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书法,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与精髓,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以前老中医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 意思是:会写一手好字,能说服病人,懂辨证施治,穿着也要体面。概括了一个有学养的中医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其中,将“一手好字”列为首,可见医家对于书法是非常重视的。 自古至今,医家留下了很多非常珍贵的书法作品 药王 大医精诚——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药方贴》 这是药王孙思邈唯一传世的草书,书法功力深厚,变化多端,风骨烂熳,神形兼备,深得王羲之笔法与神韵。 释文:“芎藭不宜兹补。下白,纳少。粟米一石,资饮啜也!思邈”。 药王孙思邈《药方贴》 药圣 本草纲目——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 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的隶书竖轴,是李时珍唯一存世的书法作品,其书风工整俊秀,法度森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李时珍款隶书立轴 中医学家 程门雪 杰出中医程门雪,在门诊为病人所开的处方,常常被喜爱他书法的学生和病人收藏。 程门雪写的药方 老中医 104岁的邓铁涛 多次上书,为中医“呐喊” 临危受命,抗击“非典”,中医药现良效 邓铁涛书法 医家之所以重视书法,过去手书脉案或处方,不仅要求医理通达,文笔洗练,而且还要清晰流畅,素笺黑字,笔墨淋漓,饶有雅趣。一张工整清晰的处方不但给药房取药带来方便,同时也可以看出医生的道德和修养。 既给病人治疗,解除疾苦,又给病人艺术欣赏和心理安慰,具有医学和书法的双重价值 中医教学,重视书法学习,力求书写工整,避免点药差错 药方也可写得很美 开出一张中药处方或中医病案,蕴含文学素养的独特气韵 书法与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哲学与书法艺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坚持习之,对心身健康大有裨益。俗话说:“书为心画”“医者意也”,书法与中医息息相通。 中医养人,书法养心 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太过可使脏气失调,书法可调节心态,使情绪稳定。 狂喜之时,习书能凝神静气,精神集中;暴怒之时,能抑郁肝火,心平气和;忧悲之时,能散胸中之郁,精神愉悦;过思之时,能转移情绪,抒发情感;惊恐之时,能神态安稳,宁神定志。可见,书法能调节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学习书法还可以培养人的耐心,细心的素质。耐心恒也,细心微也。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书法的起笔收笔处可培养注重精微的好习惯。 书法养正 柳公权说:“心正则字正”,通过写字培养正心,提升人格,即:“写好字,做好人”。 赵孟頫《妙严寺记》 欧阳询楷书 书法可长寿 我国素有“书者寿”之说。书者,抒也,抒胸中之气,散胸中之郁也,无郁无滞就不容易生病。练书法也是练气,《笔阵图》说,下笔点画波磔,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气不可竭也。 所以,自古就有“寿从笔端来”的说法,道出的正是书法与养生之间的关系。 更有: 从汉代至清代,人均寿命25岁~40岁的时代,著名书法家们的平均寿命约80岁,例如: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虞世南80岁,文征明89岁,梁同书92岁,翁同龢85岁。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当时人类平均年龄为40岁~62岁,著名书法家们平均寿命88岁。进入现当代,著名书法家们平均寿命已经超过90岁,例如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章士钊均享寿90岁以上,朱屺瞻、苏局仙、孙墨佛等更上了百岁高寿…… 中华文字学、国学、书法教育领航者——兴华美育 认为: 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养生之道。习书法,既能培养高雅的爱好情操,也是一种修身养生的好办法。 书法还可以使人内心沉静,使人能够找到自己,认识自己。 兴华美育 以“振兴中华、美育心灵”为宗旨,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为己任,助力民族复兴大业。 用最先进的研发理念,汇聚全国顶级研发团队历经5年持久研发,打造了关于文字学、国学、书法学教育的领先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