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双轮摩擦压力机床

 q1338 2020-02-28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双轮摩擦压力机床

今天为您带来

《摩天双轮的启示》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双轮摩擦压力机床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双轮摩擦压力机床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双轮摩擦压力机床

第一次见到“双轮摩擦压力机床”,是在东丽区的“机床博物馆”。这台1945年产自德国的机床,是2003年,由馆长王福喜收藏的,之前,它曾在一家合资企业“服役”。据了解,摩擦压力机是现代工业最早出现的螺旋压力机,它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优点,迄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但仍在广泛使用。

一提到德国,人们耳边就会响起美妙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那美丽的多瑙河、莱茵河和阿尔卑斯山的秀丽风景是多么令人神往。那里无数的诗人、画家、音乐家、哲学家,使那条两岸点缀着古老城堡的河谷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无论是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还是歌德、海涅、席勒、丢勒、海涅、托马斯·曼、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门德尔松、瓦格纳、理查斯特劳斯……都似繁星点点,照耀着人类文明的苍穹。

但说起德国的的机械制造工业,人们大概会很陌生,毕竟机械文明不像文化艺术文明普及得那么广泛,并为人们津津乐道。

1945年正值“二战”结束时期,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由美、英、法、苏四国共管,后分裂为东、西德。此时,德国境内民生凋敝,生产停滞,经济完全无法满足国民的正常生活需求,完全是短缺和管制经济。但德国充分利用了冷战造成的东西方竞争气氛,在“马歇尔计划援助”等的启动下,克服了两德分裂带来的产业和地区性结构断裂,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所以,“双轮摩擦压力机床”,在战乱中还能稳稳地生产和出口也就不足为奇了。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双轮摩擦压力机床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双轮摩擦压力机床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双轮摩擦压力机床

摩擦压力机床,是一种万能性较强的压力加工机器,采用摩擦驱动方式的螺旋压力机,在压力加工的各种行业中都能使用。在机械制造工业中,摩擦压力机的应用更为广泛,可用来完成模锻、镦锻、弯曲、校正、精压等工作,有的无飞边锻造也用这种压力机来完成。一台普通应用的机床,既是制造业的标记又是回窥历史的镜子。它向我们提出一个疑问,德国在二战后,工业为何能走在世界前列,它拥有什么法宝?

回望历史很快发现,德国在二战之后,工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复苏,除了抓住当时的机遇,还有它不可忽视的历史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本国对工业文明的传承和不断投入的职业教育。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双轮摩擦压力机床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双轮摩擦压力机床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双轮摩擦压力机床

在欧洲历史上,德国工业革命晚于英、法、美,这主要因为德国政治上长期分裂,以及16世纪以来农奴制的再版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国内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到1848年后,德国工业革命才蓬勃开展起来。

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实现了统一,并从法国手里获得大量土地、资源和赔款。这些都大大增强了德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进一步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到70年代末,德国工业革命完成。

统一不久的德国,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重视发展科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许多发明都出自德国,德国有良好的科技基础,同时也重视产业化的发展。这中间有个前提,就是德国全境竞相修筑铁路,这对煤炭、铁轨、机车、车厢等产生了巨大需求,有力地推动了采煤、冶金、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扩建,一时间在国内掀起了创办企业的狂热。在这一时期,铁路的建造成为50、60年代工业革命的龙头产业。从1870年起,全德半数的铁路收归国有,私营铁路也受各邦国政府控制。到80年代,密布的铁路网已经形成,长度超过中、西欧等国,密度超过所有欧洲国家,铁路网的形成,把德国沿海与内陆、原料产地与工业中心、城市与乡村都连接起来。德国还大力修公路,开运河,建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一个巨大的国内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交通网的形成,猛烈促进了新兴工业、重化工业的发展,并刺激了德国新生产技术的采用与工业化的深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变革,促使德国工业发展的重心较早地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由此建立了强大的工业根基,这也让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策源地。

此外,德国还非常重视教育,他的一位将军打败法国皇帝完成德国统一后说,今天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课堂里就注定了。原来自德国普鲁世皇帝非常重视教育,他说我们什么都没有被拿破仑打败,虽有割地、赔款,但我们不能穷了教育,从来没听说过办教育会把一个国家办穷,办亡国的!就这样普鲁世实行免费教育,当时孩子不上学逃课是要罚款的。这一切都为日后普鲁士组建纪律严明的高素质军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更成为德国后来二百年的科学、文化发展的基石。在 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学,则作为世界上第一所新制大学,它的诞生甚至影响了整个十九世纪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

德国在重视免费教育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免费的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既是德国振兴的基石,也是德国制造崛起的秘密武器。

众所周知,德国是“二战”战败国,面对战争留下的民生凋弊、满目疮痍,面对这种情况,德政府实施了职业技术教育,并逐步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成为免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证德国制造的品质,德国制定了一个特殊的“学徒制”教育体系。“学徒制”即为选择职业教育的16岁学生,必须当3至4年的学徒,其中一半的时间在企业“学徒实习”,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工会在450个行业里也有严格的规定:必须通过学徒制才能被企业聘用。一旦成为了企业的技术员工,薪水也相当可观:德国的蓝领工人平均工资远高于英、法、美、日等国。工人高水准的工资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就连美国的福特也早在多年前就印证了这个事实。

正是这些技术娴熟的工人,把研发出来的蓝图变成精美的产品,并投放市场,才帮助德国经济快速走出困境,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在德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还有一个耻辱的烙印也成为激励他们努力奋发的动力。德国在工业化完成之前一直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家,手工作坊所生产的产品向来被认为是次等劣质货。

“德国制造”曾经是一个耻辱的标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德国制造”因战争而成为一个负面标签。1887年,英国作为德国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英国议会修改了《商标法》,规定所有由德国提供给英国的物品都必须标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国制造”的劣质产品与英国的优质产品区分开来。这就是“德国制造”历史命名的由来。不过,这个原本带有侮辱色彩的字样,若干年后则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使德国机械制造、化工、环保技术等行业在世界享有盛誉。

“德国制造”的成功,首先要得益于德国严格、健全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

早在1873年,一位德国设计师在参加了维也纳世博会后写了一封公开信,痛陈德国产品弊端,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德国开始着手制定质量标准。目前,德国最主要的标准制定机构为德国标准化协会,其制定的标准涉及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卫生、消防、运输和家政等几乎所有领域,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其中约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这些标准织成一个密网,严格限制住企业的一举一动,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

与其他国家企业相比,德国企业胜不在规模,而在其独具一格严谨精密的特色。一时间人们很难说清,到底是德国这个国家的形象与性格塑造了“德国制造”的名声,还是上百年来德国产品的优质造就了人们对德国这个国家的整体印象。

毋庸置疑的是,有了国家机器对教育的普及与提升,有了政府对各种“能工巧匠”待遇长久保障,相信任何一个国家不仅会有体面的国民素质,而且同样也会生产出足以支撑国家根基的优质产品。我想,这正是一件“摩天双轮机床”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双轮摩擦压力机床

(东丽网信办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