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详情

 锦诗BGMENG 2020-02-28

一片芳心千万绪,

人间没个安排处。

四百年前,汤显祖写就的《牡丹亭》就发生在春天,更确切地说,那是一场春梦

在《文学回忆录》里,木心说:“古代中国剧作家的创作观念是伦理的,寓教于戏,起感化教育作用,在古代有益于名教、风化、民情。”生在彼时,汤显祖的作品自然深深被时代烙刻,但他恰恰也发出了那个时代里最格格不入的声音

在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人是不能讲情和爱的,但偏偏汤显祖去谈情,谈人之欲。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情哪里知道是怎么来的呢?只是一发不可收拾。他深信人类“情”的力量,足够使人为之去死,也足够让人死而复生。在此之前,中国人的想象力,恐怕还不敢如此大胆地讲述情欲,况且是突破生与死的界限,在现实与梦境中畅通无阻。

这部至情至性的短暂一梦,也由此流传百年。

木心先生称之为中国古代女子的“维特之烦恼”也不是没有实证的。传闻众多古代女子看完杜丽娘的“情不知所起”以及毫无来由的“一往情深”之后深深心碎。《牡丹亭》阅读史上最富盛名的故事,就凭借一首诗流传千古。

相传广陵曾有一名叫冯小青的女子,在阅读《牡丹亭》后,感于身世,心碎而死,死前作绝命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夜读《牡丹亭》。人间自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曹雪芹也借宝黛之口赞美《牡丹亭》。想林黛玉在花园中听到《牡丹亭》的曲子“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之后,心中惊诧,却又不觉被深深吸引。

 “  训女

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杜宝夫妇家教甚严,不准许女儿白天盹睡,不许自己去逛花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课女红与读诗书。想来古代人发明这些规规矩矩的差事给女孩子做,目的就是为了消磨和箍制少女的生命活力,以杜绝不正当的想法。

 “  闺塾

因此杜丽娘的父亲杜宝就为丽娘寻来了一位“鸿门腐儒”陈最良来辅导其读诗书。这位先生鸿门没见得,倒是个标准的腐儒。读诗书,他只会“依注解书”,至于书中到底讲了个什么,他并不很清楚。他向丽娘灌输“后妃之德”、“昔时贤文”,以最好地对少女完成社会规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一切始于在课堂上与陈最良争论《关雎》。陈最良照着书上的注解,一板一眼地解释:“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叫声也,此鸟喜幽静,在河之舟”。还没等丽娘出声,丫鬟春香争着说道:“起那下头窈窕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她。”而丽娘想起了昨日被她放飞的鸟。鸟都能获得自由,飞向大自然,自己却只能日日待在深闺。她突然如梦初醒...

来自青年画家TSUKI

 “  惊梦

这天听说杜宝要下乡去劝农,丽娘终于有机会到牡丹亭去游玩一番。“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在游园中,丽娘第一次发现了大自然的春光之美,却由此联想到人的青春之美,春光难以留驻,青春岂能长久?

在春风的吹拂中,丽娘不觉困倦得睡着了。

“原先这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来自青年画家TSUKI

“惊梦”是《牡丹亭》中至惊艳奇美也是其至悲部分。在杜丽娘睡梦中,拨开春色,是一个样貌清秀的折柳书生。杜丽娘的梦里,春天的姹紫嫣红和断壁残垣统统化成背景,为了托住那没有出口的汹涌情欲。而在“存天理”的人间,这一切绝不允许发生。

可惜这梦被春风点醒,醒来后书生早已不见人影,丽娘一病不起。游园本为开心解闷,没想到抽刀断水,举杯消愁。杜宝夫妇得知女儿病倒,明知是伤春,却尽说是伤寒,眼睁睁断了女儿性命。

来自青年画家TSUKI

临死之前,丽娘嘱咐家人把自画像藏在牡丹亭的太湖石下。这时候,金朝封李全为溜金王,攻打淮扬一带。杜宝把杜丽娘安葬在了梅花观,就匆忙奉调去淮扬镇守。

丽娘梦中的书生本是岭南柳梦梅,家道败落,决定离开家乡,北上求取功名。路过南安时,因缘际会间捡到了杜丽娘的自画像。

来自青年画家TSUKI

“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夜里,他就见到了画上的女子。原来,杜丽娘得到了阎王的准许,离开了枉死城。她的魂魄来到梅花观,夜里和柳梦梅相会。

来自青年画家TSUKI

柳梦梅得知她是鬼魂后并没有吓跑,反而设法取得了灵药、掘开了坟墓,那一刻丽娘起死回生...最终,历尽千辛,这对情人终成眷属。

虽然不免俗套,但在那个禁欲的时代,一个提倡“情”是万能的呼声,必然是惊世骇俗的。

来自青年画家TSUKI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

其实是在说,如果非要讲现实道理,这个故事近乎荒诞,但在一个肯定人“情”的世界里,却是必然如此美好。《牡丹亭》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打了一个活结。

牡丹亭

汤显祖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这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都已经成熟。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牡丹亭》在《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了话本的若干原句。在小说中,杜丽娘还魂后,门当户对的婚姻顺利缔成;而在戏曲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由的光辉理想。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没有因袭前人小说戏曲中一见倾心,互通殷勤,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手法,而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幽会以后,接着描写她第二次到园中《寻梦》。《惊梦》和《寻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