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五大天团”进驻公卫ICU,首例危重症患者顺利出院!

 板桥胡同37号 2020-02-28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老人再三对医护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现在最想见的人是我的孙子,他今年一岁多,非常可爱。”2月25日上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A1病房大楼门口,一位即将出院的68岁老人激动地对大家说到。

2月25日,上海市新增7名治愈出院患者。其中,包括一名68岁的危重症患者。/ 医学界

当天,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又有7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这7名患者经医护人员精心诊治和护理、专家组评估,认为符合相关出院标准。而上面提及的这位老人,身份有些“特殊”。因为这位68岁的老人是上海市首例出院的危重症患者。

01

“从死神手里抢救过来”

“感谢上海市委市政府,感谢上海公卫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他们把我从死神手里抢救过来。”

这位危重症患者名叫杨罡,今年68岁,到今年8月份,他就满69岁了。面对着记者的镜头,他再三地表达了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与敬佩。

上海市首例危重症出院患者 杨罡 / 医学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政府为所有患者免费治疗,首先消除了大家经济上的后顾之忧。此外,疫情发生后,政府和医疗组专家及时启动预案,采取措施,为患者们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更让老人深受感动的是,上海公卫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积极配合专家组实施治疗方案,在对患者的整个抢救过程中尽心尽力。

说到这,老人拉起了袖管向大家展示干净的手臂,并强调:“医护人员把我们照顾得很好,一个多月来,我身上一点儿褥疮都没有长。”

截至2月24日24时,上海市已发现确诊病例335例。截至25日上午10时,已有268例治愈出院。出院率已达80%。

老人是武汉人,和老伴一家长期生活在上海,给儿子媳妇做饭带孙子。元旦前,老人确定过年不回武汉了,便元旦前回去了一趟,顺便置办了一些特色年货返回上海。

“12月29号回去,元月9号回来,大概10天时间,我回去做香肠的,用老家的猪肉做特别好吃……等到差不多晾干才回来。”老人表示,要不是待那么久,可能也不会染上这个病。

1月9日,老人从武汉回来后,连续咳嗽发烧10天,且病情不断加重。1月23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转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接受治疗。此前,老人曾于1月14日前往仁济医院就诊。

进入公卫中心后,老人就不省人事,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约14天。他再三表示,在公卫中心的这一个多月里,幸好有医护人员和专家组无微不至的照护,感谢他们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

据老人介绍,他的老伴也感染了新冠肺炎,好在只是轻症,十多天前已经出院了。另外,老人表示,也已经给老家打去过电话确认过,武汉家中并没有人被确诊患上新冠肺炎。

出院后,老人将先到指定隔离点隔离14天再回家。一想到回家就可以看到孙子了,老人十分开心,“我现在最想见的人是我的孙子,他今年一岁多,非常可爱,想赶紧回去给他们做饭吃。”

02

病人情况较复杂

“老人刚进来的时候情况确实是比较差的。”据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胡必杰介绍,老人原来就是慢阻肺患者,还有乙肝、丙肝等病症,病情十分复杂。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胡必杰 / 医学界

老人刚入院时,血压很低,免疫功能极差。专家组第一时间给他用了升压药,同时积极地开展针对呼吸的相关治疗。

病人的白细胞计数很高,数值达到21000,这跟之前的大部分新冠病毒的情况有所不同。胡必杰介绍,这其实是两种感染的合并。一种是普通的细菌感染,另外就是新冠病毒的感染。

另外,病人住院时血浆内的白蛋白很低,只有25克。“所以,当时病人的几个相关指标就可以表明,病人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

上海专家组还发现一个评估重症的重要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4”。胡必杰介绍,除了高龄、有基础疾病外,这是评估、预测病情转向重症、危重症的重要指标。

老人的这项指标数值很低,只有91。如果T淋巴细胞亚群CD4低于200,就意味着患者免疫功能较差,很容易引发各种感染。

所以,老人入院后,除了实施常规的新冠肺炎患者的积极治疗外,医生们对老人也实施了多种抗感染治疗。

“这也是为什么先后给予了老人碳青霉烯类药物、莫西沙星氟喹诺酮类药物等4种抗细菌和真菌药物治疗的原因。”胡必杰表示,对其他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都严格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此外,专家组成员一直严密监测老人病情的状况。每天上午下午,专家们都会集中讨论老先生的病情,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施以最科学、最细致的治疗。

03

首例危重症出院意味着什么?

目前,在上海公卫中心还有9例危重症患者。胡必杰指出,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早期评估,采取积极广泛的治疗措施,阻止普通型转为重症,重症向危重症转化,是上海新冠肺炎的诊疗特色。

此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的患者包含了多例重症。68岁老人是上海市首例危重症出院的患者。这也意味着上海医疗专家组对重症和危重症的患者都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措施。

胡必杰表示,危重症出院患者的康复,鼓舞了医护人员士气,增强了全体民众抗击疫情的信心。

目前,在上海公卫中心有“五大天团”进驻ICU,除了胡必杰教授以外,还有华山医院张文宏主任、瑞金医院毛恩强教授、中山医院朱蕾教授等。他们将集中优势的兵力给予病人最好的、最细心的、最科学的照护。

胡必杰介绍,虽然目前没有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但是,从现有的抗病毒药物中,上海专家们已经筛选出几种有一定效果的药物。

包括国家卫健委在诊疗方案中推荐磷酸氯喹,上海市用的是羟基氯喹。此外,还有广谱抗病毒药物阿比多尔等。

他指出,在治疗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中,上海重症医学专家发挥了重要作用,生命支持、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凝血机制的障碍都是需要关注的内容。

胡必杰也表示,在对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是非常大的。但是,经过前阶段的经验积累,不断调整方案后,普通型转成重症、重症转成危重症的比例会越来越低。

本文首发:医学界呼吸频道

本文作者:杨丹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