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归经理论

 寒江读舟 2020-02-29

 所谓归经,就是说明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能起主要治疗作用。因此,药物的归经,是以经络脏腑学说为依据的。例如同一热病,有肺热、肝热、胃热等不同:同一寒症,有肺寒、胃寒、脾寒等差别。所以同为清热药,有的能清肺热,有的能清肝热;同是一类温热药物,有的能温肺,有的能暖脾,各有它主要的适应范围。祖国医药学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依据脏腑经络的理论,结合药物对于机体各部分的特殊治疗作用,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使之系统化,从而形成了药物的归经理论。

                                           张洁古《十二经引经药》

 药物的归经范围大小不一,有的药物可归数经,说明其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对数经都能发挥疗效。例如芦根归入肺胃二经,是说芦根既能清肺热、除痰嗽,又能清胃火、止呕逆;莱菔子归入脾、胃、肺三经,是说莱菔子既能消脾胃之食积,又能降肺气、祛痰涎。我们了解了药物的不同归经,就能在同一类药物中掌握药物功效的差异性,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所谓“引经”, 是归经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即不但该药自己归属某经,还能引导其他药归属于某经。张洁古的《十二经引经药》与《脏腑标本虚实用药式》,为归经学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张洁古的学生李东垣著的《用药法象》,李氏的学生王好古著《汤液本草》,以及朱丹溪的《本草衍义补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有近代医学家张山雷的《脏腑药式补正》等,都对归经学说做了补充。

 可见,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症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如症见咳嗽、气喘的肺经病变,便可选用杏仁、苏子等能治疗肺经病变的药物。若症见心悸、失眠的心经病变,便可选用茯神、酸枣仁等能治疗心经病变的药物。这种根据归经的原则来选用药物,叫做“按经选药”,在临床运用上有重要的意义。

                                   李东垣著《用药法象》

  此外,我们又须了解:脏腑、经络的病变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如肺病见脾虚时,可以补脾益肺,不止选用肺经的药物,而同时还要选用脾经药物配合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总之,既要了解每一药物的归经,又要掌握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但是,归经理论与药物性味一样也有它的局限性,而且各家对某药的归经也常有不一致处,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徐灵胎说:“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可知,应当辨证地对待归经理论。

                                        朱丹溪著《本草衍义补遗》

       据林元荃、归筱铭等研究,中草药的归经是有实质可以探索的。他们认为:某药促进该经所属脏腑的作用,或该药直接积聚于该经所属脏腑,应系药物归经学说的重要表现。尽管中西对同名脏腑的意义有所不同,但实质上就其主流看来,应该说还是类同的。因此,他们选择了几种分别归属不同经络脏腑的中草药,使小白鼠服药,后于一定时间内把它杀死,剥出五脏来用化学方法分析其主要成分的含量。经过大量实验,证明多数情况与中医文献所载相符,例如:桃仁归于心经;食盐、泽泻、黄柏归于肾经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