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包含两种,语言上的自大和行为上的自大。语言上的自大就是把话说得太满,不留余地;行为上的自大就是把事做得太绝,不留后来。人不应该瞻前顾后,需要勇往直前的勇气,但不能凡事一线都不留。 中国人一直很讲究一个“度”,常说的过犹不及就是这个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万事须讲“度”,率性而为不可取,急于求成事不成,心慌难择路,欲速则不达。过分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这就是度。 01、话不说满,把握分寸 饭不可吃太撑,因为肚子和胃的存量有限,吃太撑了,对身体有害,而且吃相也难看。弓不可拉太紧,弓弦的韧性有限制,绷得太紧,就容易断。同样,话也是不可说得满,不然伤害了自己。 老话说: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话已出口,就收不回来,说得太满,到时实现不了,不仅难堪,还给人留下夸大其辞的印象,于己不利。所以,话在说出口之前需思量一番,把握好分寸。 老子说:轻诺必寡信。意思就是,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凡事说起来都很容易,做起来往往并不轻松。做出承诺很简单,只是一句话的事,履行承诺却很难,有时候倾尽所有也未必做到。 因此,当我们在对别人给出承诺时,一定要先考虑自己是否能够做到,不要因一时冲动拍拍胸脯就承诺下来了,最后却做不到,这样不但会失信于人,还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困扰。 古人说: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即使了解一个人,也不要把话说得太满,有些话该说,有些话不该说。有些时候,自己不放在心上,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无意间的一句话,就会伤害了别人。 责备别人不必太苛刻,否则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因此对你变得疏远。没有人愿意接受批评,即使是善意的批评,也需要有个度,一味的苛责,只会被批评者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暴自弃。 因此,批评一个人,有时候不妨保守批评,给他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或者含蓄表扬他的其他优点,尽量少说甚至不说伤害人的话,多说暖人心窝子、对人有益的话。这是一种善良,更是为人处世的良方。 话说七分满,既是一种谦逊,也是一种自信。说话太满,轻易的许诺,并不等于自信,反而是自大、盲目和逞强的表现。不管是许诺,还是对人批评,都留有一线,既是给别人回旋的余地,也是给自己转身的空间。 古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适度能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就是良言,说话放纵只顾自己说得舒坦,这就是恶语。话不说满,才能做到进可攻,退可守,让别人满意,让自己无愧。 02、事不做绝,留有余地 没有人知道将来会是怎样,谁也无法预知未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生在世几十年,世事多变。人情世故复杂微妙,如果把事情做绝了,堵死自己的后路,一旦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故,那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莫言在《檀香刑》里写道: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与人相处要留有余地,凡事不可做绝,这样以后不管在什么样的场合相见都不会尴尬,不会难堪。没有人能够完全料事如神,把事情做得密不透风,完美无缺。百密一疏,总会有漏洞的。 无伤大雅的小事,不妨退一步海阔天空,给人留条退路,给自己留个余地,还能让别人承一份情。须知,把别人逼得无路可走,必然会得到拼死地反抗,兔子急了都会咬人,何况是人呢? 人生好比行路,总有与人狭路相逢的时候,争强好胜,使双方都下不了台,最终不会有好结果。不要想着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就万事大吉,你的过激行为不仅对方能看到,旁人也能看到。有时,毁灭你的不是敌人,而是第三人。 国画大师张大千画了一幅名为《绿柳鸣蝉图》的画,画上是一只大蝉俯趴在柳枝上,蝉头朝下,做欲飞状。齐白石见了这幅画,对张大千说,这幅画极为传神,只是曾因他画蝉向一位农民请教,说蝉的头都是朝上的。 张大千听后,趁着去青城山写生的机会,跑到屋外仔细观察,发现树上的蝉果然都是头朝上的。回来后,他把自己的观察告诉了齐白石,齐白石神秘地一笑,对张大千说:我也观察过! 张大千此时恍然大悟,原来齐白石早就知道自己错了,只是怕自己丢面子,才假称是从一个农民口中听到的。有时,率性而为不可取,可能伤害他人,也会影响彼此的感情。话不说满,事不做绝,不让别人为难,也不让自己为难。 因此,在遇事待人时,应该尽量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让人下不了台阶!饶人只须一条路,伤人只须一堵墙,能得饶人处时且饶人一把。有些事看破但不必说破,看透但不必点透,适可而止,让对方能感受善意即可。 给他人留面子,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不是圆滑世故,不是胆小怕事,而是一个人善良本性的一种体现。茫茫人海,相遇是缘,相识是份。不让别人为难,其实也是不让自己为难。尊重别人,给别人留余地,其实也是给自己留余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