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康复辅具调查第七集(大结局) | 上海探索·起航

 乐康居 2020-02-29

2019年6月,民政部等部委发布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的通知后,作为唯一在全市范围铺开试点的城市,上海首先确立了“供应主体多元、经营服务规范”的原则,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都可以进入供应商目录,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而在2019年10月29日,一场由上海市民政部门“牵线”的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对接会上,首批70个试点街道的代表,与租赁服务供应商,针对各自的需求和特点,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相亲”。经过市财政局/政府采购招标平台审查评估,最终有14家服务企业成功入围上海首批辅具租赁服务商。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实际上是顺应老百姓的需求,我们的一个主动谋划,主动作为的这样的一个举措。通过上海市康复器具协会的推介,既在政府主导,同时又在市场参与的情况下,形成这样一个共有、共同服务的机制。我们是搭平台出标准,主要的供应还是要由市场来进行供应,主要的选择还是要让百姓来选择。”

实际上,由租赁企业在辅具生产厂家与辅具需求者之间,充当“中介服务”的角色,也是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经过十几乃至几十年的发展,这些国家的辅具租赁服务体系已经非常庞大,1亿2千万人口的日本约有6000家辅具租赁企业,8000多万人口的德国有1250家,仅580万人口的丹麦,从事辅具租赁的机构数量也相当可观。

而在2400万人的上海,短短几个月内,14家租赁服务企业,要对接服务70个首批试点的街道,约30%的全市覆盖量。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如何实现的呢?

近年来,上海通过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不断挖掘社区资源,集日托、全托、助餐、医养结合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已建成268家。同时,还率先试点了养老顾问制度,在全市各街镇共设置了254家服务点;它们如同毛细血管,延伸到这座超大城市的街镇、社区,为辅具租赁试点提供了最合适的场景和最有力的依托。为了接驳租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民政部门把首批70个康复辅具社区租赁点,多数设在了试点街镇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并提供场地、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支持。老年人和残障、伤病人士可现场体验或办理租赁,在家门口找到自己需要的康复辅具。依托社区租赁点,一些较为简单的辅具产品在合同签订后,隔天就可以快递发货,租赁者两三天就可以收到。

除此之外,一件辅具,到底多少钱才合适?也是一个挺头疼的问题。一方面为了让老百姓得实惠,政府给补贴,民政部门要做专业的评判;而对企业,需要盈利才能可持续发展。通过一轮一轮的相互让步,首批目录上的45种辅具,最终定下来的价格,比最初拟定的价格又降了不少。几个月来,上海市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与辅具生产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次进行了多次的沟通恳谈。

上海市民政局残疾人福利处处长孙晓红告诉记者:“这个价格其实我们是由服务企业和生产企业有一个综合的议价。我经常跟我们的企业举例子,就是说药生产出来了,你要吃什么药其实是医生要告诉你的,那么我们今后的这个康复辅具的这个服务商更多的是起到了医生的作用。”政府托得住、市民可接受、企业能发展;到今年底,全国康复辅具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7000亿元,社区辅具租赁的“小账本”,正撬动着养老和康复辅具产业的“大市场”。

在未来,依托“互联网+养老”技术,一张康复辅具租赁使用的网络也在加紧搭建中,按照上海市民政局的计划,先通过两年左右的试点工作,获得辅具租赁人次、年龄段分布、高频产品等方面的精确数据。而一个面向市民的APP则有望很快上线,真正让辅具租赁像“网购”一样方便。

正如朱局在节目中总结到的:“上海的市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个其实是政府需要争取的目标。我相信我们康复辅具租赁这件事情,在全市推开以后,一定会帮助有需求的人,提高他的生活的品质,让他在这个城市里边,更加有幸福感。”

至此,我们的全球康复辅具调查7集节目就全部结束了。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我们的节目能给所有上海需要康复辅具的老人带来知识的普及和对康复辅具租赁工作本身的信心。有政府的保障,有企业的参与,有市民的支持,我们的上海,一定会越来越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