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了【个图“好书”用心读】有奖征文活动
流沙河先生去世有一段时间了。最近找出他的几种旧作来进行阅读,这也算是对流沙河先生最好的怀念吧。 年轻时候的流沙河也喜欢欧美文学,但到了老年却回归传统,更多的是与中国传统文学相亲相近。从这里,他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一部《庄子》,他就读出了千百滋味。我第一次读他的《庄子现代版》,是从旧书摊上买到的老版本。读来就感觉到内容很丰富。他不像一些八卦学者那样,追求庄子的故事,而是回归到原点,去阅读,根据自己的经验读出《庄子》的况味来。 后来,在我得知《庄子现代版》重新出版了修订版之后,依然买回来阅读,感受到他言说的更为精妙。这让我想起,他曾经写文章,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他被单位下放到图书馆,得以有时间每天与书为伴。这种清苦的日子,让他学到了许多传统文化。比如对《诗经》,以及唐诗宋诗的阅读。这些都活跃于晚年的阅读活动当中。 我还记得流沙河先生在言几又书店、成都图书馆做讲座,讲解这些传统文化时,听众如云。我也去听过许多次。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时下的许多国学讲座都要深刻的多。 再回到《庄子现代版》来说,他在这本书所阐释的理念,并不像时下的解读那样,而是回归到庄子所处的时代去解说。他说的那种自由飞翔,其实是博采众家之长后的结果,仅仅凭借一点认知,就妄加评论,很显然并不是庄子的做法。 写到这儿,我想起小说家刘甚甫先生给我讲解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个地方让他去讲国学,因为他曾用十年时间去阅读。但他后来认识到自己对国学的认知还是极少的。“2000年的国学,你用一辈子也难以读懂的。”确实如此,他说如果是说自己怎样写小说,这个就可以自由的讲了,因为这是自己的经验。 那么,《庄子》里的叙述,和流沙河先生的阅读、经验、生命融合在一起了的时候,《庄子》就有了新意思。但这有可能是庄子的,也有可能是流沙河先生的。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有了生命的交融,这种阅读也就了质量和厚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