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期间:你可以用这5种思维,拉开与同龄人的差距!

 yxzxyz15 2020-02-28


疫情期间,除了勤奋,我觉得还有这5种思维,才是拉开与同龄人差距的关键因素。 

坚持一个领域

眼光放长远一点

坚持一个领域,成体系地只做一件事,是必要的。

我之前就说过,有些朋友就看我的公号,干货聚留地,比如:如曾国藩,王阳明,明朝那些事儿,这些都是几句话,东取片鳞,西取半爪,不成体系!

很多朋友都向我要完整版的电子书,我想这样才是知识体系,才是完整的看书,才能真正的消化吸收,才是真正的看书,因为在这个世界,所有成就,都源于成体系地从事、学习某一个细分领域。

甚至有些人,看抖音讲解书,还有在微博上,别人授课,看着挺带劲的,诚然很多事物都很有趣,都很有吸引力。

现在的信息是七零八碎,所以人们往往很难只专注于某一个细分的事物当中,而往往是今天对这个有兴趣,明天对那个有兴趣。往往啥都干不成,啥都学不到。

一个人若要有所积累,有结果,有成长,必须在一个领域,一件事上持续输出2—3年,今天干这明天干那个肯定不行。 

任何一个领域,深入进去,哪怕你一开始只是一个新手,时间的磨砺,也可以堆出一个“天才”。

格拉德威尔在畅销书《异类》中告诉人们: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训练,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作者有力地驳斥了「天生才华」的理论,没有人可以不经过高强度和广泛的刻意练习,便培养出杰出的能力。而且,有效的训练时间,有效的刻意练习,远比智商更重要。

在这里我推荐大家读读《刻意练习》这本书,加我微信获取电子版!

杰出不是一种天赋, 

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技巧! 

迄今发现的强大学习法, 

成为任何领域杰出人物的黄金法则!

关于刻意练习,被误读最久的一个概念是“一万小时定律”。事实上,想把自己变成高手,光知道“一万小时”毫无意义,因为真正的关键根本不在训练时间,而是训练的方法。

我想讲一个村上的故事:

村上在30岁之前是一个小酒馆的老板。30岁之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特质」,关掉店铺开始写作和长跑,整整坚持了三十多年,跑过高山大河,写就名篇和随笔,到现在依然笔耕不辍。

为什么要跑步,村上是这么说的:

要每天五六个小时枯坐在书桌前,孑然一人面对着电脑显示屏(当然,就算是坐在柑橘箱前,面对着四百字一页的稿纸也无所谓),集中心力,搭建起一个个故事,那需要非同寻常的体力。年轻时还不算太困难。二三十岁的时期,体内充盈着生命力,就算苛酷地驱使肉体,它也不会发出怨言。一有需要,专注力也能简单地招之即来,还可以维持在高水平。

然而遗憾得很,随着中年时代的到来,体力会渐渐衰落,爆发力逐渐下降,持续力也逐步减退。肌肉退化,多余的赘肉却越来越多。为了弥补这种减退,为了维持体力,就需要持续不断地作出人为的努力。

这种努力就是长跑。不过归根到底,还是村上在跑步这个领域拥有坚持的能力罢了。

在这里我推荐大家读读村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

加我微信获取电子版!


村上春树说:“每天跑步对我来说好比生命线,不能说忙就跑开不管,或者停下来不跑了。忙就中断跑步的话,我一辈子都无法跑步了。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我们只能将那“一丝半点的理由”一个个慎之又慎地不断打磨,见缝插针,得空就孜孜不倦地打磨他们。'


(1983年在希腊马拉松市马拉松比赛中)

村上春树在书的最后,写道:“假如有我的墓志铭,而且上面的名字可自己选择,我愿意它是这么写的:

村上春树

  作家(兼跑者)

 1949—20xx

   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后


  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 奥维德

任何投入都是回报后置,你始终要相信,春天播种,秋天才能收获。

到时候就是习惯了,你可能和村上一样说:

我能够坚持跑二十年,恐怕还是因为跑步合乎我的性情,至少不那么痛苦。

 专注重要的事不陷入无限的琐事中

“若同时追两支兔子……你一只也抓不到。”

                              ——俄罗斯言语

工作中,少不了繁杂琐碎的事,如果你只陷入其中,花大把时间去做,到头来发现自己忙了一整天,却感觉什么收获都没有。 

而能够快速成长的人,都极其注重效率,懂得合理安排时间。上班时间完成工作,少加班或不加班。 

比如有个很著名的安排任务的四象限法则,把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分成四类: 

1、紧急且重要 

2、紧急不重要 

3、不紧急但重要 

4、不紧急也不重要 

最先要搞定的是紧急且重要,其次是紧急不重要,再是不紧急但重要。而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干脆直接放弃,如果被这些小事缠住,我们只会陷入碌碌无为之中。 

庸碌与忙碌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云泥之别。 

所以有的人看起来很忙,但却没有什么成就,这就是同龄人拉开差距的第二点。 

生活的烦心事,不可避免。不要因为烦躁就陷入无限焦虑的情绪里,情绪非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糟糕的日子更糟心。

不抱怨

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1959年,大庆油田刚被发现时,王进喜带着1205钻井队从西北赶过来。

一到大庆,王进喜就发现这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住也是个大问题。如果王进喜这时放弃,那就没有后来的铁人。

他却没有放弃。

他还留下这些名言,

“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正是因为这种解决问题的态度,让王进喜成为石油工人的榜样和百年中国十大人物。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深以为然:“如果生活抛给你一个柠檬,你可以把它榨成汁,然后再加点糖。”

作为一个成熟的人,必须明白一个道理,请你不是来发现问题的,而是解决问题。

真正优秀的人不是抱怨问题的人,而是解决问题的人。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独立思考

信息泛滥时代,独立思考是一种稀缺的能力!

最近总有朋友问我,明明很多信息就摆在眼前,但自己就看不出其中的奥秘。或者看别人分析问题,觉得头头是道,但轮到自己,就什么都说不出来,只能拾人牙慧。这背后有什么深层次原因?

独立思考,可不是指一个人独自思考,就算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了。它有一套完整的科学方法论。

马云有今天的成就,他认为懂英文对他帮助很大。 他说:

十一二岁时通过当外国游客的免费导游自学英文,连续9年的坚持让他视野更开阔,更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人的思考方式,也因此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你看,懂英文的背后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罗振宇曾说:

这个社会,在大城市真正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不是什么扫地的,也不是临时工,收破烂儿的,而是是坐在5A写字楼里,每天上班打卡,吃着外卖的人。

在这里我推荐大家读读下面这些书,

加我微信获取电子版!

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弗里德里希·尼采

豆瓣评分:8.6 (8145人评价)

02《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豆瓣评分:8.7 (5274人评价)

03《影响力》

作者: [美] 罗伯特·B·西奥迪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