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嵩山“汉三阙”书法赏析

 mengk4fz0yyf5h 2020-02-29

【一】《开母庙石阙铭》赏析

嵩山“汉三阙”书法赏析

嵩山“汉三阙”书法赏析

嵩山“汉三阙”书法赏析

嵩山“汉三阙”书法赏析

《开母庙石阙铭》,也称《嵩山开母庙石阙铭》,东汉延光三年(123年)刻,是嵩山“汉三阙”之一。“开母”原名“启母”避汉景帝名讳而改,启为夏禹子,铭记夏禹治水事迹。

所谓阙,就是建筑在城门、墓门、宫门、庙门前的两个相峙对称的建筑物,古时“缺”和“阙”通用,两阙之间没有横额,作为道路使用。

《开母庙石阙铭》书法古朴,是汉代篆书的名迹。较《少室石阙铭》更为严谨,比李斯诸刻方紧,具有秦篆浑朴茂美之气,结体近似《祀三公山碑》而规矩,字距基本整齐。其篆法雄浑,造型螺扁,线条肥腴,流动感强烈,几如满白汉印文字。

清冯云鹏评此铭:“汉碑皆隶书,其篆书者绝少。此与《少室铭》实一时一手所作。篆法方圆茂满,虽极剥落,而神气自在。其笔势有肥瘦,亦有顿挫,与汉缪篆相似。”

【二】嵩山“汉三阙”

汉三阙,即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是登封市“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组成部分,距今已有1870多年历史,反映了汉代文化,建筑艺术,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我国1961年3月公布的首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太室阙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建于东汉时期,阙身四面雕有人物、动物、建筑物等50余幅画,形态生动,线条流畅。另有隶篆铭文,是研究我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书法雕刻艺术中的珍品。

少室阙在登封县城西6000米处的少室山下,阙上铭文叙述了大禹在古时治理洪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启母阙在万岁峰下,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在阙的东北面,耸立着一块几丈高的石头,名为“启母石”。相传大禹治水之事感动上苍,玉皇大帝施展法术,让禹成为一个开山凿渠的大力士。

嵩山“汉三阙”书法赏析

嵩山“汉三阙”书法赏析

(图为《开母庙石阙铭》局部)

【三】临《祀三公山碑》

临写《祀三公山碑》采用兼毫笔,旨在体现字体的瘦硬之势。起笔时,以方重入纸,凸显其古拙生辣特点,转折处方圆兼用,小者用圆,大者用方,展现一种生涩峭厉的篆书体格。结字注重字形正侧、大小、疏密、虚实的对比。虽字形方整,然收笔处往往左右分开,造就章法上的横向开张之势,浑穆中更显灵巧生动,方整的结体中荡漾着勃勃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