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学者生产“精神疫苗”

 xianfengdui111 2020-02-29
霍去病对伍连德或白求恩,人文学者生产“精神疫苗”| 防疫·专家谈
日期:2020年02月18日 12:28:25 作者:袁琭璐

微信图片_20200217180355.jpg

江苏书法家陈曦为“庚子抗疫征联”活动赐墨宝

“辛弃疾,霍去病,

疾病何时弃去,为江城祝福。”

为了支持抗疫斗争,

博鳌儒商论坛理事长、

中山大学黎红雷教授于1月25日

在海内外文友中

发起“庚子抗疫征联”活动,

为当前的全民战“疫”

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文智慧,

受到政、商、学等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为何会采取征联抗疫这一形式?

活动以来收到了哪些富有创意的对联?

在今天(2月18日)的采访中,

黎红雷表示,

“作为一介书生,不能奔赴前线抗疫,

唯有以手中之笔,为抗疫英雄壮色,

为人民大众祈福,为吾国吾族分忧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传最广、也最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他希望能通过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让隐藏在对联中的古今智慧

为抗疫时期的人们

带来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

隶书_meitu_17.jpg

博鳌儒商论坛理事长、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黎红雷

*以中医、边防等古今中外人物对句,助力华夏平安

海内外众多楹联爱好者

关注和参与了此次征联活动。

黎红雷介绍,

出句以辛弃疾和霍去病两个人的名字

重新组成“疾病何时弃去”一语,

表达了对武汉早日驱除病疫的良好祝愿。

第一阶段(1月25日至2月5日)

要求下联皆以人名应对,

后为扩大应对范围,

向“宽、高、雅”方向发展,

要求对句立意应与庚子抗疫相关,

弘扬正能量的基本前提下,

对句不再限于人名而可用专用名词应对

黎红雷透露,截止至2月18上午10点,

共收到来稿98比,

创意迭出,且对句大多蕴含典故。

出自广西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黎宁的对句:

伍连德,钟南山,

德山相继连南,助华夏转安。

以百年间中国防疫事业的两位领军人物,

1910年扑灭东北肺鼠疫的

全权总医官伍连德,

以及2013年抗击非典型肺炎的特等功臣、

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的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

作为人物形象,

并将日前相继落成的武汉火神山、

雷神山医院入联,

表达了“国有危难可问谁?

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立意。

中南商场_meitu_18.jpg

中国防疫事业的两位领军人物伍连德(左)与钟南山(右)

出自浙江大学董平教授的对句:

杨济时,李时珍,

时珍长来济时,保华夏平安。

以两位明代著名国医

杨济时、李时珍的事迹,

表达中华医学源远流长,

确保华夏民众健康平安的心愿。

来自抗疫第一线武汉的

武汉大学胡治洪教授的对句:

袁天罡,李淳风,

淳天弥满罡风,还宇内清宁。

以唐初两位道士袁天罡、李淳风入联,

组成“淳天弥满罡风”句。

淳者纯净也,弥满取之唐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其八“真力弥满”。

罡风乃强劲之风,所到之处,扫荡一切。

借此祝愿武汉疫情灭尽,

中国恢复清静安宁!

出自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教授的对句:

吕大防,王秦关,

防关严立大秦,保丝路平安。

以陕西两位历史文化名人

吕大防、王秦关的形象,

组成“防关严立大秦”的妙句,

记载了陕西省在战疫之时

严守关防的决心和举措,

从侧面反映了神州各地的战疫景象。

出自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辽宁杨晓雁的对句:

伍连德,白求恩,

德恩几度连求,值华夏讴歌。

将上个世纪从马来西亚回国

开创中国现代防疫事业的伍连德医生,

以及从加拿大来到中国

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白求恩大夫入联,

讴歌了爱心无疆的医者精神。

贵州文史馆馆员、

中国楹联学会原常务理事陈德谦的对句:

刘韫良,向知方,

良方自古韫知,替禹甸争光。

刘、向二人系清至民国黔籍全国著名联家,

又良、方虽二名,

合二为一成良方,

既为人名,亦为药方;

且药方蕴含真知与经验,

故名韫知。

禹甸本谓禹所垦辟之地,

后因称中国之地为禹甸。

山川异域,日月同天。

鄂黔虽参商是隔,

然抗毒之心同体同怀,

故下联蕴含黔人以联文向武汉、

向祖国献方而为苗岭争光之义。

武汉首个中医方舱医院——江夏方舱医院.jpg

武汉首个中医方舱医院——江夏方舱医院

*以书名、地名、年号等精妙构思,期待国泰民安

在新规则的鼓励下,各种立意高远,

构思精妙的对句佳作接踵而至。

贵州大学黄诚博士以书名应对:

博济方,回生集,

方集当下济生,予华夏安心。

其中的《博济方》《回生集》,

二者均系中国古代医方和治疗经验汇集。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从西汉到清末,

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的瘟疫。

中医药与各种瘟疫

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对决,

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

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以两部医学名著入对上联两位英雄人物,

且蕴含“济方能弃疾,

去病可回生”之内涵,

与上联“弃疾”“去病”形成回互。

“方集当下济生”与“疾病何时弃去”

又为语义上之互答。

“华夏”对“江城”、“安心”应“祝福”

则表达了对国泰民安、

天下太平的美好期待与心愿!

u=302146860,3790762832&fm=26&gp=0_meitu_20_meitu_22.jpg

中国古代医方和治疗经验汇集《博济方》《回生集》

上海武澎先生以地名应对:

武昌府,古隆中,

府中指日昌隆,赖华夏同心。

这里的武昌府、古隆中,

二者皆为湖北省内古地名。

上联以两位民族英雄开篇,

倡导青史留名借古喻今,

祝福武汉早日战胜疫情,

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下联以湖北当地两个古地名呼应,

赞美人杰地灵源远流长,

依靠举国上下同心戮力,

恢复昌盛兴隆指日可待。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西赵瑞琴应对:

汉延康,宋崇宁,

康宁万代延崇,凭壮志克难。

将中国历史上两个年号——

东汉时的“延康”,

北宋时的“崇宁”入联,

表达了世世代代中国人民

对康宁生活的向往,

并为此攻坚克难的决心与斗志。

黎红雷表示,自2月13日起,

活动进入第三阶段,

并将持续进行至疫情结束。

当然,楹联离不开书法,

建立的“庚子抗疫征联文友群”

除继续对句外,还可发表个人原创

并与“庚子抗疫”主题相关的

古典诗、词、联及书法作品。

在活动结束之后,

将选出优秀对句集联成集,编印成册,

为时代记录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强音。

微信图片_20200217180415_meitu_14.jpg

黎红雷的书法作品

*三易其稿,为中医药走上抗疫主战场赋联壮行

2月13日,

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明确提出:强化中西医结合,

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

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

2月14日,

武汉第一间以中医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

方舱医院正式投入使用……

这标志着中医药走上了抗疫的主战场。

黎红雷亦以此为题,

经“庚子抗疫征联文友群”诸位联友

切磋琢磨,三易其稿,

为中医药走上抗疫主战场赋联壮行:

历克瘟魔,国医伟绩千秋颂。

再攻冠疫,中药奇功万众安。

黎红雷如是解释,

上联反映的是自西汉至清末两千余年间,

中医药界反复与瘟疫较量

并战而胜之的辉煌历史;

下联则体现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

中医药界肩负党和人民的厚望

披挂出征的高昂斗志和必胜信心。

此联以“攻克”“中国”“医药”

“奇伟”“功绩”等词组拆分入联,

互文回应,以突出中医药

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2月17日下午,岭南书法家、

“粤爨”体掌门人李卓褀惠赐墨宝,

撰写此联,一同为中医抗疫助威。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丁山亦为此撰联,

为中医全面介入战疫鼓与呼:

四两拨千斤,祛邪扶正斩魔妖,朝长天亮剑;

一壶盈百草,奉暖驱寒昭曙色,让大地回春。

此联表述了中医药祛邪扶正,

辩证施治的防疫治病机理,

表达了长天亮剑降伏疫魔、

奉暖驱寒回春大地的良好祝愿。

微信图片_20200217180324_meitu_15.jpg

左一为岭南书法家李卓褀惠赐墨宝,为中医抗疫助威;右两幅为庚子抗疫征联”书法作品

特殊时期,社会各界情系抗疫前线。

逆行者们迎难而上,

用责任与担当筑起一道道抗疫“防火墙”;

企业团体、爱心人士等捐款捐物,

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文艺工作者们捕捉灵感,

创作推广了一系列温暖人心的文艺作品;

而此次征联活动则是人文学者

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支持抗疫斗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思想力量为抗疫贡献“精神疫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