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女外甥女(甥女)是对姐姐或妹妹的女儿的称呼,对应称呼是姨妈、姨父或舅爸、舅妈。中国周代时“甥”是指姑表兄弟姊妹。吴语区、晋语区及部分方言区也称女儿的子女为外甥、外甥女,相当于其他地区称呼的外孙、外孙女。 中文名外甥女 外文名niece;sister's daughter 别称甥女 类别称呼用语 本来含义姐或妹的女儿 基本内容外甥有以下意思。[1]
夫甥。男外女内。老公又叫外子,姑子为外姊妹,老公的甥子所以叫外甥子。又叫夫甥,婆家甥子。 甥子。古代女子称姊妹为兄弟。女子称姊姊为兄兄。女子称妹妹为弟弟。女子称姊夫为兄夫。女子称妹夫为弟夫。古代女子称姊妹之子为侄子,又称女侄,外侄,姨侄,姨甥,外甥等。 妻甥。古代女子称姊妹之子为甥子,所以跟着老婆叫,老婆怎样叫自己就怎样叫。 妻甥。连襟兄弟的孩子叫襟侄,所以叫侄子,但不是本家的侄子所以又叫外侄、姨侄、姨甥、内甥、襟侄、外甥。[1] 妻侄。妻子称外来女,妻子的母亲为外母,姊妹兄弟可以是为外兄弟也可以是外姊妹,有时候姊妹之间称兄弟,有时候兄弟之间称姊妹,所以妻子的侄子可以为外侄、外甥。内侄的另一种称呼。即内子的侄子。 甥女。甥女以后要嫁人,不是姐姐本家人,关系更远,所以叫外甥。意思外面的甥儿。[1] 甥子。甥子成为上门女婿,不是姐姐本家人,关系更远,所以叫外甥。意思外面的甥儿。[2] 辈分介绍
第一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伯祖父、叔祖父、舅祖父、姑祖母、姨祖母、伯祖母、叔祖母、舅祖母、姑祖父、姨祖父(长二辈) 第二层:父亲、母亲、伯父、叔父、舅父、姑母、姨母、伯母、叔母、舅母、姑父、姨父长一辈) 第三层:(本身)兄弟、姊妹、兄姊、弟妹、姊兄、妹弟、堂兄弟、堂兄弟妇、堂姊妹、堂姊妹夫、表兄弟、表兄弟妇、表姊妹、表姊妹夫、叔子、舅子、姑子、姨子、婶子/叔妇、妗子/舅妇、姑夫、姨夫/连襟(同辈) 第四层:男儿子、女儿子、侄男、甥男、侄女、甥女、侄媳妇、甥媳妇、侄女婿、甥女婿(晚一辈) 详细介绍
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例如:邻里间同龄人常以兄、姊、弟、妹相称,年轻人称父辈同龄人为叔爸、叔妈、舅爸、舅妈、姑爸、姑妈、姨爸、姨妈、等,称祖父辈的同龄人为奶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一般地说,注意层次,掌握角度,在称谓的运用中十分重要,年龄层次不同,称谓也不同,特别是信封上的称谓。如儿子给爸爸、妈妈写信,信内应称“父母亲大人”或“爸爸妈妈”,而在信封上的称谓则有角度问题了。称Ⅹ先生或职务为宜。 生活中,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层次的特殊现象。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长者,家里晚辈称之为奶爷、奶奶、姥爷、姥姥等,街坊邻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称其为奶爷、奶奶、姥爷、姥姥,不过称谓前常常冠以姓名。如“红楼梦”里的刘姥姥,“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有时在称谓前加上“他(她)”字,如:他大伯、她二婶、他姥姥、她李二哥等。类似的称呼,在今天还广泛使用[2]。 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