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苍木:人性贪婪的本质

 苍木先生 2020-02-29

贪婪,意思是渴望得到某样东西并且不知道满足。最早出现于《楚辞·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猒乎求索。” 王逸注:“爱财曰贪,爱食曰婪“。对财富的不满足叫贪,对食物的不满足叫婪,随着时代的发展,贪婪也更加广泛,不在局限于对财富和食物。

想要某种东西,不停地占有,而且不停息,甚至阻扰别人能拥有,把该东西当成自己一个人的去完全独占,这就是贪婪的表现。世间有不贪婪的人吗?人是怎么变得贪婪?是人天生的本性?还是后天的改变?

儒家有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说法,却一直纠缠不清,谁也说服不了说,各自的说法也都有道理。在佛家文化里同样也有贪的说法,贪为为人性三毒之一,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对于人性的本质来说,贪婪是不是与生俱有的?人性原本也许没有善恶是非的观念,更没有佛家的贪、嗔、痴。与生的本能只是生,大概也没有其他的概念,一个婴孩出生,饿了就找母亲要奶吃,吃饱了就玩,累了就睡,高兴了就笑,不开心就哭。何来贪婪,何来善恶是非?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道家的一种生活态度,也是向往中的理想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士阶层也同样是如此,一箪食一瓢饮足以满足生活所需,不需要太多追求,更不会要强求占有什么,也就没有贪婪的欲望。

可以说贪婪使在后天慢慢形成的,或者从某个时间段开始,人性之中那种对事物的强烈占有心情出现开始,人性的贪婪就跟随出现了。贪婪有人性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

从人性的内在本质上来说,当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关系,当社会出现攀比之风,那人性的贪婪就自然而然会出现,处理好了就是积极向上,追求更多物质和心理的满足;过头就会变得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有了思想就会有追求,有了利益纷争就会有攀比。

从外在的因素上说,影响人生存的是基础的资源,从开始的饮食,到后面穿着,再到出行,然后是权力等一切外在的物质。人的需求是无限扩展的,但资源是有限的。当社会制度形成,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就有了严格的规则,想要占有资源,甚至独一无二的拥有,就必须阻扰别人的拥有;他人拥有了,就不能独一无二,就没有独特性。当你占有更多,他人就会越来越少,因此贪婪就占据人的本性,就控制人的思想。

物质的发展是贪婪形成的外在原因,当世间没有那么多物质时,人性就不存在索取,不会有强占之心;当没有物质和权力等诱惑,没有建功立业等声名的绑架,人性也就不会为此发生扭曲,为了看得见的物质和看不见的功名而绞尽脑汁。

愚钝朴实让人没有想法,这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世界中,交流或者不交流,来往或者不来往,对他们的生活均没有丝毫影响,每一个人都活在当下那一刻, 享受那一刻,听着鸡叫声、狗吠声,头顶白云飘飘,身边清风阵阵,唯恐有任何不速之客打破这一美好时刻。这就是初始社会的形态。

然而社会是发展的、进步的,当原始形态开始崩溃,权贵制度开始形成,利益的纠葛,物质的丰富,资源的分配,阶级形成了,人性也开化了,不再是本来的狩猎、牧渔,需要多少就多少。占有更多资源的拥有话语权,主导权,可以调配他人,可以坐享其成。占有的越多,权力也越大。无限循环下去,贪婪就出现了。

对物质占有的私心,在某些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让人类的生活更加富足,这是不可抹杀的功绩。然而独占,不想他人同样占有或占有更多,进而贪婪占有所有或绝大部分,让他人只能在极少数的情况下去相互争抢,而本身却浪费众多的资源,使得阶层中的矛盾加深,社会更加混乱不堪。

贪婪的人不懂得分享,明知本身占有的非常富足,可以剩余众多,却还是不满足,制度使人觉得得到的越多,身份地位等就越高,所能掌握的东西也越多,为了不受他人的钳制,只能拼命的占有,只能不知疲倦地贪婪,拥有的不想放弃,也不愿意放弃,情愿让坏掉,也不愿拿出分享,可以说贪婪更是为了一种身份的体现。

不管是内在的攀比心理,还是外在的对物质权力的占有,人性贪婪的本质都依赖社会制度的形成,当士农工商的阶级产生,君臣父子的等级固化,仁义礼乐的上下严格,资源的享用不同,贪婪就必不可免。贪婪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度,要懂得分享,要懂得适可而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