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宗仁:人过五十五

 G诗和远方 2020-02-29
                 二五一十说中年

                        卢宗仁

50岁一过,无论你承不承认,也不管你接不接受,哪怕身体还健壮如牛,激情依然澎湃昂扬,甚至酒量不减,牛皮照吹,梦里依稀捡得到诗句,中年,还是以由不得你的任性,毫不留情的来了。你可以还没有做好准备,还可以穿着皇帝的新装自欺欺人,也可以拿高龄长辈的心理年轻与事业成功做挡箭牌,甚至还可以用“65岁以下是中青年”所谓的新标准,聊以自慰。但,事实就是,你生命的尘土,早已没过了腰身。人过半百,绝对不是说,后面一定还有半百。况且,即使还有半百,生命的质量也要大打折扣。接下来都是走下坡路的日子,只是不要像兔子打滚就阿弥陀佛了。
成语里有“一五一十”,意思是五个十个地将数目点清,比喻从头到尾、源源本本,没有遗漏。而“二五一十”,只是我们乡间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虚张声势夸大其词,博人眼球。我这里说的“二五”指的是年龄,两个“五”了! 其实,我说的是自己的感受,说中年说的是我的中年。是否有无病呻吟哗众取宠之嫌,我心里也没底。老实说,中年和老年并没有一条分明的界线。如今流行的是年轻人称爹,老年人叫哥。什么时候叫我“卢哥(炉锅)了,我的天就快黑了。

我未曾写过“四十抒怀”,也不敢撰所谓“五十自述”。用那样的标题感觉自己份量不够,体量太轻,怕贻笑大方。但在跨越55岁的门槛之后,委实还是有一些话要对自己说,或许,也是对家人对亲人说。我怕十年二十年,乃至更多年之后,再也不想说了,或许,也说不准确了。在一个转型的时段,在天平从重感情到偏向于更理性的节点,扪心自问,抚头沉思,将人生思考生命思虑,来一次真实铺陈,勾勒轨迹,于我,是值得珍视的一件事。

小时候,面对40岁左右的长辈,已觉他们很老了,秃顶、缺牙、驼背、皮肤干黑、青筋暴凸,那是生活的重压,日子的贫瘠,岁月的煎熬累积所致。那时是典型的营养不良,现在是绝对的热量过剩。“三高”病,就是如今生活的负面写照,几乎成了通病。二十年前,我的一位领导说,过了45岁,毛病都来了,眼睛老花,晚上频起,尿滴脚尖。我听了将信将疑,还暗地偷笑。殊不知,从50岁开始,自己也配上了老花眼镜,也开始吃“络活喜”降压了。当我不时从医院中看到歪脸、跛腿、瘸手的中风患者,见到或听到,一个个家庭因一根顶梁柱的倾颓面临瘫痪,我的心收紧了,我的脑海里敲响了警钟。想自己,虽不能给家人带来多大的幸福与荣光,但我绝对要尽最大努力防止给他们造成伤害与摧残。于是,我很不情愿的吃起了“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妻子一次批发来20盒,每盒七片,每天早上吞一片,周而复始。明知这是有毒的,是伤肾的,是一吃就停不了的,可为了防止致命的意外,避免脑梗心塞的偷袭,主动戴上了“紧箍咒”,筑起了“防火墙”。每天花五元钱,以慢性伤肾为代价,确保了血压在80至120的标准值。不仅如此,过去看别人觉得好笑的做法,比如步行开倒车,用裸露的背撞树之类的,不仅见怪不怪了,连自己也开始兼修并蓄,做起五花八门的运动来。简单点说,我的日常生活中,有关养生锻炼的动词,一数就是一串:磨牙,搓脸,转眼珠;揉肚,缩腹,伸懒腰;搓手,提肛,捏耳垂;梳头,伸舌,挠脚心……有空了就做,想到了就动。犹如一个菜园,葱姜蒜套种,萝卜白菜都有,辣椒茄子齐全。又好像一锅杂烩汤,今天这几样,明天那几种,文火炖,慢慢煨,似乎也还蛮有味道的。其实潜台词就是,老之将至,我必须背起防止过早衰退与疑似病魔角力的纤绳,不能让一个漩涡掀翻了船,也算是居安思危吧。



人说,养子女是不图回报的,我完全不以为然。养儿育女,除了生命意义上的传宗接代,更有现实意义上的天伦之乐,防老防变。人的命运,很多时候并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谁也无法预测,后面的路是弯是直是宽是窄是凹是凸,是否有能力抵御一个惊天意外,化解一次生命变故。谁也不能设计自己的最终结局。所以我常常对人讲,也对亲人讲,我现在,就是尽一切努力,为家人营造和谐和美和乐的小家庭,多担起家庭的重担,多给儿孙一些呵护与照顾。近几年来,我的假期与周末几乎全用在了陪伴老人与儿孙上。买菜下厨,家里升腾的是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同时,我也在小心翼翼的保健自己的身体,但愿我的将来,少给亲人少给子孙增添麻烦带来拖累。但如果有一天,也必然有一天,我老了,走不动了,说不出话了,忘记回家了,不能自理了,我的子孙,你们也没有办法,你们必须承担下来,这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虽然这是我一万个不情愿发生的事。虽然我在心底里无数次的祈祷,但愿我为自己与家人做得多多,而子孙家人为我做得少少。这就是50岁后才有的觉醒,这就是50岁后才有的领悟。
人到中年,这几件事要特别看重:一是工作,有道是有癞子嫌癞子冒癞子想癞子,离退休的日子不远了,办公室里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以后路过办公楼,就好像路过故乡一样;一是家人,幸得今生同船渡,因缘伴福一家亲。只要有条件,有时间,能陪多久,就要陪多久,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错过了,往往就不再有了;一是健康,这是自己也是一家,是所有幸福的基础。正所谓身体是“1”,没有了“1”,什么都是零,所以,都要倍加珍惜。终将有一天,你我都会“隐入草木深处,从此下落不明。”
健康,其实是生理和心理的综合指数,身体是硬件,心态是软件,硬件软不得,软件乱不得。常听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其实,应该换一字:修!修身养性,修炼修为,修而不止。我常常告诫自己,你是一个人,绝不是一个人物。做好一个人,做一个好人,并不是那么好做的,说起来喝蛋汤一般容易,做起来却是上蜀道一样艰难。许多与生俱来的欲念,不是说丢就可以丢下的,不少人生历练固化了的俗念,不是说断就能断掉的。职位,面子,虚荣,些小利,无名气,总会像黑夜的小瓢虫,冷不丁在你的心尖上扎一根刺。过去几十年,我们背着一个沉重的背篓,学历,资历,能力,级别,职务,一样样往里面装,背都背不动。慢慢的,有些东西可以放在一边了,篓子可以腾空了,甚至于也绝对是连篓子也有要丢掉的一天。其实人,就是一个过客,无论故乡,无论单位,无论亲人与家庭。关键是,我们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做好这唯一的一次客。活出自己,活对自我。一位名作家说:“辣椒不辣是没有道理的”,同样,“我不是我也是没有道理的!”



到了这个年龄,眼睛开始有选择的关注了。比如散步时,那些坐在小推车上的病人、老人,那些还是坐在小推车上的小孩,总不由自主的让你想起自己的父亲,想起自己,想起自己的孙宝宝。每年的春夏之交,或是秋冬换季,讣告就隔三差五的收到,每一次下跪,心也跟着拜倒。殡仪馆里很少有人哭,倒是谈笑的人多,包括孝子。常听到一句话:“(亡者)享福去了”,那我们活着的,都是在遭罪?活着的人,总是无视自己的未来,忽视那可怕的归宿,好像不去想它,我就不怕它,好像它与己无关,这并不是麻木不仁,也不是麻痹大意,而是我们,根本就不敢去想。但,将一个人某一刻的表情截屏,就在那蹙眉之时,就在那扭头之刻,就在闭眼咬牙的那一刹那,拳头握紧了,心也缩紧了___说到底了还是怕。一个人的颤栗只是一闪电,隆隆雷霆总是在灵魂深处滚过。所以五十岁后,我变成了这个样子:看书把眼镜搁在鼻尖,看事把眼镜搁在额头,看人把眼镜搁在后脑。
去年来,有几个很熟悉的朋友,英年早逝,都是50来岁,60多点。有性子急的,也有脾气悠的,有大碗喝酒的,也有吃肉不超过三片的,有工作压力大的,也有生活无忧的。就是不慎一个趔趄,陡然一阵胸痛,或是睡着睡着就再也没有起来,千万的牵挂全都淹没在一声“哎哟”里。多么无常,多么无奈!亡者倒是一了百了,生者,却是天塌地陷。老年丧子,中年丧夫,少年丧父,比荒野里六月的冰雹还残酷,比黑夜里射来的暗箭还可怕。其中一个朋友,快要退休了,他早早为自己窖藏了几十坛谷酒,设计着退休后过着济公的日子,不想酒没开封,他把自己窖上了!想想,人算只是加减乘除做过程,天算才是盖棺论定出结果。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等于号后面,等于什么。
50岁前,看见生老病死,就像看戏。50岁以后,再看生老病死,就知这是新老交替。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孩子大了,我们就老了,老人一旦走了,我们就上了前线。死不是不可怕,关键是怕也没用。年轻时躺在床上,想着自己也会像一只蚂蚁一样,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永远永远的消失,会吓得突然弹坐起来,出一身冷汗,闹一出午夜惊魂。倘若,到殡仪馆的焚化炉前站一站,看一看,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必然被蒸发,被剔除。这也就是为什么常听人说,看开了,看淡了,看清了,看穿了,看透了的真实缘由。
如此的说,并不是消极懈怠,恰恰是洞悉人生真谛后的幡然醒悟。像删繁就简的三秋树,正所谓秋高气爽,云淡风轻,静观花开花落,闲看云卷云舒,这也是一种新的境界了。心态好坏,也不是天生的,吃一堑,长一智,没有黑暗中的冥思苦想,哪有心智的豁然开朗?
过了50岁,紧迫感猛增。有时冷静中冷不冷想起一个人想起一件事,想起自己欠了好多的人情。所以现在是,想到了就快还,有机会就抓紧还。并且,尽可能少欠新的人情。实话说,不欠,做不到,全还,也做不到。目前有能力做到的,就是多说人的好话,多赞人的长处,多结善缘频结善果。你尽力了,这个世界就会原谅你。
我希望,50岁后真的可逆生长,秋天里依然春光明媚,鹤发下闪耀童颜。
刘年有诗云:“发不了声的樟树,发出了香。”是啊,人生倘如果, 熟了、甜了、红了,香气,也就变成了底气。
人生,真的晚来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