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硬寨,打呆仗”:淮军与湘军相比,有哪些不足?

 范雍祈求上天 2020-02-29

文|江上苇

新形势下,哨(连)长一个人就很难训练、指挥和监督整哨(连)人马。近现代军制因而做出调整——在连下增设了排,同时给连长增设了若干必要的副职助手。但湘军营制却坚持30年不改,自始至终是哨长直辖8队,而哨长的助手却仅只有1名哨官(副连长)。营编制上的弱点,造成湘军善于扎堆防守,而拙于分散进攻,只能“结硬寨,打呆仗”。

湘淮军的营,作为基本战术单位编制过小,而营以上又无常设编制。数目不定的营因为历史关系或个人原因组合在一块,归一个统领管辖。一个统领能带几个营,则纯看历史机缘和个人经营。因为没有常设单位,国家也就不必刻意培养和储备相应的干部。结果当从战争中历练出来的老将隐退亡故后,替补者上位者往往便才力不堪。

碰上打大仗,国家便调派若干个这样的统领,带着各自的营凑到一块,临时指定一个实力较强资历最老的为主将——而这位主将,他既没有指挥上万人大兵团的历练和培养,也缺乏调动其他统领的权威与抓手。

所以湘淮军系打得好的战斗,多为一个统领所直辖的三五个营兵力规模。兵力规模若超过这个极限,清军的作战效能就会下降直至自乱崩溃。一言以蔽之,湘淮之末的清军,连万人以上的大兵团作战都组织不起来,更遑论步、炮、骑多兵种合成作战了。

除编制架构上的先天不足外,淮军较之湘军,在干部人才和队伍凝聚力上也处劣势。

“结硬寨,打呆仗”:淮军与湘军相比,有哪些不足?

正在刘公岛上训练的北洋水师

湘军募兵,必须营官自募,且有政审、有担保(取具保结),连新兵的家庭住址、成员及情况都要注册在案。在兵员的选择上必取湖南原籍农夫,甚至“不独尽用湘乡人,且尽用屋门口周围十余里之人”,因为“同乡之人易于合心”。所以湘军各营官兵,上下皆是同乡乃至亲戚、邻居,相互知根知底,平时不敢犯法为非,战时不敢降叛私逃。

而淮军则不然。李鸿章本就不是曾国藩那种敢于且善于严管的人,再加之淮军前后延续30多年,作战和驻防地域甚广,故自出皖后淮军即未严格执行曾国藩的制度,在兵员补充上惯是怎么顺手怎么来。所以淮军品质复杂,凝聚力弱,平时敢于骚扰地方、鼓噪作乱,战时敢于动辄溃逃。

在队伍管理上,湘军靠制度,淮军则得看各级将领的本事。恰恰在这一环上,淮军碰上了最短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