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现代年轻人:干啥啥不行,吃啥啥都剩,无聊第一名

 一盏书灯 2020-02-28

无聊,似乎像一场“意义危机”,持续而蔓延,让我们冷静下来,去反思如何与自我和世界互动!

现代人的蚁居

作者 ✍甜小菜 

“他们”一边沉迷于点开手机里弹出的一条又一条信息,一边又在放下手机之后迅速陷入空虚和迷茫。

“好无聊啊”、“没意思”、“干点啥呢”、“无聊哈,是,挺无聊的”......这样的话正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口头禅,有调查显示,成年人中有30%至90%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感到无聊,年轻人中这一数量高达91%至98%。

无聊,大多时间,是“我们”的保护外套

“无聊”虽然听起来有些消极,但它的出现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

人在很多时刻都会对未来产生一种期许,都有自己的欲望,比如这个春节有人原本打算去旅游,有人计划举行婚礼,还有人烫好了头买好了衣服等待成为朋友圈最靓的仔。但当欲望因为疫情被压抑,迟迟得不到满足时,人就会感到失落、沮丧和悲伤。

啊,不想工作

可面对这样的情况,做再多努力和争取都是无用的。于是人们便将情绪调换成另一种消极程度低的模式——无聊。这样一来,人的失落感、压抑感就得到了暂存或者释放。

这种意义上的无聊也可以算作是面对困境的一种逃避。

急需垃圾食品充电

比如我们熟悉的电影人物阿甘。当他终于等来了思念已久的珍妮,以为可以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时,却突然在某个清晨发现珍妮已悄然离去。他在门前的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然后突然开始奔跑。没有目标、没有确定方向、也不知道何时停下,只是一味地奔跑。

走吧,植物宝贝

因为那一刻,他只能用跑步这样无聊的方式让自己“有事可做”,让自己不持续陷入失去的无力感。

为了应对悲观的情绪,避免严重的“伤害”,“无聊”这个损伤程度低的情绪,成了暂时“欺骗”自己的手段。

获得自由的时候,却不知所措

没点意外,也可能感到无趣

从生理层面说,无聊这种不愉快情绪的产生,是因为人们无法从所处环境中得到任何“满足感”,从而引起了多巴胺分泌的减少。

多巴胺是一种“承诺你这么做就能够获得兴奋”的物质,是人的心理动力源泉。他能让人产生刺激进而采取行动,没有了它就没有做任何事情的内在驱动力。换句话说,多巴胺是大脑对我们做了“想做”事情的奖励。

但更确切的说,这里的奖励不是指得到的全部奖励,而是在你预测范围之外的“意外奖励”。

胡渣

比如,你每天按时上下班,勤勤恳恳工作,每月会拿到一笔固定工资,这笔工资是在你“预测”范围内的,所以你并不会感到兴奋。可年终时领导突然给你发了一笔奖金,用来肯定你一年的工作,这笔“意料之外”的奖金,就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同时传递出一个信号:只要好好工作年底就有奖金,从而引诱和激励你更加认真工作,争取拿到更多的“意外奖励”。这便是多巴胺的奖赏作用机制。

也就是说:兴奋和满足感并非来自实际奖赏,而在于意外的奖励,一个跟预测的差值。

不管生活怎样,都要保持一颗童心

一开始就期望很高的人,哪怕结果不算差,也不会引起多巴胺的分泌,让自己感到满足。而有的人会聪明地降低自己的预期,甚至没有预期,这样稍稍有点结果就很容易让自己感到开心和快乐。

就像服刑战犯的日记里写的那样:我现在每天能睡12个小时了。与从前每天睡6小时相比,如果我每天都能睡12小时,我就能把我醒着服刑的时间减短五年。

这样想何尝不会让人感到一丝慰藉。

现代人的爱丽丝冒险记

无聊,一场现代社会的“瘟疫”

虽然无聊是一种个人感受,但它的流行更多源于社会的发展,是一种社会性症候。

在这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大脑每天被各种海量信息过度刺激,漂亮小姐姐、小奶狗“男友”、各种CP ……我们沉浸在其中自以为很快乐,殊不知这样高强度的刺激背后,带给我们的是更多乏味和无趣。

新鲜和刺激来源于现实奖励跟预测奖励的差值,现实源源不断的刺激让我们的预测值越来越高,差值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小到原本只要每周能买到偶像一张画报就可以很开心,现在却因为爱豆一天没更新微博就感到沮丧。

生活呀,让我上去一下呗

我们越开心,就越需要满足感。我们越是用快速变化的,高强度的,不断变化的刺激充满内心的世界,我们就越习惯这种适应,对无聊的忍耐力就越低,甚至低到让人们为了追求刺激而不惜伤害自己。

曾有研究者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群成年人关在房间里,不允许能做任何事,看他们是否会因为无聊而选择“电击”自己。结果发现,67%的男性都按下了按钮,最极端的一个人,在短短十多分钟里电击了自己194次。

无聊,更像是专属于现代社会的一场“瘟疫”。

生活的面具

在无聊中找寻自己

如何才能逃脱无聊这一消极情绪的困扰?

适当降低自己的预期,好“欺骗”大脑分泌多巴胺,产生更多刺激。

很多人之所以感到无聊,是因为生活千篇一律,少了诗和远方。倘若只有诗和远方才是有趣,那么恐怕一年中感到满足的时刻少之又少。但如果告诉自己,只要今天发生一件跟昨天不一样的事就是特别的,那么一顿丰盛的午餐,路上突然跑出来的金毛,商场里恰好有自己喜欢的新裙子......这些简单的小事都会让你感到满足和惊喜。

稍稍调整一下自己的预期,获得的“额外奖励”就会翻倍。

消失在哪里

其实适度的无聊状态也很可贵,它可以通过减少外界刺激,提高人们对乏味的忍耐力。

我们的大脑一直接受过度刺激,已经忘记了怎样与“平静”相处,就像是长期紧着的弹簧,一点一点失去着原本的弹性。而短暂的无聊,如同让弹簧撤掉外力,恰好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对无聊的忍耐水平,恢复我们最初拥有的弹性。

而在重置和恢复大脑适应“无聊”的过程中,或许会发现另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乱成麻

比如王村村,一个坐拥300 多万粉丝的“无聊”博主。他为了纪念搬走的邻居,把邻居送的棉花弹了一床棉被;因为羡慕田园生活,在自家浴缸里种起了水稻;为了给朋友炒菜吃,自己现种空心菜,现做了锅、碗、刀、还开车去野外取了火 ……

今天要用哪一款眼睛

他说:“无聊这件事改变了很多他对世界的看法, 任何一种东西或者方式,都能成为一个人走向未来的驱动力,无聊也可以。”

他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无聊,似乎像一场“意义危机”,让我们冷静下来,去反思如何与自我和世界互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