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羲不只是传说,他开创了东方文化

 古稀老人赵 2020-02-28

东方文化的产生,以中华文化的开创为标志,从《易经》的根源讲,伏羲是中国文化的创始者之一,他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伏羲不只是传说,他开创了东方文化

以前我们都以为伏羲只是个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中和女娲兄妹相婚,人类就此而产生。1983年,伏羲作为中国的神话人物被改变了。在甘肃省古城纪(现天水市)出土了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遗址—大地湾遗址,时间上远超过河姆渡遗址、红山文化、李家滩文化等。大地湾遗址的出土把伏羲从一个传说的人物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但是不要单纯地理解成只是某个个体,伏羲是氏族社会的首领、代表者。大地湾遗址出土了很多文物,其中有很多文物带着卦、太极类型的图案。现在的河南、福建、广东、浙江人的核心祖先都是伏羲,全是从伏羲这里出来的,历史上叫河洛人。

伏羲所处的那个年代是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栖息于亚热带地区,处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里,中国地表生态富饶,人与自然处在相对和谐的状态中。当时以渔猎经济为主,他的氏族当时就在卦台山打鱼狩猎。卦台山风景优美,地势奇特,一条河蜿蜒地流过这座山,八面环山,是一个天然的太极八卦图。世界上目前被发现的两个天然的太极八卦图,一个在卦台山,一个在美国的黄石公园。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这两个天然的地方刚好也东西对应。

伏羲不只是传说,他开创了东方文化

伏羲在卦台山开始研究自然发现:天亮的时候人就有活力,天黑了以后就想睡觉。有太阳的时候万物都生机盎然,太阳被云遮住了光线就变得很暗,这时候生物状态也趋于静的状态。他发现“一个明,一个暗”就能影响了人和动物的动与静。此时明了暗了,彼时明了又暗了,一个明暗转换成一天,时间的周期就有了,他发现了时间的存在规律。伏羲后来就根据这个特点去分析各种事物,发现连续的晴天过后就会下雨,连续下雨到了一个极致,就会放晴。也发现随着明暗雨晴的时间变化,他也在长大和老去,生物也在成长和死去。

同时,他也体会到空间的存在,发现往上一看有上的位置,再往下一看必有下的位置,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有外必有内,有近必有远。他观察位置也是相对的。于是伏羲领悟出事物存在、发展不仅伴随明暗变化,产生出动静的状态, 并且在位置上也同时存在相对的位置关系。因此他找到一组相对的概念,来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这组概念不仅能够表达时间,还能够表达空间,这就是“—、- -”,叫阳爻和阴爻。

伏羲不只是传说,他开创了东方文化

至此阴阳成为了能够概括任何事物发生、发展、转折、终结状态的一对概念,进而他发明了八卦,八卦也成为表达时空及事物最系统的模型。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时间和空间用一套模型给统一起来了,这是爱因斯坦一生追求却没完成的事,伏羲早在8000年前就做到了。

阴阳的概念,随着伏羲的创造,深入到大众之中。古人感悟到:天气过热不舒服,过冷也受不了,只有不冷不热才合适。这就从生活中产生了阴阳平衡的思想,逐步扩大到各个领域,都以阴阳平衡为最中正的方向。人类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健康,智者发现:只要身体气血不平衡,就会生病,就此产生了中医学。伏羲创造的东方重视中正平衡的文化,不断传承延续至今。

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

1894年清政府和日本打了一场败仗,导致清政府直接和间接赔给了日本2亿两白银,这场败仗就是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是一场用中国文化理念击碎清政府的战争。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当时的国民对中国文化和制度的自信心遭到重挫,开始想全面学习西方,所以在1906年废除了实行千年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提到科举,大部分人都会认为那是落后的代表,是一种腐朽的、教条的考试制度。其实,以这种机械的、割裂式的、静止的态度来看待科举制度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在于从历史长河中一个微观的点上看待科举制度。

伏羲不只是传说,他开创了东方文化

如果认真研究过科举制度,把时间轴拉长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科举考试在明代以前,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针对优秀精英的选拔体系。隋朝开始出现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到唐代科举考试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内容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数学、医学、法律、哲学、天文、艺术等。考生通过乡试之后,才可以赴京参加会试。

会试共考三场,每场考试考三天,一共九天。一场考试不允许出门,自带干粮,以防止作弊。古代中国的考试题目不是现在的ABCD选择题,选择题是让人们用线性逻辑思维推理问题,这类题通常容易,但缺点在于根本无法展示自己对学问的理解和观点。

当时的科举制度虽然讲究对经书典籍的熟谙,有很多类似完型填空的内容,但重点却在开放型策问上,目的是考查考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考生要针对治理国家,解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这些能展示考生是否具有统筹全局的能力,体现思维水平的高低。所以没有卓越的才学、独到的思维和扎实的全科基础知识,是根本无法考取功名的。同时,当时的中国科举制度也是一个让一介平民有可能瞬间进阶国家领导阶层的选拔体系。就是精英靠本事,避免世袭制度的弊端。所以清朝以前的科举制度是非常优秀的人才选拔制度。

而清朝时期,面对与正统中华文化的冲突,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逐渐开始改革科举制度,使其变了味,它逐渐变成了一种死板、固化的制度。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了清朝的大门,甲午战争以及和其他西方列强的交手,清政府均告失败,凄惨落幕。

在被侵略的年代,中国人难以坐下来冷静地反思自己的文化,使得人们对自己的文明产生了过度的质疑和自卑。当时的国民对国家民族的自信心开始逐渐削弱,甚至于荡然无存,文化自信慢慢就丧失了。当文化自信心没有了,就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民族的文化、教育方式、制度有问题。

伏羲不只是传说,他开创了东方文化

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发生的事情值得深思。中国从李鸿章时代,就开始了洋务运动,全面学习西方。后来留洋的学者们看到了西方文化对于工业和科技的巨大贡献,普遍认为先进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都是西方现代化的产物。于是中国开始了“拿来主义”,从西方什么都拿来,把西方作为榜样,效仿它们的政治体制,复制它们的文化,把中国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实行“西化”的体系下。

但拿来的这些都是西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却没有拿来并真正学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和根本。提倡拿来主义的人们是热爱自己国家的,也为中国是否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忧心,只是错将中国在世界失去的尊严与屈辱,通通算在了自己文化的头上,抛弃了自己的传统,不仅把自己文化中的糟粕扔掉了,同时也把自己文化中的精髓都扔了。这样的抗争无疑是偏颇而激愤的,忽略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注定无法扭转国家的命运。

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在我们进行洋务运动之后,实施了明治维新,也学习西方。两个国家同样都以中国文化为源,但日本的西化,最终打败了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