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美学要义(摘编) | Hugo Riemann

 珍爱之阁 2020-02-28

up主按:原文过于冗杂艰深晦涩难懂,在此我尚且对该文精华之处作摘编,尽管这种做法本身也会损失一部分可读性,但语段之精彩足以弥补此缺陷。enjoy your reading~~~

编者按:里曼于1916年发表了论文《关于乐音想象论的一些看法》。我们似可在此文中找到他最后对自己音乐观的表述。在该文中,他还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客体化的、亦即是客观的、能传达、能描述、能模仿音响之外内容的音乐;一类是与此对立的“绝对”音乐。与布索尼等人一样,里曼也钟情于后者,他把这类音乐称作“绝对”音乐,同时也称作“主体化”音乐。他把这类音乐看作源出自倾诉本能的东西,当然,他很少强调这类音乐的艺术自在性(Selbstgenugsamkeit)的因素,更多的是强调这类音乐在直接传达着作曲家的心灵,是作曲家心灵的一种表现;与此相对的是那种源于模仿本能的、客体化的音乐,它要表现精神的或自然的内容。

欣赏音乐的审美享受并不在于探寻声音鸣响的原因及其各种变化的原因、而在于愉快地、连续不断地追随因鸣响的声音而引起的各种心灵感觉,在于全身心地投入到由鸣响的声音所激发的抽象的情感之中,

因此,我敢断言,我们所能感受到的、能与我们产生共鸣的乐音运动,也就是我们能很好地理解的、人类精神状态及其活动过程的种种表现;我还敢断言,在对它们的密切关注和共同体验中,一定能弄清情感的升华和类别,而我们借助对情感所作的纯粹反思是无法更深入地研究它们的。 换言之,音乐不仅要打破所有的哲理,而且显然能够以一种了不起的方式,以丰富和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亦即敦促那些较少激情澎湃、也较少温柔细腻地感受情感的心灵,去共同体验那些富有才华的艺术家们的丰富的情感生活)

尽管所有音乐,尤其是优秀的音乐,都源于作曲家从现实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种种心情,如幸福和不幸、满足和失望等,但是艺术的精妙之处恰恰在于:作品能激励作曲家,而且当音乐流露着作曲家深受折磨的苦恼时,作曲家因赋予了作品以美的形式而得到安慰(就像一帖清凉芳香的膏药使他神清气爽)。 作曲家甚至失去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他的创作就源于现实生活),他的情绪也因其注入了音乐作品的形式之中而泛化了。 

一部艺术作品能对听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美的形式;这种美的形式并不是对所有人都能产生同样的作用,因为它需要听者的理解和全神贯注,需要听者的全身心的投入。

正如瓦格纳所说:“耳朵具有无限的可培养性”,这种可培养性是一种随着训练而不断提高的、能够去理解和把握乐音关系的能力。 从未听过音乐或很少听音乐的人,只能欣赏最简单的和声变化和旋律变化,或只能欣赏最简单的、一目了然的主题性段落,或只能欣赏最简单的、一听便知的节奏。 对于巴赫、舒曼、瓦格纳和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他们便觉得太深奥、太复杂了。

●消极听赏和积极听赏

所以,这也不完全是老生常谈,也就是说用上千言万语、再苦口婆心也难以说服那些自称为「业余音乐爱好者」的听者去喜欢上述作曲家的作品。 我一再强调,要理解那些结构复杂、规模恢宏的音乐作品就需要训练和良好的愿望。 在听赏音乐时,不要把乐曲切划为一系列松散地拼接而成的零散印象,而更应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法,让那些单独的片断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和互相提升,这样就不仅能把握乐曲的各个片断,而且也能有意识地去探究其间的关联,也就是说,听赏音乐一定需要记忆力和综合的心理活动。 换言之,凡要听赏具有较高形式的音乐作品时,那种专注于印象的被动听赏方法是行不通的,而必须要参与工作。 这并不是说,听赏较高等级的音乐作品好像必须要有专业的技巧方面的知识。其实,听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美并不比欣赏科隆大教堂的美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当然,通过听赏简单的音乐作品来进行练习和预备性的训练却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只要观察一下下述现象,就会很容易相信上述观点:那些根本没有从事过音乐活动的人,他们也许连乐谱都不识,但他们都听过大量作品。,这样,他们就能对一些新的音乐作品做出切中要害的评价。 而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家却只知道技术细节方面的名词和概念,但是音乐作品的核心并不是以这些细节为基础的。 而那些只通过听赏音乐作品培养起来的“非音乐家”,却并不把这些细节看作是曲式的各个部分,而是从它们与整体内容的关系这一角度来看待它们的。一个驻足科隆大教堂前面并非建筑师的观赏者,就比一个聆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而不是专业音乐家的欣赏者具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前者面对大教堂,他可以让这一建筑对自己的想象力产生影响,而且想让它影响自已多久就可以有多久。他可以首先去理解建筑的整体,接着才逐渐去理解它的各个细部;他可以先从整体上去把握建筑的对称性,然后才逐渐过渡到把握各个细部的对称性。 而对音乐欣赏者而言,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乐音形象在他耳边一闪而过。 如果他未能立即把握住这一乐音形象,他就再也无法拿它与后来的乐音形象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后来出现的乐音了。 所以一切全在于敏锐地把握最细小的形象及其相互关系,亦即最敏锐地理解最细小的对称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