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抗日神剧,大家能想到啥? 手撕鬼子,裤裆藏雷,还是...... “我爷爷九岁就被鬼子打死了。” 当大家逐渐回想起被智障桥段支配的恐惧时,我想说: 并不是所有的抗日片都这么脑残! 刚在奇异果TV上线的《决战中途岛》,就为我们带来了抗日神剧的正确打开方式。 《决战中途岛》 本片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大家都应该知道,他所指导的电影里没有一部不是大片的。 从《独立日》到《后天》,还有《爱国者》和《2012》,强烈的视觉特效一向是他的强项。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在短短90分钟的袭击中,日本炸沉了美军四艘战列舰和两艘驱逐舰,炸毁188架飞机,导致2400名美国人丧生。 这场突袭标志着日美正式宣战,也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帷幕。遭受重创的美国海军在随后解密了日军秘密情报,得知日本海军下一个目标将会是位于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岛。 所以在破解情报之后,美军就开始严密部署,严阵以待这场将决定美国乃至全世界命运的背水一战。 6月4日,中途岛战役正式拉响,经过时跨三天的战斗,美国海军击退了日军的攻击。 不仅一举获得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并且扭转了二战的整体战局,这场战役被历史学家视为战争的转折点。 《决战中途岛》大致的剧情就是这样的。 在《独立日》《后天》《2012》等作品中,艾默里奇擅长运用多线叙事,在主要角色之外,通过相对次要的配角来铺陈线索,进而从不同视角和方位展现出故事宏大的全貌。 主线之外,镜头同样聚焦战争后方视角,来自美军的情报机构以及作战指挥部针对日军展开的种种博弈与战略部署,以及军人家属的牵挂与关注。 这意味着影片和艾默里奇的许多前作一样,仍然采用了全明星的主演班底。像是海王同母异父的弟弟,帕特里克·威尔森(情报官)。
在辽阔的太平洋上,浓密的云层里,这些战机穿梭其中,除了侦查,还要防止日军的袭击。 几处激战中,他俯冲冒着炮火向日军战舰上投放炸弹的操作,几乎都是炫技般的安排。 即使有幸跳伞逃生,还要漂流在一望无际的太平洋上,然后脱水而死。在双方对战的前提下,脱水其实还算幸运,最可怕是被敌人俘获,然后严刑拷打,直到被折磨致死。 然而悲剧发生了,由于风速判断失误,导致这个飞行员还没有升空就坠了海,然后被前行的母舰直接拦腰斩断。 非作战情况下的伤亡,对于大海上漂流的他们来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折磨。而这种折磨,根本没有时间限制。 《决战中途岛》的成本高达1亿美金,是史上最昂贵的独立电影。 可独立电影终究是独立电影,没法和《复联4》那样的超级大片相比,这就导致本片的部分特效(尤其开头珍珠港的那一段)抠图痕迹严重。 给本片做特效的既不是维塔,也不是工业光魔,而是导演从他老家德国找来的团队。 不过作为非顶级的特效团队,能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把本片的大部分特效做出目前这种高于及格线的成色,其实也算不错了。 将心比心,在我们高喊科幻元年开始时,《上海堡垒》还能问世呢。 如果把心态放平一些,以上缺点其实都不是啥大问题。 毕竟在这个个人英雄主义、政治正确和伪3D电影统治世界的时代。 我们能看到不装模做样塞一个黑人演员的2D史诗级战争大片,已然实属不易。 二战军事迷对于片子肯定非常热爱,因为片中所有的角色都有真人原型,而且没有胡编乱造,全部都是按照真实的历史还原的。 对于非军事迷来说,电影就像一个课件,你只能靠字幕去跟上导演的脚步。 但缺乏了戏剧性,注定了电影不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太多的痕迹。 真实的战争除了残酷,其实它还很枯燥,事实也证明,要让战争从教科书里走出来烙在人的脑海里,除了场面,终究还是得回到人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