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公号(竹节先生) 更多人物与品牌故事,尽在竹节先生 83年后,四大天团再聚首 一场疫情,从武汉蔓延到全国。 作为疫情中心的武汉,每天都能见到全国各地对武汉的大力支援,见证了无数感人的画面。中国人的团结,在这一刻凝聚到了最高点。 冲在最前面的,毫无疑问是全国的医疗工作者们。 2月7日,山东齐鲁医院支援队与华西医院医疗支援队在武汉天河机场相遇。 “你们哪个医院的?”“华西。”“我们是齐鲁。” 一句隔空喊话,被刷上了热搜,感动了无数网友。 当天,北京协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支援队,也相继抵达武汉。 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国医疗界最顶尖的“王炸”带上各省份的天团,会师武汉。 2020年,是“四大”的第二次相聚。 ▲ 医疗界四大天团会师武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危难时刻,为使学校教育不停滞,华西大学迎接了众多校友和逃难师生。 当时,连同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和华西协合大学在内的五所高校,齐聚华西坝。 83年后今天,跨越百年历史的“四大”再次相聚,却是为了另一场战“疫”。 “四大”里,最年轻的是北京协和医院,今年99岁。历史最久的山东齐鲁医院,已走过了130个年头。湖南湘雅医院,106年。四川华西医院,128年。 翻开历史的课本,追根溯源,这“四大天王”的出现,都和美国人有些关系。 北协和,半部中国医疗史 一部协和史,就是半部中国医学史。这句话,是对北协和的高度评价。但这里面,却和一个美国人有着不解的渊源。 1914年,洛克菲勒派出了考察团,对中国的社会现状、教育医疗等,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 考察结果并不令他满意,反而是一阵叹息。中国太缺这些基础设施了。 在经过了三次考察之后,专注慈善事业的他,决定在中国首都创办一所集教学、临床、科研于一体的高标准医学院。 这就是后来的协和医学院。中国的医学史,在毫无知觉中走上了新的台阶。 次年6月,洛克菲勒出资成立的中华医学基金会,购买了原豫王府和协和医学堂的全部资产,着手筹建北京协和医院。 1921年9月16日,筹建6年之久的协和医院,在中美两国政府要员的致辞中,举办了隆重的开幕典礼。 ▲ 1921年在协和西门拍摄的开院大合影 庆典活动持续了整整一周,洛克菲勒的儿子,小洛克菲勒,坐了一个多月的轮渡,从美国赶去北京参加庆典。可见盛典的一角。 当时建成的协和医院建筑群,有14座楼。预算经费原计划不超150万美元,实际耗资高达750万美元,是预算的5倍。 随后一个月,10月26日,洛克菲勒医学报上,有一段文字用来描述协和医院的气派。其中有一句是: 绿色琉璃屋顶的豫王府,相比之下毫不逊色,这就是新建的医学院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的伟大,我们或许可以用几个享誉医学界的大家名字来概括一下。包括张孝骞、林巧稚、曾宪九、吴阶平、诸福堂。 ▲ 北协和援助队 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全国各地加起来,有2000多家协和医院,但它们和北协和没关系,甚至和“协合”这个名字都挂不上边。 真正的协和医院,除了北京协和,就只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协和医院,以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南湘雅,华中腹地的宝藏 和北京协和医院有着不解情缘的医学家张孝骞,也和南湘雅有过一段记忆。 他曾就读于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后又在这里任教过一段时日。 时间回溯1901年。 部分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校友,组织并发起了雅礼协会,目的就是到中国办医院和办学校。 可直到两年后,经过反复考察,基于地理位置的优先考虑,才决定把医学院定在湖南长沙。 为了让医学院能走得更远,他们决定邀请在印度孟买开设医院的胡美博士加入医学院的建设。 胡美出生于印度艾哈迈德讷格尔,其父亲与祖父都是印度的传教士。1901年,他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邀约,他一开始是很犹豫的。可在了解完具体计划后,欣然接受了美国雅礼协会的邀约安排。1905年夏天,他携带妻儿,开始了在长沙的崭新事业。 ▲ 1917年建成的湘雅医院大楼 1914年12月,雅礼协会与湖南省政府共同举办医科大学并签订协议。 “雅礼”更名为“湘雅”。“湘”代表湖南,“雅”代表雅礼。至此,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现湘雅医学院的前身,正式成立。 这是中美合办高等医学教育、联合办医的先例。 根据协议,1915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迁址,双方再度共同兴建医院大楼及相关教学用房。 设计时,聘请了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墨菲,设计医院大楼。时任湖南省主席谭延闿,亲笔题写“湘雅医院”院名。 ▲ 南湘雅援助队 两年后,湘雅医院大楼建成,成为了当时中国最漂亮的医院。它也是现今国内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最具特色的现代医院建筑,已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此,湘雅的名号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不断蔓延开来。 东齐鲁,小诊所的大未来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般认定始建于1890年。但在此之前,就已经能找到它的影子,一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诊所。 1871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迈尔文,去到济南,建立了长老会在济南的第一个传教站。他的到来,即将打开中国医学的另一扇大门。 7年后,1878年,他在传教所附近开了一间小诊所,称为“文璧诊所”。他的想法很简单,给周围老百姓诊断病情、提供日常药物。 可能是他的这一举动,让美国长老会看到了不一样的未来。 两年后的1890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医师聂会东,后齐鲁医院的首任院长,第二任校长,奉调来到济南,负责扩建“文璧诊所”。 在扩建的基础上,创办了当时济南首家分科最全的西医院“华美医院”,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前身。 ▲ 1914年落成的共合医院养病所 1908年,华美医院和省内三家教会医院联合,开设了济南共合医院。近10年后,1917年,合并了多家院校的齐鲁大学成立,济南共合医院改组,成为齐鲁大学医科,附设教学医院。这时起,才被外界称之为齐鲁医院。 1953年,山东省卫生厅发文,齐鲁医院改名为“山东省立第二医院”。 其后多年,医院又经过两次更名:“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东齐鲁援助队 直到2000年10月,新成立的山东大学挂名,该医院也随之正式更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相比其他的“四大”,东齐鲁的变革更多的是跟随着体制的改革而动。 在记住传教医师聂会东的同时,我们似乎也不应该忘记那个开设门诊的传教士迈尔文。 西华西,“四大”的初次相遇 华西医院的前身,是两个时间节点的融合。 1892年,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基督教会在成都创建了仁济、存仁医院。这是华西医院最早的起源。 其中,华西的临床医学院,起源于1914年的华西协合大学医科。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华西坝,聚集了一批大师。名家荟萃,学术盛况空前。 ▲ 华西协合大学校门 华西协合大学与迁来此地的中央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开始联合办学办医。 在互动中,新的医学思想开始了碰撞。次年,拥有医学院的华大、中大、齐大,联合组建了新的“华西协合大学医院”。 1946年,华西协合大学医院在现在的地址上,建成了全部设施。华西医院也迎来了离现在最近的身份。 再之后的一系列变动,也是跟随着体制的改革。 ▲ 西华西援助队 1950年,华西协合大学被新中国人民政府接管。3年后,经过院系调整成为了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也更名为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 1985年,四川医学院又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医院则称为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00年,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学院及医院,正式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及华西医院。 ▲ 网友留言 中国医学界的“四大天团”就在这百年历史中,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83年前的首聚,共克抗日战争。83年后的今天,共克病毒战役。 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和百年沉淀,这场让全中国都为之瞩目的战“疫”,势必会以最快的速度迎来胜利的曙光。 当四大天团聚首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全村的龙已把最硬的鳞给你,哪怕自己也伤痕累累。所以,武汉,加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