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拉差距! 衡中学霸分享政史地寒假提分经验!

 高中各科知识 2020-02-28

来源:清系母校(ID:THU-xinyongheng)

清华经管学院 曹琪

1.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要反复看,常看常新。看的时候要注意一个原则就是宏观框架与细微知识相结合。背书的时候可以先从大的框架开始背,以一个主体为核心,向四周发散知识,从而把一个单元或者一本书的内容串起来。

以政治生活中的公民主体为例:从公民知识本身,到向外发散,寻找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公民本身包括:国体、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义务、三原则+1、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公民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公民与政府,公民与人大,公民与党,公民与各项基本制度,公民与国际社会(其中公民与政府、人大、党等对涉及其各自的性质,因此作答时先把性质写上)

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基本上决定了你的做题速度。尤其是文综合卷以后,就会明显发现,在选择题上政治通常是花费时间最少的。

因为高考政治选择题基本上是以低错排除为主。但是大家一定要避免一个误区:完全依赖排除法,甚至连题也不看。这种做法算是一种投机取巧,但实际上并不能屡试不爽。

一是因为有些选项的表述并不是我们常见的,而且可能会引起我们的理解歧义,但是通观题干,这个选项可能是最符合的题意的。但是如果运用排除法可能一开始就会把正确选项排除掉。

二是可能掉入设问陷阱,我们平常做的基本都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但是有一些题会变成“错误的是”。所以在运用低错排除法的时候,大家还是要先把题好好看一遍,确保选了就对,抓住政治选择这48分。

2. 考试答题技巧

在主观题上,总体策略是鼓励大家多写。但是这个“多”一定要准确理解:重点要突出,非常关键的答点要往前写,不要挤在最后或是边边角角的位置,注意排版布局的合理性。其次,是答案本身最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不要东写一句、西写一句,逻辑混乱不仅不利于老师判卷,对自身思考也会有限制。

答题的规范性要高度重视。现在政治答题的情况基本是除了几个基本都答不出来的点,剩下的点大家基本都可以写出来。但是为什么最后会产生分数上的差异呢?这就是规范性的问题。原理表述的规范性、原理对应的材料的规范性、书写的规范性、布局的规范性。这些看似是细节的地方却是最能体现一个人学科素养的地方,也是决定一道题是得满分还是扣一两分的地方。但是大家不必因为感觉自己没有学科素养而慌张,高三这一年的大量训练可以帮助同学们速成足以应对高考的学科素养。

合理的时间分配,权衡取舍。由于政治试题在文综试卷中位置的特殊性,因此很多时候,政治的答题时间对整套文综的答题时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习惯于主观题多写,但是有时候漫无边际的写不仅不能得到满分,反而会因此浪费大量的时间,包括对题目本身的思考时间、完成历史大题的时间。

因此,合理掌握作答时间是大家必须要着重关注的。结合我之前的经验,我一般不会卡每一道题的完成时间,因为我觉得这样的话就不可避免去频繁地看表,而频繁地看表会打扰自己的做题心情、也会影响进度,所以我更提倡同学们卡好做完每一科的时间,就是不管题目的难易程度,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一学科的内容。这样的话将会更有效率,也更容易整体的评估量化。

3. 考后的反思总结阶段

改错要有方法,不可做答案的复制粘贴工作。因为每次测试后都会下发纸质版答案,所以有些同学在改错的时候贪图省事,就选择在答案上勾勾画画,然后把答案直接粘上;或者有一些同学,没有粘答案,而是用花花绿绿的笔把答案往本上漂漂亮亮的一抄,自认为万事大吉,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记住。

我认为,改错没必要注重外在的形式(当然整洁规范美观更好,自己看着也舒心),尤其是政治学科,更重要的是题目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大家在改错的时候甚至可以连完整答案也不用写,只需要用符号和箭头把答案如何得出的过程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即可。这样在之后回顾积累本的时候也可以更快速的找到重点,不会在大片的文字里浪费时间。

还有就是想谈一下如何利用下发的答案的问题。我觉得它的主要作用有两个:

一是考后及时对答案,咱们每次答案的下发都是很及时的,同学们也要利用好这个时间,趁对自己的答案印象还深刻的时候,快速对一下主观题的答题情况。我一般在考后觉得非常有收获的时候就是对答案的时候,因为你一下子就可以发现自己没有写上来的点,并且会对它有极其深刻的印象,所以你会牢牢记住它;

二是起到规范性的作用,看答案不仅仅是看有哪些要点,更是看答案的表述,看看人家是如何组织语言的、如何结合材料的……这些都对同学们答题的规范性有很大的提高。

清华经管学院 曹琪

对于文综学科来讲,不论什么时候,基础知识都是王道。

但是和政治有所不同的是,由于历史的知识更加零散,所以没有办法像政治一样成体系的背。因此历史基础知识的回顾复习在实际操作上具有较高的难度。由于大家平时的时间比较紧张,所以更所选择利用早操、课间操等时间去背历史,但是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我觉得这是远远不够的。

历史知识点很碎,但是如果你也只利用很碎的时间去背很碎的知识的话,必然是记不住的。所以我还是提倡大 家尽量找出一个大块的时间去背书,一页一页的过,虽然慢,但是至少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平常在学校里找出这样大块的时间可能很难,所以同学们可以利用一下放假的时间,一定一定要把知识多滚动复习几遍,不求什么都记得住,但是一定要有印象。

还有就是建议大家重新用起黄绿蓝那三本历史教科书,虽然咱们自己印的那本讲义也非常的好,但是我认为书上一些特别小的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至少有大家高一高二的两遍笔记,对照着高三的讲义复习,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觉得在背书这件事情上,我自己就是一个反面教材。我平常背书不太用心,总觉得还有时间,甚至自主复习期间也对背书不上心,以至于将背书这件事直接压到了6月7号的晚上,也就是考文综的前一天。我把那三本巨厚无比的历史书拿出来,一页一页的翻,就感觉好像什么也不知道,越是这样就越不敢不看,生怕漏了哪个点明天会考到。就这样我翻到晚上10点半,实在是是看不下去了,但实际上当时我经济那本还没看完。可想而知当时我的心理状态——极其心惊胆战。虽然最后文综成绩也还可以,但是通过这件事情,就想告诉大家:背书不要拖着,一直拖着就只能像我一样拖到6月7号的晚上;高考就是攒人品,背书就是攒人品的过程,记住知识到还是次要的,关键是背没背完书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心理状态,在本就紧张的那几天要是因为没背完书而心态大崩就太不值得了。所以同学们!好好背书!血泪经验!不然真的是心力交瘁。

改错方面,我觉得历史更侧重于对答案本身的梳理。之前老师有推荐去背背答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因为历史固定的答题角度还是很有套路可循的,同学们如果多积累答案,就必然会形成自己的一套答题模版,再结合材料本身内容作答,拿到可观的分数还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这个答题模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想让它更完善就需要自己反复的写。每次改错的时候,同学们就可以选择把自己能想到的角度写下来,之后往里添加,每次模考后就写,有新的就往里加。这样重复下去,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情况一定会有飞跃性的提升。

关于选择题。我每次模考之前,都会在整理改错的时候,把最近出错的或是特别经典的题目的设错点整理下来。这样就会帮助我快速找到一道题的陷阱,明晰出题人的意图,以提高自己的正答率。所以大家也可以借鉴参考,尤其是选择题常常错的比较多的同学,这会是一个短时间内行之有效的方法。

历史题,尤其是选择题,本身就是一个理解上很容易出现偏差的题目。因此思路清奇的同学们一定要多和老师交流,及时纠偏。我有一段时间每次小测的历史选择题都错的特别多,特别害怕模考的时候自己也错这么多题。所以每次考完小测,我都第一时间去找老师交流,把自己做错的题先问一遍,弄明白自己思路的偏差点在哪里,然后听老师分析这道题的思路。这样坚持下去,同学们的选择题思维就可以逐步养成。

清华社科学院 李熙玥

对于地理这一科,我和很多同学都经历了一个由恨到爱的心路历程。在这个艰难的转变过程中我意识到,使我的地理成绩发生好转的不是积累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方法,而恰恰是发自心底的喜欢与热爱。so,love it,you can learn it well.

PART 1客观题

作为文综的重头戏,选择一直独得万千文科生恩宠,而其中的地理也往往是最能拉开差距的地方(当然还有历史)。在一个选择4分的年代,做到地理选择满分至关重要。

第一,要摆正对地理选择的心态。拿文综合卷之后来说,40到45分钟的选择时间,地理差不多会占到一半左右。时间过短会导致思考不充分,而时间过长又势必会影响接下来历史政治的选择时间(我有一次地理花了35分钟做选择,直接导致最后历史选修没有时间,只得了7分)。因此要做到紧张高效,才是极好的。

第二,要充分提取利用所给信息,从字里行间观察出出题人到底想考什么角度。这个在人文和自然上都适用,实质就是与命题人对话,所以你可能不知道自己选的选项为啥对,但你一定能得出最佳的结论。例如:下面这道题中第二小问强调了“水能丰富”和“仍需优质煤”的矛盾关系,所以直接原因对应的即题干中的优质二字。

编辑

第三,慎用排除法,将排除法与最优法相结合。排除不是不好,而是有风险,因为你可能排除了正确答案后在两个错误选项上纠结。而最优法能做到选项与设问的直接对应,建立客观的联系。

第四,切忌主观臆断。尤其是自然地理的题,一定要建立起清晰的联系。例如:

编辑

地表径流与蒸发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与植被又是否有关?能不能根据梭梭的数量来判断?都需要建立稳固的联系。

遵从原理是关键

第五,别犹豫,别轻易改题,相信第一感觉。

PART 2主观题

主观题虽然分为人文和自然这两个看似不同的板块儿,但还是有共性可以总结的。

第一,做题是材料为先,尤其是高考题,材料一定是有用的,惜字如金!

这是一道特别经典的题,第一问的信息就是材料前三行,其实很多工业区位和农业的题,都是信息提取概括。

编辑
编辑
编辑
编辑
编辑

第二,常识很重要。有时常识可以带出逻辑链

像下面这个题“用钢铁浮箱代替木船皮筏子”,关键找出钢铁浮箱与木箱皮筏子的特点区别,而依据常识以及材料中“拆装工作在2.5小时左右完成”的提示信息,可以得出第三条。

编辑
编辑

第三,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作为题的入口。例如:这两个题的第二问设问很像,例如“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伊犁河北岸冲击扇地势高”每一个点儿都是一个角度

编辑
编辑

第四,模板很重要。

这是18年全国二卷的人文,前两问都可以转换成模板。

声明 本文由 善利名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