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发布的《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56岁的马云及其家族以3150亿元的财富成为中国首富,全球排在21位。 49岁的马化腾以3080亿元排名中国第二,全球第22位,双马领跑富豪榜。 这已经不是马云第一次成为华人首富了,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的时候就曾以1400亿元的身家登顶。 作为一名享誉全球的成功企业家,马云也切实的承担起了社会责任。 面对武汉疫情,马云公益基金会捐赠1亿元用于冠状肺炎疫苗的研发,此外,阿里巴巴集团也向武汉捐赠了10亿元,可谓是大手笔了,也为其它企业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马云的成功之路跌宕起伏,当年那个顽皮捣蛋的“熊孩子”如何成长为今天的首富呢?往事如烟,一切要从头说起。 一、经常惹事的问题少年 1964年9月10日,马云出生在杭州西子湖畔的一个普通家庭里,父母给他取名“马云”,是希望他日后乖巧懂事,温良恭俭。 遗憾的是,这个小男孩天生就不安分,他身上集结了那些让天下所有父母都感到头疼的“坏毛病”:叛逆、倔强、逞强、顽皮、淘气、屡教不改⋯⋯ 马云的爷爷是地主,曾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维持会的会长,解放后被划为“黑五类”。父亲马来法当时是一家戏剧协会的负责人,育有三个子女,马云排行老二。 小马云虽然瘦弱,但脾气火爆,喜好舞刀弄枪,迷恋武侠故事,很讲义气,经常动不动就去打架,有一次受伤被缝了13针。 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在特殊时期,小马云经常受到同学欺负。 有一次,课上讲到了斗地主,一个男同学回过头指着马云说他就是地主,性子刚烈的马云二话不说就把书包扔他脸上,掀了桌子开始干架,相当生猛。 因为打架成瘾,马云被迫三次转学,父亲为了能陶冶一下他的情操,改改脾气,于是就常带着他去各个茶馆看戏, 结果起了反作用,马云说:“我对戏里吴侬软语似的唱腔丝毫不感兴趣,倒是对武生们在台上的好身手佩服不已,开始痴迷武术,学起散打和太极拳来。” 母亲跟父亲叹气:“这孩子天生不按常理出牌,说教只怕已无用途!” 结果没想到,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问题少年,却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 成年之后,他常对这段经历引以为豪,“现在我讲故事的水平比很多人好,有茶馆的功劳。” 二十多年后,那个名震中国互联网界的超级盛典——“西湖论剑”,其创意便诞生于龙井的一家茶馆。 二、痴迷于英语的偏科生 马云的成绩很差,他挺有自知之明:“我其实很笨,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你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 但他的英语很厉害,初高中时期几乎包揽了大小英语考试的年级第一,典型的偏科生。 上初中时,他崇拜的一位老师告诉他“要学好英语,不然当有外国人问你的时候,你会给中国人丢脸的。” 强烈的自尊心让马云立志要学好英语,他花六毛钱买了个简易收音机,每天听英文广播学习,还定下一个伟大目标——成为“杭州英语第一人”,那年他十二岁。 自学英语后,每次与父亲理论,马云都讲英语,父亲听不懂,无法还击,这让他干劲十足。 那个年代,大家都倾向于学俄语,但父亲看他难得如此用心,便开始支持,还带他去找老外聊天。后来为了能多练口语,马云时常骑着自行车到景区和宾馆,免费为老外当导游。 疯狂英语的李阳曾说:“中国人学英语最难的是怕开口”。但这个问题,在少年马云身上好像根本不存在。 从小争强好胜的性格,让他不知道什么叫害羞与胆怯,认定了一件事便要全力以赴去做。 经年累月,马云的口语越来越流利,已经能和老外顺畅交流了,昔日的“差生”就这样成了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英语奇才。 给老外做导游的经历不仅提升了口语能力,还不断的在刷新着马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我发现外国人的想法和我受到的教育有很大不同,让我了解到外面还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1979年的某一天,15岁的马云像往常一样到西湖找老外聊天,那次他结识了过来旅游的澳大利亚莫利夫妇。 他们很喜欢马云的热情和刻苦,成了忘年交,之后几十年一直保持着通信往来。 马云曾说:“人必须要有专注的东西” 。 对英语的热爱彻底改变了这个“问题”少年的人生轨迹。 三、三战高考,越战越勇 虽然英语很好,但这个唯一的闪光点无法遮掩马云严重偏科的事实。“第一次高考,我英语成绩是全年级第一,数学是倒数第一,考了1分。” 上大学无望,马云决定出去打工。他和表弟一起去酒店应聘服务员,结果,表弟被录用了,马云却因长得实在太丑,老板怕吓到顾而不敢要他。 “那时,我的心几乎被各种打击敲碎了。” 父亲见他意志消沉,就托关系安排他去给杂志社蹬三轮送书,每月工资30.5元,繁重的体力劳动让马云渐渐忘掉了落榜的失意。 “我甚至开始认为,这也许就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某天闲睱时,马云偶然翻到路遥的《人生》,被书中主人公深深的打动,内心不服输的劲头被激发。 “高加林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还要参加高考,我发现唯有高考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为了改变命运,马云决定再考一次,于是报了复读班。 第二年高考,信心十足的马云踏进考场,结果数学只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相差甚远,父母无奈地摇摇头,劝他“算了吧,还是安安稳稳工作,学点手艺也能挣口饭”。 马云不死心,执意要再考一次。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白天打工挣钱,晚上去念夜校。1984年7月,第三次高考,数学考了79分,但总分依然离本科线差5分。 马云也挺满足了,心想就算上不了本科,弄个专科是不成问题的,也许是老天垂怜,刚巧当年杭州师范学院本科没招满,被他捡了个大便宜,还被调配到英语专业,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样的高考经历,正验证了马云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 坚持不放弃,才有美好的明天。 四、费尽心机,终于走出国门 1984年,20岁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跨进了大学校门,从这时开始,他的路似乎越走越顺。 因为基础扎实,并不十分用功的他,却能稳坐英语专业的前五名。于是,他把更多心思花在学业之外,参加各种学生社团。 由于他乐于助人,又讲义气,很快便得到同学们的拥戴,当上了学生会主席,一路顺风顺水,又被选为杭州市学联主席。 大二暑假时,马云收到莫利夫妇的邀请信,希望他到澳大利亚去看看。 在那个年代,别说出国了,有一本护照都十分稀罕,穷学生马云自然是没有,莫利夫妇鼓励他去试试,看能不能办下来。 马云费尽周折终于拿到护照,但之后迎来的却是一连串拒绝——当时的赴澳签证只发给政府公务、探亲或留学等用途。 马云的签证申请十分不顺,但他始终没想过放弃,莫利夫妇在国外也不断为他的签证事宜奔走。 直到被连续拒绝7次之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被马云的这股韧劲打动了,便帮他办了签证。 出发的时候,他借遍所有亲戚才凑齐了100美元,当时的马云没有想到正是这次来之不易的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多年以后,马云回忆起那个时刻,说到: “这次出行,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我出生在中国,100%是中国制造,也从未离开过中国。 但来澳大利亚改变了太多过去的认知,在接下来的10年,我都在想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想,我们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五、象牙塔里的教学生活 1988年马云毕业,当时社会上早已掀起下海经商的热潮。同一届的毕业生大多数被分配回各自家乡的中学任教。 马云因为英语成绩优异,被校领导安排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每月89元工资,这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但领导有个要求:五年时间内不能下海经商。 从此,马去开始了教职生涯。 但他天生不是一个安份的人,在教课的同时,发起了西湖第一个英语角,由此结识了许多各个行业的朋友。 马云教学方法独特,效果也很好。有一次,学校要统考英语,他教的班有28个人,底子都很差,经过他三个月坚持不懈的辅导,竟然全部通过。 马云说:“在最困难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放弃很容易想回来却很难。最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再熬一熬”。 因为英文好,又办了杭州首个英语角,马云在翻译界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幕名而来,请他做翻译。 单子多了马云忙不过来,就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译社,请退休老师做翻译工作。 结果第一个月全部收入才700元,房租却要2400元,这样的成绩遭到很多人的讥讽,在大家都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希望。 为了保住海博,他一个人背着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 那段时间,只要能挣钱,马云什么都干,他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医药代表,四处推销自己的产品。 就这样熬到1994年,海博开支总算持平,第二年开始赚钱,而此时的马云已经有了下海创业的想法,但具体做什么还不知道,他在寻找机会。 六、闯入商海,大展拳脚 1994年圣诞节后一周,来自西雅图的外教比尔和马云聊互联网,两个人都不太懂,但这并不妨碍比尔讲得很激动,马云听得很激动。 1995年初,马云作为翻译到洛杉矶沟通某高速公路投资项目失败后,他借着机会从洛杉矶到西雅图找比尔聊天,比尔领着马云去西雅图的互联网公司去参观。 在这里,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认识到什么叫互联网,并见识了它的威力,他请人做了个海博翻译社的介绍网页,没想到不一会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封邮件。 马云感受到互联网的神奇,敏感的他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他要成立一家互联网公司。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起步。 大洋彼岸,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就《数字化生存》、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科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通过互联网创业,这完全就像是天方夜谭。 1995年3月,马云找来24个朋友,在家里宣讲他的互联网创业大计。 讲了整整两个小时,他自己讲得糊涂,大家也听得糊涂。讲完后,只有一个人对他说“你可以试试,不行就赶紧撤回来”。 马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 “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 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1995年4月,马云用凑来的2万块钱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 三名员工分别是马云、夫人张瑛和何一兵,此时离中国电信通互联网还有4个月。 马云做的产品叫做“中国黄页”,当时很多人还不知互联网为何物,没人愿意在上面做广告,他一家家去推销,却一再碰壁。 由于长相奇特,说的又是听不懂的东西,大家都认为马云是骗子。 “有时候死扛下去总是会有机会的,永远不要跟别人比幸运,我从来没想过我比别人幸运,我也许比他们更有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熬不住了,我可以多熬一秒钟、两秒钟。”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公司的业务量激增,各个企业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主页。 机会来了,马云的先见之明,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可正当一切顺利发展的时候,因为公司股权分配的问题,他决定退出初创公司。 七、开启财富之门,阿里巴巴起航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团队挥师北上,建立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之后准备回杭州从零开始。 回杭州之前,他对伙伴们说:“我要回杭州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从零开始,愿意同去的,只有500元工资,愿留在北京的,可以介绍去收入很高的雅虎和新浪。” 他原想给大家三天时间考虑,但不到5分钟,大家便一致决定跟他回去,这帮人就是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 回杭州后,马云思考采用什么模式来创建阿里巴巴呢?经过研究,他发现当时全球的互联网公司服务的都是那些顶尖大企业。 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从最底层的市场滚打过来,深知中小企业的困境。于是他毅然做出决断——弃鲸鱼而抓虾米,放弃那些大企业,只做中小企业的生意。 1999年9月,阿里巴巴网站横空出世,立志成为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的引路人。在整个互联网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亚马逊、Ebay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 之后的路越走越宽,数次获得融资,最著名的是马云用六分钟说服了软银的孙正义,获得几千万投资和众多商业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兴盛,阿里巴巴的业务规模越做越大,马云也逐渐建立起如今市值高达5000多亿美金的商业商国。 后面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这里就不再哆嗦。 不得不说,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他也成为第一位登上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封面的中国企业家。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容易,作为“差生”的马云,他的创业路也一直坎坷而曲折,但最终走上了光明大道,这离不开马云的努力还有那一股子坚韧。 马云曾说:“我相信只要永不放弃,就还是有机会的,这世界上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管你长得如何,总是会做出成绩的。” 马云并不是一个传奇,但他必将成为一个经典,他的这种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就是他成功的秘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学习,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最后,请转发马锦鲤,2020年财运亨通...... |
|
来自: 相逢就是缘 > 《中国最有钱的两位老师马云、严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