里写写字、喝喝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