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五运六气三

 健康家园818385 2020-02-28
原文地址:五运六气三作者:横琴待月
陆懋修的推算

晚清有一位名医,叫陆懋修(公元1818-1886年),儒医兼通,精于临证,在当时极有影响。他说“欲明前人治法之非偏,必先明六气司天之为病”。依据此理,他将公元前2697年(黄帝八年)作为第一甲子的起始,推算至1864年,第76甲子。以人们所熟悉的有影响的古来医家为例,探索六气变化与医家流派的相关性,得出“湿寒、寒湿之运,则以温散温补为治者,非偏矣”,“风火、火风、燥火、火燥之运,则以凉泻清滋为治者,非偏矣”(见表三:六气变化与医家流派的相关性)。

表三:六气变化与医家流派的相关性

甲子
主客气
公元纪年
用药特点
第49甲子
厥阴风木
少阳相火
184-213
214-243
张仲景以桂枝、麻黄之温,治中风、伤寒之病,用寒凉之青龙白虎汤治温热、湿温之病。时人习用乌、附辛热,为治多误。
第65甲子
阳明燥金
少阴君火
1144-1173
1174-1203
刘守真,燥火用事,亦宜于凉。
第66甲子
太阳寒水
太阴湿土
1204-1233
1234-1263
李东垣,寒湿用事,故宜于温。
第68甲子
少阴君火
阳明燥金
1324-1353
1354-1383
朱丹溪,火燥用事,故宜于清。
第72甲子
太阳寒水
太阴湿土
1564-1593
1594-1623
张介宾,寒湿用事,专主温补。
第73甲子
厥阴风木
少阳相火
1624-1653
1654-1683
吴又可,风火用事,温热暑疫,多用寒凉。
第74甲子
少阴君火
阳明燥金
1684-1713
1714-1743
火燥用事,相延用寒凉。
第75甲子
太阴湿土
太阳寒水
1744-1773
1774-1803
循故辙施治多乖。湿寒用事,王朴庄以温散温补见长。
第76甲子
少阳相火
厥阴风木
1804-1833
1834-1863
火风、燥火用事,霍乱盛行,尽为热证,陆懋修独以石膏、芩、连,清而愈之,或以凉水调胆矾,吐而愈之。
第77甲子
阳明燥金
少阴君火
1864-1893
1894-1923

依据陆懋修《六气大司天上下篇》

中医门派很多,但主要分为寒凉派和温热派,只有当它们疗效十分明显时,才有可能为人们所认可,成为当时的名医名派。而探究其内在原因,则是陆懋修所总结出来的,与当时的气运变化相应。中医历来主张因人、因时、因地施治,孙思邈所说“不通易不可为大医”,都是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应用。

再让时间验证一下

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疫病。虽然史书的记载不尽完整,但只要是比较严重的疫情,总会找到些蛛丝马迹。

在这次“甲流”发生后,李维贤先生(中医主任医师,原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基础所副所长)从大量史籍中,查找己丑年的疫情,居然被他抓住了规律性的现象,请看下表(表四:己丑年史载发病疫情表)

表四:己丑年史载发病疫情表

公元
朝代纪年
干支
出处
269年
西晋武帝
五年
己丑
大疫
见《疫症集说》卷一
869年
唐懿宗
五年
己丑
宣、歙、两浙疫
见《唐书》卷三十六《五行志》
1049年
宋皇祐
元年
己丑
河北疫,遣使颁药
见《续资治通鉴》卷五十
1109年
宋大观
三年
己丑
江东疫
见《宋史》卷六十二
1589年
明万历
十七年
己丑
时疫盛行
见《伤暑全书》卷下附刻《疫证治案》
1709年
清康熙
四十八年
己丑
二月湖州大疫;四月桐乡、象山、高淳大疫;五月太湖大疫,青州疫;六月潜山、南陵、铜山、无为、东流、当涂、芜州大疫;十月江南大疫。
见《清史稿》卷四十《灾异志》
1769年
清乾隆
三十四年
己丑
娄县疹症大行
见怀抱奇《医彻》卷一《发疹类》;兼见沈又彭《伤寒论读》原书凡例
1889年
清道光
九年
己丑
邗上喉患盛行
见张振鋆《痧喉正义》江曲春序

从此表看,病毒病菌竟然如此听话,不是听我们人类的话,而是听从大自然的摆布。疫病与年运竟然有这么强的相关性。

可惜的是,当时的记载太过粗略,没有发病月份的标注。我们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依气运规律推算,发病应多在二之气。中医常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当冬天不冷,阳气不能内收,藏而不能化精,则必成内热郁积,遇到二之气的少阴君火,使内热难以发散,内热遇外寒或内热夹湿,则很容易感冒。

我们的再推算

陆懋修的推算,揭示了气运变化与中医医家流派的相关性,“补泻温凉,各随其运”,进一步证实了中医的天人相应的理论。对于《黄帝内经》所说“必先岁气,毋伐天和”,陆懋修指出“此但就逐年之岁气言之,而六十年之岁气不可不讲也”。

按照这个规律,我们继续下推:

表五:78-81甲子气运表

甲子
主客气
公元纪年
气候特点
第78甲子
太阳寒水
太阴湿土
1924-1953
1954-1983
寒湿
第79甲子
厥阴风木
少阳相火
1984-2013
2014-2043
风火
第80甲子
少阴君火
阳明燥金
2044-2073
2074-2103
火燥
第81甲子
太阴湿土
太阳寒水
2104-2133
2134-2163
湿寒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正处在风火之第79甲子。现在40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小时候一到冬天天气很冷,都需要穿棉裤、棉鞋,戴棉帽,有不少人手、脚、耳朵屡犯冻疮。而从1984年之后,据气象观测记载,至2008年之前,已经出现了16个暖冬,这又恰与我们推列的气运的变化规律相符。请看下表:

表六:1984-2013年30年气运表

甲子纪年
公元纪年
司天之气
在泉之气
气候特点
甲子
庚午
丙子
壬午
戊子
*1984
*1990
*1996
*2002
2008
少阴君火
阳明燥金
火燥
乙丑
辛未
丁丑
癸未
巳丑
1985
1991
1997
2003
2009
太阴湿土
太阳寒水
湿寒
丙寅
壬申
戊寅
甲申
庚寅
*1986
*1992
*1998
*2004
2010
少阳相火
厥阴风木
火风
丁卯
癸酉
己卯
乙酉
辛卯
*1987
*1993
*1999
*2005
2011
阳明燥金
少阴君火
燥火
戊辰
甲戌
庚辰
丙戌
壬辰
1988
1994
2000
2006
2012
太阳寒水
太阴湿土
寒湿
己巳
乙亥
辛巳
丁亥
癸巳
*1989
*1995
*2001
*2007
2013
厥阴风木
少阳相火
风火

以*标明的年份应是1984—2007年间出现暖冬的年份

当今的中医,虽然真正有功底的已存世不多,但仍可见寒凉派与温热派两派并存。正因我们这代人的年岁跨了两个不同的甲子,1984年以前为寒湿气运,则温热派多良效,之后为风火气运,与当年张仲景所处年代的气运相似,则又能以寒凉派胜出(见表三、表五)。

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而辨证施治,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正是中医的高明之处,正是我们的老祖宗的高明之处。“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不考虑年运的变化,不从大处着眼,抓不住气运变化的大参数,只去抠脚趾头,又怎么能看好病呢?
大气变暖与淡水危机

从1984年到2013年,30年中将出现20个暖冬(至2007年已经出现了16个)。而且根据表五所推,这30年属于第79甲子的前30年,当以厥阴风木为主,气候虽会变热,但由于风具有“善行而数变”之性,其间还会出现偏冷的现象。

而其后30年,即从2014年到2043年,即第79甲子的后30年,则属于少阳相火当令,应该比前30年更热,现在人们所说的大气变暖将会更加突出。就是说现在还没热到头呢,至少要到2044年以后才有可能开始降温。

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是,在第79甲子大气变暖之后的第80甲子,进入火燥当令,在热之上又加干燥少雨,恐怕将出现比较严重的淡水危机,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危机。

与其现在花大力气去防止大气变暖,不如赶快为解决淡水而未雨绸缪。改变大气变暖不是人力可为,而解决淡水缺少却是人必当为,舍当为不为而取不可为强为,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气运的叠加

陆懋修依60年一个“甲子”的准周期,“扩而大之”,以6个60年,即360年为一大运;以6个600年即3600年为一大周。并“从厥阴风木运始”进行推算。

依此推算,从1984年起进入第14大运,至2343年前,这360年就是少阴君火和阳明燥金当令,属火燥大运。从公元904年至4503年,这3600年为第2大周,亦属火燥大周。可见,我们今天正是在火燥叠加的气运之中,气候变暖大势所趋。

只不过周期越长、越大,与某一年的相关性越小,影响力越弱。但这类叠加的推算却可以作为长期趋势的参考,或许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意义,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探索大自然规律的新的启示。

综合归纳、推理演绎、取类比象是我们祖先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与西方的统计演算、数理分析、精密实验一道,共同诠释着人类面对的各种事物。与西方相比,我们似乎少了一些精确性,但更多了系统性、完整性和变化性,从这个角度上评价,其科学性不容置疑。
谁是大气变暖的罪魁祸首

谁是大气变暖的罪魁祸首?许多人认为是人类自己,是人类无止境地开发、索取、享用的结果。人类真的该承担罪责吗?

前些时候,有新闻报道,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现了一个经考证为汉代以前的码头,说明这沙漠曾有过广阔的水域。我们至今未见到人类曾在这里有过大规模开发的记载,那么这片土地何以变成了沙漠,码头何以埋在了沙丘之下?恐怕谁也无法将之归罪于人类。

在世界各地,几乎年年都有森林大火发生,20多年前的兴安岭大火、前年的希腊大火、这两年的美国加州大火,哪一场大火不是在增温?哪一场大火不是在排放二氧化碳?我们却没有见到周边地区气温升高的报道,如果说它们烤化了北冰洋的冰川,恐怕更不会有人相信。这些大火与几千个发电厂或数万辆汽车的排放相比,该得出什么结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