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之下,农村和小城镇的葬礼

 苍木先生 2020-02-28


对任何人来说,一生当中最大的事无非生死而已,其中死更是重中之重。许多老人为了“迎接”死亡的来到,甚至在活着的最后几年都在准备着,比如丧事该如何操办,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等等。

然而,因为突然爆发的肺炎疫情,聚集性活动被严格取缔,即便是国人最为看重的传统丧事,也不得不一切从简,不能按照正常事情的方式举行。当然,在特殊时期的特殊处理,大多数人还是能理解的。

因为,一旦还原有方式举行的话,必然会有很多迎来送往的宾客,从而使得人员聚集在一起,这样就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曾经“体面”的葬礼方式就必须舍弃,冷清、安静成为主调。

按照以往的丧葬习俗,先是要在家停柩三天,这三天要吹号奏哀乐,还有亲友前来瞻仰送别逝者;接着再是送去火花安葬。如今,大多数都是,没有宾客,没有宴席,只是电话通知至亲好友,接着就“送走”亡者。

现阶段,疫情什么时候能被完全控制,解禁所有“封锁”,还没有确切时间,如果不能尽快安葬亲人,那就只能一直拖下去,但是,具体还要多久,谁也不能保证,所以,不得不“忤逆”亡者的心愿,简单了事。

网上流传一个视频:一个穿着白色孝服的男子,捧着逝者相片,拿着哭丧棒,带着口罩,拉着装有逝者的车,一个人孤独前行。这是一个人的葬礼,疫情下,所有亲情、友情、血缘、道义,都化为乌有,只有没有生命的机器在呜咽。

此情此景,看起来确实很悲凉,不管对逝者,还是对生者,都是遗憾。诚然,在平常的丧葬时期,亲朋好友聚在一起送别逝者,当然是无所谓,但是,在如此特殊疫情时期,如果还是按照往常的方式来办理丧事的话,确实行不通。

当然,这种冷清、安静的送别方式,确实不怎么让人舒服,但是,在疫情整体得到遏制,聚集性活动可以开展之时,红白喜事还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办理。生死的体面重要,但生命的安全保障同样重要。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不会因为疫情而按下暂停键。对于喜事来说,不管有没有黄道吉日,都可以暂缓进行,拖到疫情过去后,在欢天喜地的举办,但是丧失却没有办法一直拖延,必须在一定时间完成。

不论是乡村还是城镇,但凡是普通人,都承受不了把逝者长期停放在殡仪馆或火葬场的高额费用,而长时间停放在家里,又是不允许的,所以,选择“冻尸”或延期出殡,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不得不说,在中国,特别是乡村和小城镇,“重死不重生”的传统还很浓烈。一个人即使生前再怎么“穷困潦倒”和“不堪”,死后只要有儿女后辈,不说大操大办,但基本体面的葬礼,亲友送最后一程,还是要有的。

只是,在如今这特殊的时期,一切都简化了,就算曾经不想“将就”的人,也不得不“将就”。因该说,任何习俗的形成,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些习俗该改就还是需要改了吧。

正如许多地方的“风光大葬”习俗,其实很没必要,逝者得到了“体面”,生者就真的“得偿所愿”了吗?只要逝者在世时,生者能好生对待,那比一个风光体面的葬礼好很多。

面对生死,人其实很卑微,就算是“最后的体面”,也是在攀比的荣光中隐藏的卑微。琐碎的、虚伪的、仪式的、浮夸的葬礼,该从简还是从简,安静的送走逝者,才是生死的本质。当然,垄断下的殡葬业,人连死也死不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