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影像方志| 阳山:诗文昌盛学发公祠承载家国情怀 双凤舞生动灵活何家营鼓乐一脉相承

 风吟楼 2020-02-28

CCTV-10

2020.2.29 15:38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广东卷 阳山篇

 

阳山篇  预告片

阳山二字在历史上最早成名于一道关卡——阳山关。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南征百越,设置岭南三郡,之后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溪关。其中的阳山关,就是这片土地最初以阳山为名的历史印记。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时期,汉将伏波将军路博德趁南越国内乱,一举平定南越。由此,阳山县被纳入汉朝南部的桂阳郡管辖。阳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韩愈改变了阳山,阳山也滋养了韩愈

韩愈,作为阳山县有史料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县令。

公元803年,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因一封谏书招致仕途灾难,被贬三千八百里外的连州阳山,就是今天的广东阳山县。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韩愈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这样描述阳山。

由于许多人慕名求教,来到阳山的韩愈身边很快集聚起一批青年才俊。他们师友相称,谈学论道,徜徉于这片与中原迥异的山水之间,形成了阳山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团体。

在这里,韩愈劝课农桑,重视水利,改良农作物品种,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当地人;随后,又兴教办学,传播礼仪,教化民心;同时建章立制,建立乡规民约,整顿吏治秩序。

一年多的时间,韩愈改变了阳山,阳山也滋养了韩愈。据2003年版《阳山县志》记载:宋代阳山建有学宫,明代建明伦堂、仰止书院,清代有阳溪书院、回龙书院、宗韩书院、桂香书院、韩山书院等。阳山,逐渐从蛮荒之地走向诗文昌盛。

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山水间,韩愈挥笔写下“鸢飞鱼跃“四个大字。如今,这四个字刻在因韩愈而改名的贤令山上,成为广东四大摩崖石刻之一。

2011年,阳山县一座新建成的中学被命名为“韩愈中学”,学校设立了韩愈文化特色课程。

学发公祠 承载家国情怀

2019年5月26日,一位名叫朱鼎勳的海外华人从马来西亚来到了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在一座外形斑驳的古老建筑前,他驻足停留,缓缓推开了大门。这是他第一次回到自己的祖籍,回到曾经的家——学发公祠。

1985年,他的父亲朱汉湘将这座巨大的宅院捐赠给了阳山县政府。

学发公祠是朱鼎勳的爷爷朱海均先生所建,目的是为了纪念朱海均的先父朱学发。

朱海均生于阳山,1915年,为谋生飘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做矿工。经过多年打拼之后,朱海均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商界巨子。

中国人特有的桑梓情怀令朱海均在经商成功后频繁与家乡联系,并从1923年开始,在家乡建造这座以父亲名字命名的私家宅邸。

历时12年,1935学发公祠年基本落成,总占地面积是10941.4平方米,被称为“广东省华侨建筑规模之最”,因其外形酷似拉萨布达拉宫,故而又被称为“广东布达拉宫”。

学发公祠中一共有11块匾、13副对联,每副对联涵盖的是朱氏历史名人的一个故事。这些对联蕴藏着极高的文学造诣,是文化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珍宝。

作为这座房屋的主人,朱海均在房屋落成后只住了一个月,便因工作回到了海外,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归来。

1937年抗战爆发后,远在海外的商人朱海均,关心着祖国存亡和家乡人民的安危。他在马来西亚的金保、地摩两埠宣传抗日救国,动员当地华侨有钱捐钱,有物献物,并带头捐献白银三万两。

成立于1937年的黄埔中正中学,校址在黄埔军校旧址。由于战事影响,这所学校几经辗转,转移到阳山。学发公祠张开怀抱迎接了这所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学校。

当时残存的几个班级的学生和校长邓震亚一起,在阳山人的保护下,在这所高大宅邸的中度过了艰难的战时岁月。直到抗战结束后,学校又迁往广州。

何家营鼓乐一脉相承

2005年12月,世界文化论坛联盟大会在约旦的首都安曼举行,其中,代表中国参加这次大会的是西安何家营鼓乐社,他们向来自全世界80多个国家的近千名专家和文化学者展示了中国古老音乐的神韵和魅力。

2009年,何家营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何家营鼓乐传承着盛唐遗音,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脱胎于长安燕乐,属宫廷音乐,是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大型乐种,民间称“细乐”。鼓乐大气、雄浑、高雅,不同一般民间音乐。直到如今,它所使用的乐谱,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谱。这种乐谱一般人很难看懂,一直靠何家营人世代手抄保留下来。

唐朝末年,由于战乱频繁,宫廷音乐随着宫人流落民间。何昌期爱好音乐,谙熟音律,召集流落民间的宫廷乐师演奏宫廷音乐。这些音乐历经千年的流传,形成了今天的何家营鼓乐。

如今,何家营村居民有9成都姓何,他们自认都是何昌期的后人。而远在千里之外的阳山,何昌期将军的后人也依然生活于此。何家营鼓乐的闻名让两处的何氏后人有机会相认。

双凤舞生动灵活

“双凤舞”,流传于阳山旱坑村一带,体现着阳山人对于凤鸟文化的喜爱。

“双凤舞”是阳山县唯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邓发喜是双凤舞队伍的教导员。这种舞蹈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怀集县,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传入阳山,距今约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目前,阳山县杜步镇旱坑村是全国仅存的保留双凤舞技艺的村庄。

在旱坑村,每逢节庆、婚嫁、乔迁、寿宴等重要日子,双凤舞都会登场表演。

双凤舞舞姿生动灵活,变化多姿。每一个动作都是有其特的含义。双凤交颈,表示相亲相爱;凤凰扫背毛,表示驱邪求福,双翅展开,则表示事事行好运,万事大吉。

双凤舞表达着阳山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祝福。 

今天的阳山,热烈与幽静,古朴与新鲜在流动的时光中交织成优美而独特的旋律。阳山人在这片鸢飞鱼跃的土地上穿越千年岁月,和着时代的步伐,一路向前,厚积薄发。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阳山篇》

播出时间:2月29日 15:38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胡悦 王璐璐(实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