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可以见到人在生气或吵架的时候声音都特别大,好像音量大就能从气势上压倒对手,取得胜利似的。有理不在声高,声音大不是有理,只能直接反应你的品性和当时盛怒的丑态。 在遇事时说话态度的不同,给对方的感受不同,给旁观者的感觉也不同。暴虐的怒骂、无理取闹的胡搅蛮缠和轻声细语的说理、和风细雨的阐述,完全是两个概念,得到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正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一些完全的暴力、责骂孩子,而有一些则是以温柔的态度悉心指导,所教育出来的孩子完全是不同的,他们眼中的父母和对待他人的态度也是不同。温柔下的孩子往往体贴人和懂礼貌。 一个人说话的音量,直接影响别人对他的印象和态度。嗓门的大小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但说话的音量,自身的情绪,却是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去控制的。放任音量的宣泄,不是直爽性格表现,而是品性问题。 说话时自觉地降低自己的音量,以平和的语气与人交谈,不光是因为太大声的喧哗可能影响到他人,而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音量都不能控制好的话,那么别人怎么会相信你在其它方面能做到很好。 以声压人并不明智,也无可取之处。总有人认为,在双方焦灼的状态下,要说服别人,气势上就不能输,音量要大,让人感到畏惧。殊不知,咄咄逼人的语气,只让人觉得你是蛮不讲理,让你是不与你一般见识。 记得有个寓言故事:风和太阳来比较谁的力量更大,能让赶路的农夫脱下身上的衣服。风仗势自己有翻江倒海的能力,不断以狂风扫向农夫,农夫反而把衣服越过越紧,最后风雷了,也没能把农夫的衣服吹下来。 太阳则不紧不慢地照耀着,气温慢慢升高,农夫感觉到了热,慢慢地解开衣服,身上的衣服逐渐减少,实在太热了,农夫索性把上衣都脱掉,光着膀子赶路。太阳没有用暴虐的力量,反而用农夫自觉脱掉衣服。 这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许多情况下,要感染他人,并不是用强力,大声就能达到的。许多情况下,大声、强力是会让人暂时屈服于你,但心里并不认同你,只要稍有机会就会反抗。 曾看到过这样一幕;一老太太窜上公交,在一女孩面前停下,嘴里念念叨叨说现在年轻人真没礼貌,不知道尊老爱幼,看到老年人不让座,还趴在那假装睡觉。全车都能听到老太太中气十足的声音,只是摇摇头。 女孩抬起头来茫然四顾,脸色煞白,缓缓的让了座。车子还在摇摇晃晃,老太太在伸缩她的腿脚,看来是刚广场舞放松回来了,精神倍棒。一个急刹让公交车停了下来,女孩口中噗的一声,呕吐物全吐老太太身上。 姑娘本就身体不舒服,老太太不明就里,上车后更是吵吵嚷嚷,以尊老爱幼的道德绑架女孩,让女孩心不甘情不愿让座,结果反遭报应。以为年老声音大就有理,就必须让着她,最终自食恶果。 老太太还想责难女孩,旁人告知女孩并非故意,而且本就生病,老太太精神比女孩好多了,这边广场舞跳的那么欢,犹如方世玉,那边一上公交就病怏怏,好似林黛玉,说话声还能震响天,强要让座本就不妥。 所以说,有理不在声高,公道自在人心。不合理的事从来都不会因为你盛气凌人声音大,就变成正确的,有道理的就算你不出声也不会变成无理的。以德服人、以理感人,才能让人真正心服口服。 古话说:自古贵人声音低。温顺谦恭、温文尔雅、轻声细语,不是说话有气无力,而是说话态度温和,有条理,慢慢说,不急不躁,让人在春风般舒适的环境中感受对方的真诚和善意。 正所谓细节见修养,小事见格局。说话音量便是洞察人品的好途径。一个说话平和的人,必定也是一个温和有礼、宽容大度、待人友善的人。恰到好处的音量,是一个人文明修养的体现,是其品性的外在表现。 无论何时,控制自己说话的音量,并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不让对方感到一丝压迫和不适。既能快读有效地解决问题,又能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昔日,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三迁其居,每次孟子有不适的举动,孟母都和颜悦色地与他讲述道理,从心灵上感化他,而不是责难、谩骂、殴打,最终孟子也不负母亲众望,成就一代儒师典范。 轻柔的话语,就如柔和的水,利万物而不争,可曲可直,随势而变,却不逞强,却总能触碰人心那最柔软的地方,让人从心里安然接受她带给自己潜移默化的改变,并紧紧与之相拥。 没有人喜欢飞扬跋扈的态度,没有人喜欢气势汹汹的人,没有人喜欢成天对你狂吼乱叫的人。真情都是润物无声,温和中点滴凝聚的。嘶吼和咆哮中也许会产生真情,但一定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说话的音量,就是内心最真实的反应。依靠声音大来虚张声势的往往都是弱者,真正有实力有内涵的强者,往往不显山露水,不张扬,说话的音量也是温和有温度的,他们低声细语,却能深入人心。 张牙舞爪,往往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脆弱;自信、不张扬、气定神闲,无不体现内心的强大,也自然能给人温度。学会控制自己的音量,做一个温和有底气有力量的人,才能拥有最强大的气场,才能让人尊重和敬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