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道》第四期:吕祖信仰的道场和善缘

 6道法自然6 2020-02-29
      自古以来,八仙是寻常百姓离不开的一个话题。八仙灵迹是众多百姓的渴求和期待。八仙故事离奇曲折,流传广泛,深受百姓的喜爱。在百姓的生活中,众多的八仙元素融入其中。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谚语典故是民间百姓的口头禅。寻常百姓家吃饭的四方饭桌,被人称之为八仙桌。为的是沾几分仙气,求得几分吉祥。
     八仙在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八仙在道教信仰中,分别代表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所持法器均为民间常用之物,八仙与民众生活十分接近,深入人心。无论南北,我国各地的道教宫观多建有供奉八仙的殿堂,也有主供八仙的道观。八仙的灵迹流传广泛,香火旺盛,与信众的生活休戚相关。八仙之中,钟离权和吕洞宾位列全真道北五祖之列。钟离权有正阳祖师之称,吕洞宾有纯阳祖师、吕祖之称,闽南人称之为吕仙公。吕洞宾是钟离权的徒弟,师徒授受,《锺吕传道集》有记为证。《钟吕传道集》又名《真仙传道集》是五代时期施肩吾所撰。该书以钟离权与吕洞宾师徒问答的形式,论述内丹术要义,全书贯穿了天人合一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这个核心,系统完整地论述了内丹学说。钟离权和吕洞宾也是古代画家关注追捧的对象,钟离权和吕洞宾赋予了古代画家无限的灵感和遐想梦幻的空间。山西芮城永乐宫的道教壁画《钟离权度吕洞宾图》艺术成就高,有行家称赞是肖像画中的极品,达到了物我相照,又物我两忘的境地。
       道教典籍记载,宋元时期是道教吕祖信仰的高光时期。吕祖信仰在宋代和金代大放异彩,金丹南宗和北宗即全真道都接续了他的真传。元代全真道受到朝廷的重视和皇室的关爱,吕洞宾被尊为帝君。清代以后吕洞宾可以称得上是八仙之中香火最盛的神仙,吕祖信仰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宫观之中有吕祖庙、八仙宫、纯阳宫等供奉吕洞宾的道场。吕洞宾的神像被信众请回家中供奉。吕祖的信仰没有地域的限制,不分南北。但是吕祖神像的绘像风格我国南方和北方有所不同。岭南地区流传的吕祖神像要瘦一点,北方流传的吕祖神像相对比较丰腴一些。清代,反映吕祖道教思想的书籍《吕祖全书》开始在我国南方地区成书流传。《吕祖全书》共计64卷,相传是唐吕嵓撰,清邵志琳集辑,乾隆四十年武林王氏刊本。《吕祖全书》是道教吕派“道藏”。目前,收录于《中华续道藏》初辑第20册。《吕祖宝忏》则是道教吕派志存劝善的小册子,与《吕祖全书》相比,内容简单很多。
        传说,农历四月十四是吕洞宾的诞辰日,吕洞宾的诞辰日也是道教的节日。每年吕祖的诞辰日来临,各地的八仙宫、吕祖庙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吕祖诞辰日纪念活动,为逝者祈愿安息,为生者祈福纳祥。众高功法师诵经祈福,十方信士随坛祈福共同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土清平、民安物丰、大道兴行。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些新的祈盼例如:十方善信家庭和谐、幸福美满、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子女学业有成等等也与时俱进的融入到祈祷的内容之中。有些宫观还在吕祖诞辰日纪念活动中举办信徒皈依仪式,以及扶贫助学、书画义卖、慈爱放生等社会公益活动。
        八仙传说中,吕祖的法器是纯阳宝剑。吕祖的纯阳宝剑同样包含着道教信仰的元素。张甲龙撰文:吕祖“纯阳宝剑”有正人间之世风;扫一切之无名的功效。吕祖曾曰:“剑有道剑、法剑之别。道剑,出入无形,杀奸以去神散之法;法剑,世俗共睹,治人以技艺。”吕祖所谓的“道剑”,就是面对恶人,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服之以法。以“无形”的精神思想上的情理法去教育说服恶人,劝其改邪归正,停止作恶。所谓“法剑”就是面对冥顽不化的恶人,以飞剑利刃坚决斩杀之,除恶务尽,以维护人间正道,保持百姓的利益。道家认为,王重阳名字的由来与钟离权和吕洞宾有关。王重阳是道教全真派的创始人。刘华在《中国宗教》2016年第三期撰文《王重阳与全真道教》,介绍了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的遇仙更名经过:王重阳出生于陕西咸阳大魏村一家大富人家。成道之前,王重阳文武双全,既中文举,又中武举。但是由于性格耿直,仕途屡屡受挫。1159年,王重阳在甘河镇遇到两个“烟霞态度,霄汉精神”的仙人。二仙“皆出世语”“涤尘浣垢,蠲膏剔盲,如醉而醒,如瘖而鸣”王重阳听后大彻大悟。二仙为王重阳“更名曰喆,字智明,号重阳子”。在全真道教中,一般认为这二位引领王重阳之人是八仙中的“正阳子”钟离权和“纯阳子”吕洞宾。他们所起的“王重阳”之名,第一层含义是师承两位恩师;第二层含义更加深刻,王重阳在一首诗中说:“玄关夺得不追寻,练就重阳灭尽阴。从此频添木上火,由斯再煮水中金”,大意是说,重阳就是阳上加阳、阳中叠阳直至纯阳无阴,通过内丹修炼使得体内的阴气灭尽从而成就仙体,脱离于生死轮回之苦,意味着新生。
        西安万寿八仙宫是古城西安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是道教全真派十方丛林。万寿八仙宫的得名与慈禧太后有关。万寿八仙宫原名八仙庵,北宋时期,在唐兴庆宫局部遗址上初建,以后历经历朝历代翻修改建。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至西安。八仙庵成了慈禧和光绪的行宫。慈禧为八仙庵改名,赐名敕建万寿八仙宫。八仙殿是万寿八仙宫的主要殿堂,殿内正中奉祀东华帝君,两侧分别为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的泥彩塑像。有别于其他六位仙人,钟离权和吕洞宾还有两处特殊的待遇。万寿八仙宫的第一进院子正中有遇仙桥,遇仙桥有典故,王重阳在甘河桥遇钟离权和吕洞宾而得道,故全真十方丛林皆修遇仙桥以示纪念。在1966年以前,万寿八仙宫的第一道牌楼下,有石碑一座(现存放在八仙殿殿外),正面刻有“长安酒肆”,旁刻“吕纯阳先生遇钟离权先生成道处”。这个典故的来龙去脉,《神仙传》一书有说明:吕洞宾与钟离权最初相遇于长安酒肆。钟离权指点迷津,吕洞宾梦醒感悟,拜求度世。两人分别之后,钟离权十试其心,遂留传世佳话。除此之外,万寿八仙宫还有专门供奉吕洞宾的殿堂——吕祖殿。每月的初一、十五,特别是农历四月十四吕祖诞辰日,吕祖殿香客满堂,香火旺盛。
        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古城也有一座古观中外驰名,这座著名的古观就是兰州白云观。兰州白云观又名吕祖庙,道教十方丛林,古代兰州三观之一,始建于清朝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初建时,曾是专事奉祀吕洞宾的道场。民间传说,吕洞宾显灵于黄河之上,留仙迹“白马浪”。明末清初,兰州信众修建吕祖庙。道光年间,兰州的道教信士上书时任陕甘总督瑚松额,扩建吕祖庙,“栖仰”吕仙之“灵”。瑚松额选中“城西北隅,大河之浒,辟地树宫”,择地建祠。命名白云观。兰州白云观原有上观、下观之分,上世纪50年代位于兰州郊区崔家崖极寿山的上观因修建兰新铁路被全部拆除,现存的兰州白云观,是原来的下观。兰州白云观场所古树参天,环境静谧幽雅,主体建筑三座大殿、钟鼓楼、戏楼、东西配殿及东西厢房建筑造型别致,古色古香,道教风格浓郁。前殿原是兰州白云观过殿,是清代遗存的建筑物,重建后修成吕祖殿,殿内祀奉吕纯阳、王重阳及全真七子。现如今,兰州白云观四时香客络绎不绝。黄河和古城兰州的灵气、吕祖的传奇故事、古观的优美环境,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信众和游人,在兰州白云观驻足、流连。
        与兰州白云观相比,山西纯阳宫(亦称吕祖庙)历史要久远一些。山西纯阳宫位于太原的五一广场西北隅,建筑占地不大,布局巧思入神为世人称道。五进的院落,亭台楼阁样样皆有,建筑格局颇为独特。吕祖殿是山西纯阳宫的主殿,位于院落中央,面阔三间,方方正正,是宫内最壮观的建筑,也是山西纯阳宫的精华所在。山西纯阳宫始建于元代,因供奉吕洞宾而得名。明朝万历年间和清朝乾隆年间有过两次规模比较大的整修和扩建。山西纯阳宫的清代紫檀木雕嵌银丝八仙像惟妙惟肖,大道应化享誉中外,堪称绝世珍宝。
        北京白云观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华北道教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历史悠久,其前身是唐代的天长观,金正隆五年(1160年),遭火灾焚烧殆尽。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金世宗赐名曰“十方天长观”。泰和二年(1202年),又不幸罹于火灾,翌年重修,改名曰“太极宫”。金宣宗贞祐二年(1215年),迁都于汴,太极宫逐渐荒废。元初,邱处机命弟子王志谨主领兴建,殿宇楼台焕然一新。成吉思汗敕改太极宫为“长春观”。明初,以处顺堂为中心重建宫观,并易名为白云观。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对白云观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基本奠定了今日白云观之规模。
        北京白云观建筑规模宏大,布局紧凑,有中、东、西路之分。中路的窝风桥据传说与吕祖有一些渊源。王重阳甘河桥遇仙,吕洞宾授予他修炼真诀,后世全真弟子修建“甘河(干河)桥”以为纪念。北京白云观的西路有专门奉祀八仙的八仙殿和专门奉祀吕祖的吕祖殿。八仙殿建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吕祖殿稍晚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吕洞宾是八仙中影响最大,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民间认为,吕洞宾周游天下,化度世人,或隐或显,世莫能测。
        吕祖在道教信众中广受尊崇,由来已久。宋代道教学者曾慥编《集仙传》,称唐与五代成道之士中“独纯阳子吕公显力广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吕洞宾在道教信众心目中的地位。时下,有人形容吕祖在道教信仰中的地位堪比丘处机和张三丰,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一点不为过。
(作者系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民宗局工作人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