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寸巧心,丝丝入扣——精美盘扣(增补版全一篇)

 墨叶轻舞0573 2020-02-29

纽扣儿,凑就的姻缘好。你搭上我,我搭上你,两下搂得坚牢,生成一对相依靠。系定同心结,绾下刎颈交。一会儿分开也,一会儿又拢了。

——(明)冯梦龙评《桂枝儿》卷八·咏部

盘扣作为典型的中式符号在今天的服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它不仅做工精致、花样繁多,而且与中式服装的面料和边饰相得益彰,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本篇微信同大家分享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品中的精美盘扣并交流制作心得。

上篇

 说起盘扣的历史,笔者目前能够找到的文物实证可追溯到宋朝,江西德安南宋墓中出土的印金罗襟折枝花纹罗衫(褙子),胸前即采用一字形编结扣袢相连接。

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的考古简报上也提到了纽袢,可惜没有找到清晰的图像。接下来是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的黄褐色织金麻料花朵绫格宝相花纹抹胸,前襟位置九副织物扣,袢脚已呈现明显的花形。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其并非抹胸而是姑姑冠衣。对比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元代鸾凤穿花纹织金锦姑姑冠罩,上图与姑姑冠罩的背面形式十分近似。

正视图

侧视图

背视图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姑姑冠罩

织物盘扣局部和显微照片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元代龟背纹绫女长袍和辫线袍,上面都有织物盘扣的实例,扣头和扣环的结构十分清晰,与近代无异。

(元)龟背纹绫女长袍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元)辫线袍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时至清代,织物盘扣流行,广泛应用于各种男女服饰,实例不胜枚举,不再赘述。

说回盘扣本身,首先,盘扣有软硬之分:其中一类由于造型的需要在扣条以内夹嵌金属丝,多用铜丝,即为硬扣。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另外一类不夹铜丝的即为软扣,虽然扣条柔软无骨,但并不妨碍将袢尾盘成各种花样,中式盘扣当中最普通的一字直盘扣即为软扣。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花样软扣之中最常见的是一种名为“盘香”的做法,顾名思义是把扣条环绕成规整的圆盘。盘香扣关键的技术要点是扣条均匀,盘绕紧密整齐,扣条末尾完美隐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从单个圆盘可以演变出一大一小两个圆盘相连的“葫芦扣”。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由单色盘香扣也可演变出两色扣条的双色扣,使用同系色或撞色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在单纯的盘香扣基础之上稍加变化修饰便可成为不同样式的花扣。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将圆盘掐尖,调整方向角度成为寿桃。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将倾斜的葫芦扣继续演变,加上简单的刺绣与胡须,成为有趣的蝙蝠扣。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以盘香做法还可以衍生出形式多样的蝴蝶扣。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继续开拓思路,在小蝴蝶扣上再增添一根扣条。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从单色至双色做加法。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在盘香上加缝缀做加法。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国老照片中的多级嵌套大蝴蝶扣。

还有这种小蝴蝶扣,下面两幅照片中的蝴蝶扣十分相近却不相同,很好的体现了盘扣设计的灵活性。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既然有蝴蝶,必然缺少不了形态各异的花朵盘扣,其中既有软扣也有硬扣,视具体设计的大小和形状来选择恰当的制作工艺。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吉祥文字是盘扣中的一个大类,以寿字居多,最为常见,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品上的囍字、福字、寿字盘扣则较为罕见。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按照制作工艺划分,盘扣的另外一类是嵌芯花扣,在硬质盘扣的盘绕闭合空间内嵌入面料,填塞棉花使之圆润饱满。

闫进赓藏品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一件服装的盘扣设计是否精彩,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如下图这般,就只能用“蜈蚣”来形容了。

东南亚某博物馆藏品(李昕拍摄)

盘扣之美,须与服装默契配合方能体现出装饰与功能的双重作用,顺色有顺色的协调,撞色有撞色的热烈。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亦或以盘扣式样暗合面料的花纹。

V&A博物馆藏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中篇

盘扣款式的变化无所不在,即使是最普通的一字直扣也可以设计表现为双色。第一种常见做法是在扣条之间夹缝一条撞色形成反差,同时与绲边的嵌牙相互呼应。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下图的例子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双色直扣,在同一根扣条上分段设色,即一根扣条之上一半A色衔接一半B色。

闫进赓藏品

也有不使用织物制作扣条的情况,编结盘扣使用的线材结构与现在的中国结专用线材十分类似。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盘扣线材显微照片

而在下面这件全身使用金银绣线满绣龙凤的嫁衣之上,盘扣的材料使用了与刺绣相同的线材。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盘扣线材显微照片

中式服装中的大襟上衣经常会在大襟位设置两对盘扣,以负荷右衽衣襟额外的重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一种别出心裁的双头盘扣便应运而生,以一套花袢起到两对盘扣的功能。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一套盘花,两只扣头,双头盘扣的花样更加繁复,可以表现丰富的题材,但同时设计制作难度倍增。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双头的蝴蝶扣与双头的寿字扣。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值得一提的是,双头盘扣通常只应用于大襟位,在立领对合的前中扣位,即使是设计使用相同题材的盘花,花扣也会由双头变回单头。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在双大襟旗袍的领窝前中,会用三向的盘扣,其中仅一个扣头,另外两向均为扣环。

闫进赓藏品

盘扣的扣头即可以编结而成,也可以使用其它材质的扣钮。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有时见到晚清民国传世服装上有盘扣两边都是扣环而没有扣头的情况,通常就是使用了这种扣钮,十分方便拆卸洗涤和更换。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还有使用新颖材料装饰袢尾的盘扣。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国时期的时新女袄和旗袍上,有时会佩戴具有珠宝首饰功能的大装饰扣,优雅摩登,夺人眼球。

设计佩戴大装饰扣的盘扣,同样两侧都是扣环,不做扣头。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这类大装饰直径明显大于一般扣环,不是从正面系结的,扣子的背后结构类似法式衬衫的袖扣,所以也需要盘扣的两侧均为扣环。

精美华丽的大装饰扣尤其受到社会名流的喜爱,虽然单价较高,但因为方便拆卸,可以配合多件服装使用。

相比昂贵的珠宝装饰扣,百姓们无需花费额外的金钱,只用普通的材料,照样可以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扣头,比如用线绕成线球做的扣头。笔者大胆猜测,如果遗失了装饰扣,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把一侧扣环改造成扣头了。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盘扣并非汉族独有,我国少数民族盘扣同样异彩纷呈,下图为贵州梭戛苗族对襟男装上衣,上面使用的是标准的织物盘扣。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云南省弥勒彝族上衣的镂空银扣钮,采用了一种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云南泸溪彝族挑绣女上衣,用玻璃丝编结成独特的扣头。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下图是一种不同于常规扣头的编结方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国汉族女装当中偶见带有这种样式扣头的花扣。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在云南文山壮族女装上,这种扣头发展成为双色,更加新颖别致。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这种扣头的结构即为传统中国结艺之中的团锦结。

将团锦结的“耳朵”收紧就可以做盘扣的扣头,而在“耳朵”各圆环之间穿套另一色扣条之后再收紧,就能达到文山壮族女装上那样的双色效果了。

盘扣虽美,应如何与服装配合,这是个问题!

案例一:大襟用花扣重装饰效果,立领用直扣重实用性能。大襟背面可见蝴蝶扣钉缝线迹。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案例二:门襟用蝴蝶扣,前领窝用半幅蝴蝶扣,配合领圈的形状。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案例三:门襟用双头硬质花扣,立领用圆形盘香扣,前领窝处用葫芦扣。大襟背面可见花扣钉缝线迹。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案例四:立领和大襟用夸张的大花扣,领窝及腋下用一字直扣。注意单层薄料钉扣时应在背面加衬垫,以增加面料抗拉强度。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人们通常见到的盘扣集功能与装饰于一体,却不常见暗藏的盘扣,这类盘扣只发挥功能,隐藏在服装结构之内,相当于今天的金属对钩和暗扣。

案例五:下图这件藏品整体十分干净利落,表面只有前领中一对直扣,以及对襟中部飘带处一对葫芦盘扣。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但实际上在看得见的两对盘扣之间还暗藏着一对盘扣,盘扣的袢尾极短,钉缝于门襟以内的贴边上,很好的达到了门襟闭合的要求,又不影响外观的简约风格。

案例六:清代常见的男装袍服右衽衣襟非常宽大,侧缝的盘扣数量又不多,也会偶见在衣襟与底襟之间暗藏盘扣的例子,起到牵拉固定衣襟的作用。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钉缝盘扣同样是门技术活儿,不比制作花扣简单。普通的一字直扣,只通过改变钉缝线迹就能带来不同的装饰效果。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我国少数民族盘扣多为软扣,不夹铜丝,即使是复杂的花扣,也完全靠细密钉缝来固定造型。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相比钉花扣,更能考验裁缝师傅针线功夫的是钉缝一字直扣,细密匀净的针脚之中蕴藏的是朴实无华的工匠精神。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民国旗袍作为当时各阶层女性的主要服装,同时具备礼服和常服的功能,实用性与装饰性同等重要。当时的裁缝师傅有时为一件旗袍配上两条可以替换的立领,还十分贴心地多做几对盘扣,以备脏污或破损之后替换。正是如此细致周到的考虑,使旗袍不再高高在上,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图片原载《Genealogy in Silk》

另外,长时间以来都认为花式盘扣是女装的专利,而中式男装则是一字直盘扣的天下。直到见到了周文志先生收藏的老相册,才知道原来男装也有应用花扣的例子,请看下面有图有真相。

老照片由周文志先生提供

下篇 

知易行难,制作盘扣亦是如此,入门容易但技艺的提高却十分困难。这里先向盘扣爱好者推介三本书,希望有兴趣并打算自学的朋友从中有所收获。然后讲述一位裁缝师傅,分享他多年设计制作盘扣的宝贵经验。

第一本书:《中式服装制作技术全编》

本书并没有介绍过多花哨的盘扣样式,但基本的扣头编结和钉缝步骤图文清晰,要求明确,推荐给有志打牢盘扣基本功的朋友参考。

扣头的盘制

直扣钉缝

第二本书:《中国服装制作全书》

台湾著名国服大师杨成贵先生在三十多年前出版的《中国服装制作全书》,是笔者个人认为迄今为止中式传统服装制作工艺领域最权威的书籍。本书中对于盘扣制作工艺的介绍十分全面,从扣条面料刮浆开始直至花扣钉缝,全工序图文并茂,详尽细致。但该书已经绝版多年,时至今日原书在市场上早已是可遇不可求,建议可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港台阅览室借阅。

扣条用料刮浆方法同绲边料

夹铜丝的寿字扣

花扣钉缝

第三本书:《中式传统服装技艺业书——中式扣艺基础技法》

找不到第二本书的朋友也不必过于遗憾,因为这里介绍的第三本书不仅可以买得到,而且内容同样详细,实操图片多且清晰,并附视频光盘,由作者冯绮文修女亲自演示。

手把手教你调浆糊

制作夹铜丝的扣条

编结扣头

盘制硬扣

盘扣制作是门传统手工艺,初学入门之后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方可熟练掌握。下面这位盘扣达人徐立群师傅不但盘扣技艺精湛,而且非常乐于钻研,积极创新,最难能可贵的是十分愿意将自己多年设计制作盘扣的心得窍门拿出来分享。

徐立群师傅作客民族服饰博物馆

徐立群师傅14岁开始拜师学习,从服装制作开始,自学裁剪,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技艺纯熟。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传统旗袍,向徐明德师傅学习传统旗袍制作,特别是盘扣技法。当年和平门外的徐庆记是老北京裁缝店的翘楚,徐庆记的传人徐明德师傅六十年代初期在北京服装研究所工作时,曾盘制了几十种花扣袢,作为档案保存。徐立群师傅师从徐明德师傅的时间虽然并不算长,但是领悟掌握得很快,尤擅设计创新。

在盘扣系列微信的上篇里曾经提到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件金鱼图案面料的旗袍,当年的制作者为其搭配了相同题材的盘扣,与面料相互呼应,美轮美奂。金鱼形状的盘扣实不多见,而我们却在徐师傅的设计中发现了好几种不同设计的金鱼盘扣。

V&A博物馆藏旗袍 

徐师傅设计制作的金鱼盘扣 

徐立群师傅的小本子上记录着百余种盘扣的设计稿,他的设计题材十分广泛,造型各异,每一款盘扣画稿都详细标注了试制数据。

徐师傅的盘扣设计稿

画稿上标注的数字是扣条上每一个关键转折点的长度位置。徐师傅告诉我们一款新的盘扣从设计初稿到制作完成,中间需要经过反复调试和修正,待效果满意之后记录详细数据,方便以后同款复制。

画稿到实样

徐立群师傅虽然年逾古稀,但十分乐意尝试新鲜事物,他摸索出的盘扣制作方法简单实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多有新意。

一、面料刮浆

1. 面料:制作盘扣通常选用的面料有真丝素缎、色丁、金银料或服装面料本身等,为了使面料挺括方便裁剪,需要给面料刮浆。另外,制作盘扣的面料可以省略预缩工序,直接进行刮浆。

2.浆糊:传统浆糊用开水冲调面粉搅拌而成,调制浆糊和后面的刮浆工序都需要经过训练才能掌握。徐师傅改用家庭装修用的壁纸粉,加入冷水调和使用,黏度易于掌控,降低了操作难度。

3.刮浆刀:传统刮浆刀的形状是为了同时兼顾大面积刮浆和制衣过程中细小部位的粘合处理,徐师傅设计出刀刃更长,更易于手持的刮浆刀,专门用在大面积刮浆上。

改良刮浆刀和壁纸粉

取适量壁纸粉,加冷水冲调搅拌均匀。

在面料反面顺经纱方向刮浆,全面覆盖不留空隙,待完全干透之后熨平。

面料正面若出现水印,可用硬尺轻轻刮除。

二、制作扣条

1.裁剪扣条:盘扣扣条必须使用45度斜裁的面料,裁剪之前需要观察面料的织地,如有斜纹,45度的方向应与斜纹方向垂直。通常情况斜条的宽度取扣条宽度的4倍。

2. 扣条制作:传统手工制作扣条需要打水线、扣烫折边,然后对折合并手针缲缝,对手工水平要求较高,且耗时长。徐师傅经过试验改良,研制出扣条熨烫折边的创新工具。

徐师傅用八宝粥罐制作的卷边器

将裁剪好的扣条一端穿进卷边器宽边,由窄口引出,扣条自然相对卷起。

右手持熨斗凑近卷边器窄口压住扣条,左手拿住卷边器向左慢慢拉动,熨斗紧随卷边器移动,扣条穿过卷边器后经过熨烫即成折好的扣条,然后手针缲缝。

三、盘扣的制作

1.设计新款:设计一款新的盘扣首先要配合成衣的款式、颜色、图案、织地,需要经过画图→试制→修改→定稿的过程。盘扣上每一处细小的尺寸和弯弧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反复调试,同时还要考虑扣条两端的隐匿位置、钉缝固定点等细节问题。

2.盘扣制作:一款盘扣在重复制作多枚的过程中,人工的差异很难避免,徐师傅针对这个问题,研制出制作盘扣的模具,积极探索盘扣制作过程的标准化。

 盘扣模具

每个模具对应一种花扣,上面标注有花扣的样式和长度数据,依此准备足够长度的扣条。(此例需用夹铜丝的硬质扣条)

将扣条的反面向上,顺序缠绕各标记点。

扣条两端卷绕,末尾藏匿在盘香中心。

手针钉缝固定盘香部分和各个关节点。

从模具上取下盘扣调整形状即告完成。

嵌芯填充是硬质盘扣当中比较常见的装饰手法,徐师傅制作的盘扣填充部位尤其饱满,这是因为他将通常使用的填充料棉花换成了零碎粘合衬,不仅废物利用,也提升了填充效果。

平时用剩下的各色料头与零碎粘合衬都被徐师傅收集起来,制作盘扣时便成了趁手的材料。

盘扣反面向上,料头覆盖住设计需要填充的部位,用镊子夹适量碎粘合衬塞进空隙填紧压实。

剪掉多余面料,料头边缘涂浆糊或白胶粘合固定。

用熨斗加温,帮助浆糊或白胶凝固。盘扣填充完成后在盘扣背面加盖一层粘合衬熨烫封口。

大致修剪粘合衬多余部分,以火苗迅速晃过,燎净剩余的粘合衬毛边。

四、异色扣头

徐师傅的另一项独门创新是给A色的盘扣做一个B色的扣头。

第三步之后拉住扣条两端逐渐收紧就会出现第四步的情形,将B端按箭头所示从交叉点之后穿下去,转过另一面与此面完全相同,A端也从上至下穿入左侧的交叉点。

第五步收紧A、B两端之后需先在扣袢的顶端图示位置塞进一小段扣条做挡条,然后再将扣钮推至扣袢顶端就不会脱落了。最后齐根修剪多余扣条,做好断茬隐藏收尾工作。

五:盘扣钉缝

定位:盘扣的扣头部分应探出襟边2/3,另一侧扣环探出襟边约3/5。

用浆糊或热熔胶遍涂盘扣反面,放置在扣位粘合固定。手工钉缝盘扣需要固定各个花瓣的顶点和转弯部位,其余弯弧等距离钉缝。注意缝线高度为扣条的1/2,线迹松紧要适中,扣位的衣料不可紧皱。

徐立群师傅晚年的大部分时间专注于盘扣制作,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作品。他亲手设计制作的盘扣造型多样、线条优美、疏密有致、做工精湛、传统风味浓郁、搭配传统服装有画龙点睛之妙,下面是他的一部分盘扣作品展示。

徐立群师傅盘扣作品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61

网    址:http://www./

邮 件:bwg@bift.edu.cn

邮 编:100029

传 真:010-84250852

微信号:biftbwg

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